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新教材17《猫》导学案(含答案)
第16课猫(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三只猫的形象特点。
3.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品味关键词句,了解文中“我”及家人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逗.()消耗.()污涩.()忧郁.()红绫.()懒惰.()安详.()乞丐.()预警.()怅.然()诅.骂()蜷.伏()一缕.()虐.待()屋脊.()叮嘱.()辩.护()怂恿..()惩.戒()倚.着()冤.枉()妄.下断语()悲楚.()畏罪潜.逃()芙.蓉鸟()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肮脏且不光滑。
()②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从容不迫,稳重。
()④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⑤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⑥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⑦弯着身体卧着。
()⑧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⑨悲伤凄楚,悲苦。
()⑩通过处罚来警戒。
()○11胡乱、随意地下结论。
()○12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著有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译著《新月集》《飞鸟集》等。
2.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概括提取信息,利用下面的表格厘清课文内容。
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7 猫 导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对比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则。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部分,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2.读课文15段——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完成下列题目。
1)芙蓉鸟事件——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7猫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7猫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运用“六字品析法”,赏析生动细致的语言。
3、多角度体味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 ) 诅骂( ) 怂恿()叮嘱( )2、解释下列词语污涩:怂恿:怅然:蜷伏:3、作者简介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省长乐县,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1925年和叶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
1929年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三、合作探究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规范步骤,准备课堂展示。
运用“六字品析法”赏析语言。
1、酌词(抓关键词,如动词、表修饰的形容词或副词、表心情的词等)例如:“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这里的“极快地”写出了小猫的敏捷。
2、品句(可选取文中运用了修辞方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的句子)例如:“三妹常常的……又扑过去抢。
”此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详细写了三妹逗小猫的过程,突出了小猫的顽皮可爱,也写出了三妹对小猫的喜爱。
3、析法(抓住文中设置伏笔、前后照应、对比、反衬等写作手法来分析)例如:“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此处设置伏笔,为下文养第三只猫做铺垫。
四、深入解读朗读30-3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016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7猫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
2016崭新精选资料-崭新公函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6/11
★精选文档★
做什么事,不可以主观臆断,不然,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
没法挽救的严重过错。凡事不可以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
要的是弄清事实; 对人对事不存成见私心,要宽容,要博爱,
要怜悯微小者。
10/11
★精选文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怀疑问难,深层研究。
步骤四语言赏析,体验感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当堂操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省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以外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2016崭新精选资料-崭新公函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1/11
情形导入 生成问题赏识猫的图片。
猫,由于它的开朗听话,而被很多人所喜爱。但是,有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
么?下边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郑振铎,一同解读《猫》 ,去探个终究。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污 涩(sè)红 绫(líng)怅 然(chàng)
2016崭新精选资料-崭新公函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7/11
★精选文档★
【沟通点拨】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开朗、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沟通点拨】作者运用动作描绘来突出小猫的开朗可
爱。
4.它仿佛太开朗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
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边晒太阳。
4.“我”依据什么判断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沟通点拨】 “那只花白猫关于这一对黄鸟,仿佛也特别注意,经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视着。 ”
《猫》导学案 (学生版)
16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2.学会概括文章中心。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作者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题。
学法指导:1.概括文章中心,可以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来概括文意;概括段落,要学会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首括句,有的是尾括句,有的是过渡句,还有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
2.阅读本文时,注意“质朴”“真率”的特点。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内容解析---第三只猫1.文中是怎样描写第三只猫的?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明确:(2)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明确:(3)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明确:(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明确:2.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三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明确:(1)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______________(2)不喜欢玩游,不活泼,天生忧郁→_________________(3)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___________________3.讨论: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明确:“芙蓉鸟事件”4.梳理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2)犯罪嫌疑人:(3)判断犯罪嫌疑人作案的依据:①案发前的表现:②案发后的表现:(4)真凶是谁?明确:(5)依据是什么?明确:(6)案件定性:5.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明确:6.细读张妈。
(1)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3)张妈:“......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妻:“不是这只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7课《猫》教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创作灵感。
4.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作者对动物的关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珍惜生活的积极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课文《猫》中运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词语和句子,如“它俯身下去,用爪子拨弄着地上的草”,“猫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表达,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 课文结构与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谋篇,使文章具有吸引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的呼应,情节的起伏等。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猫》,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生活热爱的记叙文。它展示了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合理的篇章结构来表达情感。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17课《猫》导学案新人教版
