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篇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
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
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
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
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
既然这样,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
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
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
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学生
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同时,师
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
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设计走,效果不是更
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老师要
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
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
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
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
只是形似,更要神到。
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
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
参考资料。
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
要独立自主地阅读
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
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作
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
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
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
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
基础生成的。
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
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
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
新精神的培养。
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
文意识。
人文修养教养。
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
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
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
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
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价值观。
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
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
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
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
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
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
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
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
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
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
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
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