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武凤侠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5期
摘要:淮北地区是冬小麦主产区,在冬小麦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高产栽培经验,使该区冬小麦单产连年攀升,但生产中仍存在一些影响小麦单产提高的因素。

为了使农户更好地掌握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该文以砀山县冬小麦种植为例,从播前准备、播种育苗、苗期管理、中期管理及后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淮北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5-0048-03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淮北地区是冬小麦主产区,在冬小麦生产上积累了丰富的高产经验,为稳定提高小麦单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冬小麦单产逐年上升。

但生产中仍存在一些如播种质量不高、秸秆还田地块镇压不实、品种选用不科学等影响小麦单产提高的因素。

为了使农户更好地掌握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使淮北地区冬小麦单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本文以砀山县冬小麦种植为例,提出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播前准备
“七分种、三分管”,整地是基础,选种、播种是关键。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打好基础,给小麦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为实现高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1.1 地块选择小麦高产栽培应选择耕层有机质1
2.0g/kg、全氮0.9g/kg、水解氮6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150mg/kg以上的地块。

1.2 精耕细作近年来,由于旋耕机的普及,许多田块连年旋耕,造成耕层变浅,土壤肥力下降、对冬小麦的生长较为不利。

因此,要采取土地深松与旋耕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耕作。

适度深耕灭茬,耕深达20~25cm为宜,做到耕层深浅一致,不漏耕;耙碎耙透,达到田面平整,表土细碎,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秸秆直接还田的地块秸秆要粉碎、深埋并镇压,使秸秆与土壤密接,以利于保水保肥和小麦根系生长。

1.3 足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的土壤墒情为土壤层相对持水量达到70%~80%,如遇干旱,要利用灌溉设施,造墒播种。

1.4 选用良种砀山县小麦品种宜选用优质中、强筋半冬性小麦品种,如皖麦52、济麦22、山农20、邯6172、砀麦系列等。

1.5 科学施肥
1.5.1 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我国传统施用的肥料,有机肥不仅含有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磷钾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而且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长期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具有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减轻病虫危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还有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保肥保水性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只施化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的现象,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

据砀山县土壤监测数据表明,砀山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0.10g/kg,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所需耕层有机质的需求,因而要增施有机肥。

一般麦田要求施有机肥30000kg/hm2,高产田要达到45000kg/hm2以上。

农作物秸秆是农田氮磷钾和有机质的重要来源,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钾素含量,养分循环利用有效而简便的方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农业实用技术。

1.5.2 配施氮、磷、钾肥根据多年来砀山县小麦配方施肥试验和近年来高产的田块施肥经验,总的施肥要求是:小麦单产6000kg/hm2,施N 150~17
2.5kg/hm2,P2O5: 90~
105kg/hm2,K2O 75~105kg/hm2;小麦单产7500kg/hm2,施N 180~210kg/hm2,P2O5 105~120kg/hm2,K2O 105~135kg/hm2;小麦单产7500kg/hm2以上的田块,还要适当增加有机肥和氮磷钾用量,对有机肥施用量少或较高的田块,可适当调整化肥用量。

1.5.3 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土壤化验的结果,结合目标产量,确定具体的氮、磷、钾施用量。

根据试验结果,砀山县土壤有效锌含量1.7mg/kg,有效硼0.3mg/kg左右,属缺锌土壤,中高产田块小麦施锌、硼对氮、磷、钾的吸收,增强抗旱、抗冻、抗病等抗逆性能,植株生长表现稳健,对提高粒重增加产量有明显效果。

微肥施用方法如下:基施锌肥(ZnSO4含量90%以上)7.5~2
2.5kg/hm2,硼肥7.5kg/hm2(硼砂含量95%以上),可将锌、硼微肥拌少量细土与肥料混匀共同施入土壤中,注意微量元素不可1次过多施用,以防植物毒害。

1.5.4 藥剂拌种小麦“三拌”下种是多年成功经验,即在小麦播种前用杀虫剂、杀菌剂、增产菌或微肥科学混配拌种,既能防治种子、土壤、粪肥中的病虫,又能兼治农田鼠害,确保小麦苗齐、苗壮,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具体做法如下:50%辛硫磷乳油50mL,加6%立克秀(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0g,兑水3kg稀释,均匀喷拌小麦种子50kg。

要求边喷边拌,拌后用塑料布盖好,待种子将药液吸收(约12h)后,再晾干,即可播种。

2 适期播种
2.1 确定播期和播量在适期范围内,力争早播。

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在砀山县的适宜播期为10月8—20日。

根据地力、肥水条件、品种分蘖能力等,采取精少量播种,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

一般冬性、半冬性品种的基本苗控制在300万株/hm2以下。

2.2 播种采用机械条播,提高播种质量。

根据土壤墒情,播深掌握在3~5cm,要求行直、垄正、沟直、底平、下籽均匀、盖严盖实,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3 苗期管理
3.1 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小麦从出苗、分蘖、越冬至返青期间应保证苗全、苗齐、苗壮,争取早生根,早分蘖,为安全越冬做准备。

越冬期小麦冬性、半冬性品种要达到主茎叶片
6.0~
7.5叶,单株分蘖3~5个,次生根6条以上。

冬前总茎蘖数900~1125万/hm2,年后最高总茎蘖数不超过1500万/hm2,成穗600~675万/hm2左右。

3.2 田间管理
3.2.1 查苗补种麦苗出土就应抓紧查苗补种,一般10cm无苗为缺苗,17cm以上无苗为断垄。

为使补种的麦苗早出土,可将麦种先浸种催芽,然后带水补种;或在小麦分蘖后,移稠补稀,以确保苗全、苗齐。

3.2.2 促弱控旺,培育壮苗查看麦田,查清各种弱苗、旺苗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促弱控旺、培育壮苗的措施。