猫【导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2.品味语言,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4.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污涩.( ) 怂恿..()蜷.( ) 伏惩.戒()怅.然()相称. ( ) 忧郁.( ) 虐.()待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妄下断语:②畏罪潜逃:③提心吊胆:3.本文作者,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合作探究】5.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6.养猫,有欢乐有悲伤。
你能读出这种快乐或悲伤吗?(小组内先交流:读一读,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说一说,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同学评一评,读出了这种情感了吗?应该如何读?然后全班交流。
先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先读?读后师生评议。
)【拓展延伸】7.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两只猫(选段)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
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
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
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喜欢它。
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
除了一双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
它的心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
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一口。
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
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到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
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
我嘴上不吭气,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捉鼠能手。
《猫》导学案(周月星)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的结构之巧,描写之妙,语言之美。
(重点)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激发学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3.生命是平等的,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进门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汉字注音。
()()nüè()待yuán()枉怂恿..怅.()然蜷.()伏惩.()戒2.解释词语怅然:蜷伏: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导语(略)2.介绍什么是说读法。
三.新授1.说猫。
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⑴.老师举例范说第一只猫,分别从来历、个性特点、结局三个方面介绍猫。
⑵.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仿照老师说说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只猫的结局。
2.说人。
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⑴.在文中圈点勾画有关养猫之乐的句子,分析乐在哪里⑵.在相关文段圈点勾画失猫之痛的句子,分析痛在何处⑶.第三只猫并没给我带到快乐,为什么死后我却要比前两只猫要难过得多⑷.对待生命,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3.说文。
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⑴.圈点勾画文中描写三只猫语言很传神的句子,加以品析。
(可以外形描写,动作描写,锤炼词语等角度品析)⑵.品析课文结构之巧。
思考:①文中介绍三只猫的顺序能否打乱②作者写第二只猫亡失了以后,写道“自此,我家妈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亡失之后,却写道“以此,我家永不养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分析三层式的结构好处及全文所采用的结构之妙。
四.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对待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其他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五.出门测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的道理。
六.拓展课文的结尾为什么安排第三只猫写在邻居的屋脊上?。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上册:第17课《猫》新教案
17猫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朗读课文,探究作者家人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养猫经历,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动物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动物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写作动物。
教学重点:探究作者家人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养猫经历,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动物生活迁移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动物生活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小猫。
从养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猫》描写的是作者一家三次养猫的不同情景。
三只猫的不幸遭遇都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反映作者对生命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
三对应生活学习字词。
预习和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一边写词语,一边驰骋想象再现词语反映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样,还可模拟表演词语所反映的动作或情态,摒弃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方法。
1.学习生字。
藤téng涩sè绫líng 侣lǚ蜷quán扳bān衔xián2.学习生词。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名师教与练】第16课《猫》(导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6课《猫》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读下列词语。
污涩怂恿一缕蜷伏怅然诅骂红绫虐待屋脊叮嘱凝望惩戒畏罪潜逃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______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活动二:梳理内容1.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活动三: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2.划出描写三只小猫失亡后我心理活动的句子3.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主旨1.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3.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资料助读: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七年级新教材17《猫》导学案(含答案)
17?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比照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理解比照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一、【自主学习】作者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展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三、【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4、比拟分析以下两个句子a、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1、对于作品中的“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五、【达标检测】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归纳反思】17?猫?导学案附答案:【自主预习】1.zǔ chàng sǒngyǒng quǎn lǚ2. B3.略4. 三局部:第一次养猫〔1-2段〕: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第二次养猫〔3—14段〕:提心吊胆。
第三次养猫〔15—34段〕:假设有假设无。
【整体感知】1.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得意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
课文《猫》导学案及答案猫》导学案及答案研究目标】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研究重点】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研究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课堂过程】自学质疑】XXX(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相称(xiāng chèn)。
郁(yù)。
闷(mèn)。
一缕(yī lǚ)。
娱(yú)。
乐(lè)。
污涩(wū sè)怂恿(sǒng yǒng)。
婢(bì)。
女。
蜷(quán)。
伏(fú)。
惩(chéng)。
戒(jiè)。
怅(chàng)。
然(rán)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污涩:不清晰,不明朗。
怂恿:鼓动,激励。
蜷伏:弯曲身体,蜷缩。
悲楚:悲伤、愁苦。
惩戒:惩罚、警戒。
