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近期国际有关冷链物流的研究逐渐升温,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低水平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研究发现,推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解决冷链环节实际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扩大民众对冷链的需求,有效的需求推动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原动力。

为此提出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抓紧传统冷库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冷库物流作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冷链物流;供应链;需求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冷链物流已经成为物流行业备受关注的焦点。

从2008年开始,有关冷链的大型会议接连召开,如首届冷链物流年会、全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暨食品物流安全与农副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研讨会、中美冷链标准交流会议等等。

冷链不“冷”的现象,引起了消费者对冷链的兴趣。

一、冷链物流的背景及意义
冷链是以保护易腐食品发展起来的,被广泛应用于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生物制品和药品等流通体系。

2006年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冷链的定义:“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

冷链可以保证易腐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在流通中的损耗,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食品的同时,也能为冷链各环节中生产商、供应商和流通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冷链物流发展的原因在于需求推动与政策支持。

1. 冷链物流的需求环境。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发展动力,冷链也不例外,有需求才会有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
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对冷产品的需求也将增加。

据统计,2010年我国冷饮市场的消费总量将达到260万吨;肉类消费将达到10000万吨左右,其肉类延伸制品消费将达到1 300万吨;水果总需求量将达到8 000万吨;蔬菜总需求量将达到30 408万吨;医药、轻工、化工、电子等行业对低温物流的需求也将增长,这将有利于拉动冷链物流市场发展。

同时,随着信息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以连锁超市、大型卖场和便利店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城市商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这些模式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把冷冻冷藏食品作为第一重要的经营商品,从而为冷冻冷藏食品市场扩容铺设了道路。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不同,城镇人口对冷链食品需求量大,品质要求更高,因此,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对高品质冷产品的需求,从而也将促进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2.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研究机构,对物流的理念、服务方式与实践以及物流产业的地位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正是由于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物流的服务方式也逐步为广大企业所接受。

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部门及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地位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例如,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一份明确物流产业的产业地位及发展方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2009年9月国家商务部启动了“放心肉”工程。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开展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农业部、科技部等单位也在开展冷链物流相关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并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为物流产业提供了一系列发展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环境。

可以预见,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物流产业发展各项改革和相关制度建设也将进一步加快,这将为物流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冷链物流发展的现实意义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节约社会资源。

当前,冷链在我国已经处于井喷式发展的前沿阶段。

由于作为冷链物流服务主要对象的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特别是生物制剂和血液制品,以及部分危险化学品等,均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冷链物流也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非常重视。

冷链物流的对象特征决定了冷链物流具有与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特点。

比如,一些必须冷藏避光储存的活菌制剂,如果不能严格按照冷链物流标准执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对事故单位将造成致命打击不说,还可能因此诱发群体性重大事件发生。

实际上,再好的产品如果由于冷链运输和储存中的问题而造成不新鲜,影响营养和味道变化还是小事,严重的情况将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已等同于伪劣商品。

因此,冷链物流对于保护产品质量、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 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

据有关专业人士估算,如果将我国果蔬类损耗率从30%降到5%,则可节约1亿亩耕地(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5%),可提供1.5亿人一年的口粮或者提供20亿人一年所需的水果。

此外,中国的零售食品有50%需要温控运输,但需要温控运输的货物只有15%在拥有温控的环境下运输,而在欧洲和美国同样的货物有85%是在温控环境下运输的。

2007年,中国仅食品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一项,
损失了700亿美元。

如果中国可以成功建立起一个集点到点、门到门目标的物流服务系统,则可在物流环节至少节省160亿美元。

可见,完善的冷链物流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需要,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节约社会资源,提升初级农产品的产业价值,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各国积极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现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很早就开始重视冷链建设和管理,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冷链体系。

美国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仅有2%一3%,日本果蔬在流通过程中也已有98%通过冷链。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冷链逐步在食品、农产品、医药、化工、花卉等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冷链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冷链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商用冷(藏)库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冷冻(藏)能力500万吨;保温车约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一1%,英国为2.5%一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一3%;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 970辆,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据估算,我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3,因此食品冷藏运输率低,约为10%左右,而欧、美、日等国均达到80%一90%。

目前,我国
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同时,由于我国按照产品属性进行部门纵向管理的特色,冷链物流服务资源被分散在食品、初级农产品、生物医药等各个领域,冷链物流发展受到制约。

三、冷链物流的特征分析
冷链物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易腐生鲜物品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增值,这就决定了它和其他物流系统有所区别,冷链物流有以下几点特征。

