新课改,让我欢喜让我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让我欢喜让我忧
发布时间:2022-05-17T02:17:40.444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2期作者:张智祥
[导读] 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令人欣喜
张智祥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校 256659
内容摘要: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令人欣喜:一喜、适应了新课改,转变为新理念二喜适应了新课改,转变了教学行为三喜、适应了新课改,形成了新方法但是学习效率问题,评价问题,考试问题,落实问题等,又让人担忧:一忧、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分化二忧、如何落实双基教育三忧、一考定终身,埋没人才
关键词:教育观念双基问题两极分化问题评价问题教学行为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校广大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新课改,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作的有效性问题,双基问题如何落实,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问题,教学如何评价问题,是不是还是一考定终身,如教学中考试这根指挥棒如何指挥也是关系到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这些在教改中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等待着大家去解决。
越早解决,对新课改有利,对教育事业有利。
下面就我对新课改后的喜、忧一一道出来和大家一起探究。
一喜、适应了新课改,转变为新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大部分语文教师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1、同行合作观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强化两种意识。
(1)民主意识。
即语文教师要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2)人本意识。
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全面评价观
(1)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要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喜适应了新课改,转变了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实现了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
2、实现了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3、实现了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4、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5、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6、实现了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三喜、适应了新课改,形成了新方法
《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1、形成了自主的学习方法
2、形成了合作的学习方法
3、形成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喜的是新课改依据国际先进经验创设了一个“课程多样化”和“教育个性化”的良好教学情境,冲破了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也以主人翁身份进入了学习者的角色。
忧的是在考试制度、评价体系没有全新改革配套的形势下,“新课改”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
新教材老教法,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一线教师也很有顾虑。
教的新课程,考的是老试卷,社会舆论更多倾向于升学率,中考成绩成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底线,有的校长更是一针见血“考试模式不改变,一切都将是空谈”,所以不得不用两面手法,一手新课改,一手分数线。
新课改,真的令人担忧。
一忧、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分化
课堂有效的方式是小组讨论。
然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千方百计”,学生是启而不发,教师“千呼万唤”,学生静观其变。
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控制。
而小组讨论虽热热闹闹,却解决不了双基问题,且时间也难以控制,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再是新课改让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游刃有余,自主学习、探究容易获得成功,容易培养其自信心,成绩、能力越来越强;学习成绩较差、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感到力不从心,自信心也越来越差,最后变成灰心,甚至放弃学习的
也有。
怎样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呢?怎样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呢?怎样唤醒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呢?……这一直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二忧、如何落实双基教育
基础是建造高楼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高楼会变成危楼,会倒塌。
新课改后“双基”目标的落实不如以前扎实,有的知识点教师也不敢讲了,有的概念也不让学生记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不了了之。
有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考试,课本上的东西太少了,不考课本上的,学习讲解课本也就没必要了。
所以许多语文教师,对课本的要求放松了。
成天忙于中考阅读题训练、中考作文训练,因为考试题就从往年的中考题里出。
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从而忽视了双基教育。
怪谁?怪考试这个指挥棒。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个性发展更是纸上谈兵,新教材老教法,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师的自我创造力、功利主义成了新课改的瓶颈,对待新课改缺乏一颗平常心。
一线教师也很有顾虑。
教的新课程,考的是老试卷,社会舆论更多倾向于升学率,许多家长对于模糊性评价也不认可,中考成绩成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底线。
评价不变,双基就无从落实。
三忧、一考定终身,埋没人才
当前,不论中考,还是高考,一考定终身。
考上了,家人、教师、领导、亲戚朋友,众皆欢喜。
考不上的,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举家痛哭,更有甚者,坠楼自杀,以死谢天下。
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难道考不上就不是人才了吗?现在的教育体制以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成长的道路。
难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个谬论?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我们语文教师。
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
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30~36页2.《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50~53页3.《山东教育》2009年62~65页4.《滨州教育》2010年2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