妄下断语:没有依据的下结论的话。
逞能:自己的能力。
恍惚:心神不定,模糊不清。
一尘不染:非常干净,没有一点灰尘。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的东西非常繁多,让人眼花。
秩序井然:有条理,井然有序。
合作探究】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养了三只猫,通过对比三只猫的不同经历,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流浪猫路边捡回外形黑白相间黄褐相间灰色性情温顺狡猾忧郁地位家里的宠物家里的宠物路边野猫结局XXX被人偷走XXX被车撞死XXX咬死芙蓉鸟后被打死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作者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的经历最为特殊,也最能表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哲理。
展示提高】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猫》导学案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点;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快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形近字组词
性()忧()职()凝()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五.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六.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个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学后反思】
作者在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这种亲自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猫》导学案
《猫》导学案
课型:讲读
备课组:七年级语文组
【使用说明】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快速阅读并反复熟读课文,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循序解决学习问题。
2、自主学习,限时完成;相互对学,援疑质理;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016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7猫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
2016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17猫导学案及课件(人教版)第五单元17猫【导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时计划】2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污涩(sè )红绫(lín g)怅然(hàng)诅骂(zǔ)惩戒(héng) 相称(hèn)蜷伏(quán) 怂恿(sǒng ǒng)郁闷(ù)(2)词义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惩戒:给予惩罚,使人警戒。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潜:秘密地。
2.作者名片郑振铎(1898~19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笔名西谛、郭新,福建长乐人。
我国新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备课资料:17《猫》导学案-精品可打印
17《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5、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学习过程:一、导入: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读猫,说故事我养了几只猫?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
(边看书边讲述,给学生示例)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我是郑家养的第一只猫。
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
来到新家,我也很喜欢,常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游戏。
主人们都很喜欢我,活泼可爱。
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
两个月以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主人们。
同学们看,老师在说第一只猫的故事时,运用了第一人称,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意,不仅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
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那就沸沸扬扬的读起来,讲述第二只、第三只猫的故事。
(选择两人讲述故事即可,若同学讲述不精彩,可以再请一位补充。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创意为我们讲述了三只猫的故事,个性迥乎不同,命运也各有悲欢离合。
《猫》导学案
主备人:李佳蔚复备人:审核人:课题:26《猫》
班级:小组:姓名: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分钟)
2、自学(分钟)
3、共学(分钟)
4、展示(分钟)
5、小结(分钟)
6、检测(分钟)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1、掌握字词的音形义。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及结局。
一、化:
()——()——()
2、归纳主题。
3、分析并归纳写作方法。
二、展示。
三、小结。
四、检测
1、下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污涩wūsè红绫hónglíng怂恿sǒngyǒng怅然chàngrán
B疆域jiāngyù悲楚bēichǔ惩戒chěngjiè妄wàng下断语
2、关于文章的体裁和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即使他有过类似的经历)。而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一点作者在小说集的《自序》中曾特地作了如下说明:“他们(指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本文虽是小说,但风格上却有点近似记叙性散文,它的叙事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体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它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表明了作者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这些观念,不妨认为是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我国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的具体表现。
C建树jiànshù阴霾yīnlí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
D蜷伏quǎnfú孜孜不倦zīzībújuàn刚毅不屈gāngyìbùqū
部编(统编)版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优秀导学案(含答案)【精品】
16 猫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点)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1.了解作者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污涩.()红绫.()怂恿..蜷.伏()惩.戒()诅.骂()虐.待()(鲜艳)(相称)鲜(鲜为人知)称(称号)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怅然:。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三只猫,第三只4.圈点勾画并总结作者所养的三只猫的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
一、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用心体会,细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一、【自主学习】
作者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按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了一只的猫。
”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4、比较分析下列两个句子
a、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b、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五、【达标检测】
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归纳反思】
17《猫》导学案附答案:
【自主预习】
1.zǔ chàng sǒngyǒng quǎn lǚ
2. B
3.略
4. 三部分:第一次养猫(1-2段):生命的新鲜与
快乐。
第二次养猫(3—14段):提心吊胆。
第三次养猫(15—34段):若有若无。
【整体感知】1.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
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
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活泼较第一之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
2.举例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一只更活泼更有趣的小猫。
C“冬
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一只可怜的猫。
3.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
铺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合作探究】3、对失去美好事物的伤心。
4、因主观臆断至猫死掉,而内心后悔内疚。
【拓展延伸】
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
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
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3.格言举例A努力完善自我! B弱小就要挨打! 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D你
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达标检测】3、因为是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4、比喻,突出
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