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
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
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
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
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
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
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
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
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
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
绘的场景得以再现。
(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
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
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
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并以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可视化传播的具体的技术手段来举例说明。
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
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
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
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
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
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
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
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
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
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儿,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
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
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儿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
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
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
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
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
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
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这事儿,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31日)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标题“大红袍”,在文中既是指巴林鸡血石,又是家乡大楼的设计原型和名称来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B. 文本在写孔远“雕艺”时,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表现了“甜蜜”“安居乐业”两种石雕的精美逼真。
C. 文本写孔远独家秘笈“相石”之绝,为后文他在拍卖大会上发现“大红袍”的价值并高价买回的情节作了铺
垫。
D. 全文叙事详细得当,重点突出,略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
5.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孔远石屋名“无我斋”,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我”的理解和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国七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
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活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6.4%~10.8%。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m。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
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
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虽已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
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
因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国家在2019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
此外,为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域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刻不容缓。
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国紧缺品种的进口。
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
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
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
7.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科技选种育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
B.作物的生产性能会随着遗传性状的改良而不断提高。
C.同等播种面积的水稻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产量更高。
D.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于1986年取得了成功。
8.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可使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不受海拔限制。
B.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可使粮食产量增加。
C.覆盖塑料薄膜可以使土壤增温200~300℃。
D.遥感技术可预报农业灾害,又能消灭害虫。
9.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的一项是()
A.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
B.化肥农药带来了粮食品质问题。
C.缺乏保障储粮品质的绿色技术。
D.国际合作中外部不确定性增加。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法需借助于生物遗传学知识。
B.卫星导航对无人驾驶播种机的操控有重要作用。
C.绿色肥料既可增加粮食产量又可提升粮食品质。
D.粮食能源化、金融化使得粮价取决于供求关系。
11.世界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最新定义为:“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手段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
”按照该定义,保证粮食安全需满足诸多方面的条件,请概括其中的三个方面,并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在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前年视学时曾刻《朱子语类四纂》以示生徒,又恐观者苦于南北方言,故为之离句读,稍加批释。
然取舍之间,复漏尚多,至今以轻妄自愧。
程氏遗书,读之尤久,手所纂录,又已忘其几也。
虽然其取舍未能精详则一耳为既出朱书于前子弟辈谓且并刻以损童蒙欲读者之劳盖句读批释比朱稍详矣。
其精蕴所在,辄为发明一二;及其师友之间,渊源明昧,议论出入,后学指为疑案云者,亦颇用臆测,而概未必其是也。
(选自李光地《<二程子遗书纂>序》,有删节)
1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13. “二程子”指___、__
14. 《二程子遗书纂》的编纂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黄山谷游云居作
苏轼
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
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
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
【注】云居即今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
诗作于元丰年间(1078-1085)“乌台诗案”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山之多,叙述一行人走到赵州关,惊讶那云居山的山头有更多的山。
B.中间两联“耸”“落”“侵”“映”四个动词,描绘出山中孤寂清冷的环境。
C.“僧眼”“佛颜”与“楼台”“钟鼓声”互为照应,又点明标题中“游云居”。
D.尾联写法独特,采用虚实结合、拟人手法,将自己与自然生动地融合在一起。
16.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青年时畅游江中劈波斩浪的气势。
(2)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诗句:桑之未落,_________。
(6)《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悠悠我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结合下面两幅图表,补写下面材料文字中的空缺部分。
2016年中国垃圾清运量为20362万吨,同比增长6.0%;2017年中国垃圾清运量为21520.9万吨,同比增长5.69%。
实际上,从2012年起,①___________,预计2018年,_________②。
从垃圾清运量和实际增长来看,___________③。
所以,国家需要在政策上推动垃圾处理,加大生活垃圾清运投入,给环境治理“减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括号内的句子,与原句的基本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虽然兴奋,但苦痛也不美丽)
B. 昨天晚上扎西顿珠借给次仁50元钱。
(扎西顿珠向次仁借了50元钱。
)
C. 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读书。
(教室里有同学。
)
D. 阿妈打电话说她明天来看我。
(阿妈给我打电话说:“我明天来看你。
”)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非洲。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
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从睡梦中醒来,在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能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
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中“不能将”说法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
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说法属曲解文意,可视化传播方式有自己的优势,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
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D.“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
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三个并列角度”说法错误,第二至四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三者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能力。
B.“借此可以……的冲击”错,曲解文意。
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是为了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抵御其他文化思想。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错误,详写拍卖会表现,略写捐款建楼。
故选D。
【5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