1.复杂性
冷链物流必须遵循3T原则,即物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时间(time)和产品本身的耐储藏性(tolerance)。

冷藏物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对应的温度和储藏时间。

同时,冷链物流服务的产品生产、消费市场和冷链物流服务环境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就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的复杂性,所以说冷链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协调性
作为专业物流,冷链物流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由于易腐生鲜产品的不易储藏性,要求冷链物流必须高效运转,物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具有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链条的稳定运行。

同时,冷链物流的监控难度也很大,因为冷链物流不仅是点的监控,而且还要跟踪整个产品的流通链。

3.高成本性
为了确保易腐生鲜产品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

有资料测算,如果我国每年约5亿吨蔬菜有20%冷藏运输,则需增加冷藏车投资100亿元人民币。

另外,为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又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

这些都决定了冷链物流的成本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

四、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一片对冷链物流的叫好声中,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从各级政府到社会大众、从冷链物流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到销售终端,对于冷链物流行业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

这些问题则突出表现在。

1.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无力承担冷链物流的高成本。

冷链体系的运营成本要比常温物流高2~3倍左右,但在零售端的价格上却得不到利益补偿,为了节省成本,许多企业用恒温车或保温车来代替冷藏车进行运输。

有统计表明:我国80%左右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用传统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冷藏措施一般仅采用土法冷藏,冷藏温度无法达到要求。

2.缺乏冷链行业标准推广和标准执行的监测监管。

由于政府对冷链的重视程度不够,冷链的行业标准制定缓慢且没能有效普及推广,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标准体系。

此外,政府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国家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的建设速度也有待提高。

因为只有对冷链各环节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才能使得标准得以更加彻底的实施和推广。

3.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缺乏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冷链物流需要先进的设施和严格的管理,食品企业通常把产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如:思念集团把食品物流全部交给其他物流企业来做)。

但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行业的规范,引起各物流企业间进行恶意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冷链的发展。

4.对冷链的认识程度不够,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有效规模小。

当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主要是从节约的角度考虑冷链物流的发展意义。

而对于完善冷链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开放的冷链物流系统,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维护我国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意义则认识不足。

对于建设冷链物流系统,还涉及到能源节约、需要系统合作等问题,更没有多少考虑。

此外,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超及零售终端等冷链的各环节对冷链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而民众对冷链的认识也还只是停留在冷藏车和冷库的层面上,民众在购买农产品、肉类、乳制品等一系列需要温度控制来保鲜的产品时,一般只考虑产品是否物美价廉,并没有认识到冷链对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重要性,自然不愿意为冷链食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冷链建设的参与性也就不高。

5.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链运输效率低。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

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箱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印。

特别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欠账太多。

6.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
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

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的现象。

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7.流通对食品质量及安全影响加大,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目前仍处于力量分散、竞争无序的起步阶段。

因为冷链物流的服务对象涉及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医药生物等不同领域的多个品类,而我国相关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具有产业所属、部门所属的特点,这些都造成行业资源分散、竞争无序等问题。

与此同时,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未来可期的巨大利润空间和国内冷链物流行业严重落后的落差,也引来众多外企虎视眈眈。

总之,在我国冷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侧重于数量保证,对品质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国冷链物流并不发达,但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产品流通量大幅增加,冷链物流将在保障生鲜易腐产品供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冷链物流应如何长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五、推进我国冷链物流健康发展的对策
由全球冷链联盟提供的科尔尼公司(A TKearney)的研究表明,中国若要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将需要投入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以提高行业标准、改善仓库和运输管理、加强人员培训。

此项研究预计,到2017年,中国日益增多的中产阶级用于食物的消费将超过6 500亿美元,若要有效地满足中产阶级日益增长的食
品需求,中国将需要36.5万辆冷藏运输货车和超过1.4亿立方米的冷库规模。

以上仅指出了我国冷链物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迫切需要,而我们知道,冷链并不单单是指物流的冷链,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冷链,它贯穿采购、生产、销售到终端客户的全程。

而现阶段冷链各环节的高成本、高准入门槛,食品制造企业与物流公司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宽容”,仍令大多数食品企业望而生怯、犹豫再三。

再加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也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并非某一部门、企业单方面努力可为,冷链的普及和管理难度愈发加剧。

因此,推进我国冷链物流健康持续发展十分紧要。

1.完善标准,加强监管
政府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冷链物流的相关标准,积极引导和监督物流、销售等环节企业按照标准实施冷链物流。

(1)标准制定方面。

政府需派遣专门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等方式,积极采集和询求企业、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可真实有效实施的标准。

(2)引导监督方面,政府需加强冷链监管体系建设,并应尽快出台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标准执行的力度,并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做好对冷链标准的宣传工作。

比如,号召企业开展冷链标准学习活动、冷链标准有奖竞答活动等,使得真正工作在冷链一线的人员熟知冷链的相关标准,从而促进标准的顺利执行。

现在,政府已经从冷藏车和冷链物流运输等角度加大对冷链行业的建设和规范力度,排除了很多不规范的物流公司,相关标准也正在制定之中。

而从完整的冷链体系来看,这只是第一步,末端还有很多环节要监控,比如大卖场、便利店等商业网点的冷链规范等。

2.抓紧传统冷库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冷库物流作用
过去,对冷库的要求仅是储藏而已,所以对冷库的温度条件很重视。

现在对冷库的要求已不仅只是储藏而已,更要关注它的周转率、利用率、进出库的运输成本和对客户的吸引力。

因此对冷库的关注除了低温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物流指标,特别是冷库的年运输量。

过去冷库以长期储藏为主,平时陆续进库,在节假日按计划分配给消费者,冷库的周转率处于较低的l一3之间的位置。

我们假设以一个库容量为1万吨的冷库为例,在冷库利用率为80%,周转率为2,其运输量为1.6万吨/年;当周转率提高到6时,运输量就达4.8万吨/年。

可见周转率提高后,运输量增加了3.2万吨/年,运输量的增长幅度是很大的。

因此,货主可通过尽量减少冷库中的储存量,同时缩短每批储存量在冷库中的储藏期,这样就可以减少所占资金量,降低货主财务成本,还在提高周转率的同时,增加了冷库的运输量。

3.加大政策扶持,抓紧人才培训,加强行业协调、管理与协会建设冷藏链的建立、完善和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国家政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需要有强有力的机构,实行跨行业宏观调控,进行规划管理,相关行业需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这项工作,制定标准、规划布局、统一价格、开拓新产品。

政策上应给予冷链产业倾斜和扶持,对整个食品产业包括冷藏运输体系,应从政策、投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促进其发展。

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人才、功能建设,进一步修订行业规范,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与服务行为。

此外,行业协会可制定冷库商品贮存手册,规范商品存储技术条件,修改商品贮存收费办法等,以适应冷链物流的发展。

把冷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明确发展目标,统
筹发展格局,突破产品行业和政府部门分立的界限,整合行业力量,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冷链物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只有供求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但目前积极推动我国冷链体系发展的主要是物流服务领域和冷链相关技术设备的供应商。

在目前我国以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情况下,冷链市场却是以供给为主导,这种消费者仅作被动接受者,只凭企业供给方的力量拉动市场的局面,是难以推动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的,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有关冷链物流的宣传,充分调动需求方的推动作用。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冷链的发展需要冷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消费者是供应链的终端,是冷链物流体系的最终受益者,对供应链的发展和整合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消费者认可了冷链体系的作用,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才能形成对安全、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才能够促使企业尽快地发展冷链物流体系。

可见消费者的这种巨大需求是推动冷链系统快速发展的最终动力。

总之,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才是迫使企业严格执行冷链物流标准,最终促进冷链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即无论是冷链标准的制定也好、监管力度的加大也罢,关键还在于消费者的冷链使用意识的提高。

只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才能从市场环节引导和促使食品制造,流通企业才能改善冷链管理以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最终促进冷链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宋振宁.冷链与中国经济[z].中美冷链标准交流会议,2009。

②数据来源:王德荣等编.中国冷链产业航海图[z].北京:中国食品物流安全论坛暨冷链系统建设洽谈组委会,2009(6):41—46。

参考文献:
[1]牟惟仲,王继祥.2009年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物流技术协会,2009:31—40.
[2]Agricultural Trade Office,U.S.Embassy Beijing(ATO Bering),China Federation of Logistics and Purchasing(CFLP).U.S.China Cold Chai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Conference[Z].Beijing: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Beijing of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2009.
120一121.
[3]何绍书,肖大海.2001年中国食品冷藏链大会暨冷藏链配套装备展示会论文集[C].南宁:中国刺冷协会、全国商业冷藏科技情报站。

200l:35—36.[4]戴定一.以服务标准为核心,推动冷链行业进步[J].中国食品物流,2008(4):14一16.
[5]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2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