对缺肥或播期偏晚引起的弱苗,或整地质量差,土煊造成的吊弱苗,要进行浇水,沉实土壤,早施腊肥,促进分蘖。

对底墒足、施肥足、播种早、播量大引起的旺苗,可结合中耕,损伤部分根系,控制地上部分生长,或镇压抑制主茎生长。

3.2.3 浇水小麦播后至越冬前,只要遇旱或墒情不足,就要浇水,以达到补墒保全苗、促分蘖、抗旱浇麦,保安全越冬。

浇水时间:最好在12月上、中旬,若气温过低不宜浇水,浇后适时划锄,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安全越冬,打下丰收基础。

3.2.4 化学除草冬前化学除草,要因地制宜,因草防控,在沙地小麦播后墒情较好,杂草出土早的地块,可趁草龄小、麦苗稀时除草,此时防效高,距小麦收获时间长,不易对下茬作物造成药害。

要掌握在杂草茎本出齐,气温在5oC以上时开展化学除草,一般在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

对淤土地,土表较只有在春节后气温回升到5oC以上时(3月上、中旬)喷除草剂。

药剂可选用75%巨星干悬浮剂15~18g/hm2,或40%快灭灵干悬浮剂60~75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mL/hm2,兑水450~600kg/hm2均匀喷雾。

对黑燕麦多的田块,再加混6.9%的骠马乳油600~900mL/hm2。

4 中期管理
4.1 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小麦生长中期是指起身至抽穗前这一阶段。

砀山县小麦一般于2月下旬开始返青,3月中下旬进入拔节期,4月20日前后开始抽穗。

这一时期不仅是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生育特点:叶面迅速增加,茎秆急剧伸长,幼穗分化长大,小穗、小花结实器官建成,干物质积累最快。

该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个体与群体,个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矛盾突出,需肥、需水最多的时期。

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关系,田间的主攻目标如下:协调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

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促进分蘖的两极分化,使大蘖迅速生长,小蘖很快死亡,茎层整齐,麦脚干净;控制基部节间过长,增加单位长度干重,达到壮秆防倒;培育良好株型,协调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小花数,减少退化数,提高结实率,争取穗大粒多。

起身期总茎蘖数在1200~1350万/hm2,拔节初期总茎蘖数在1350~1500万/hm2。

4.2 管理措施
4.2.1 化学除草冬前未开展化学除草的麦田,一般于3月上、中旬,用36%奔腾可湿性粉剂90g/hm2,或40%快灭灵干悬浮剂60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mL/hm2,兑水600~750kg/hm2喷雾,及时防除麦田杂草。

不提倡使用硫磺脲类和激素类除草剂,以免产生药害。

4.2.2 追施拔节肥小麦返青期,除部分弱苗田追施返青肥外,其余麦田不施返青肥。

重施拔节肥,拔节孕穗期的肥水营养不仅对穗数、穗粒数有直接影響,对后期籽粒灌浆和粒重也有间接作用。

年前旺长,养分消耗过多,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缺肥的田块,更应重施拔节肥,它可促进分蘖快速两极分化,增加穗数和穗粒数,还能促进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达到产量和质量“双增长”。

拔节肥应在第1节间定长后追施,根据苗情推行氮肥后移技术,一般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施尿素105~150kg/hm2,采取沟施或穴施。

此时小麦基部节间已定长,距小麦成熟还有2个多月,既不会造成小麦倒伏,也不会造成小麦贪青。

4.2.3 适时化控,防止倒伏冬前未采取镇压、中耕等控旺措施的麦田,倒伏的威胁是很大的,一旦倒伏,不仅使收割困难,而且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对于群体过大和品种不抗倒伏的麦田,在拔节初期(3月中旬)及时喷施生长抑制剂,一般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或20%钾·多微乳剂(壮丰安)450~750g/hm2,兑水750kg/hm2喷雾,不仅能够抑制细胞伸长,缩短基部节间长度,降低株高,防止倒伏,还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效率。

4.2.4 病虫害防治该阶段的主要防治对象是小麦纹枯病和苗蚜,兼治麦蜘蛛、白粉病、叶枯病等。

开春后及时开展田间调查,根据田间病虫发生量和天敌发生量,分类指导,采取不同防治措施。

几种病虫的防治适期均在3月中下旬,凡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5%的田块,用5%井冈霉素水剂3~4.5kg/hm2(或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00~750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g/hm2,兑水600~900kg/hm2喷雾。

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用足水量,尽量使药液流到麦株基部,连喷2次,间隔7~10d。

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每株250头)、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益蚜比1∶322)以下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g/hm2,
兑水450~600kg/hm2喷雾。

当病虫混发时,可将上述药剂混合使用,但要现混现用,1次施药,病虫兼治。

4.2.5 防霜冻春季小麦拔节后,根据天气预报,如遇北方寒潮侵袭,气温骤降至-2℃以下时,将会对小麦产生冻害。

因此,可于寒潮来临时,采用柴草进行熏烟或灌水防冻。

5 后期管理
5.1 生育特点和主攻目标小麦抽穗至成熟期为小麦生长后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是籽粒形成和决定粒重的主要阶段。

该阶段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入穗部生殖器官的发育,进行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光合产物主要流向籽粒。

因此,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增粒、增重,即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或贪青,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预防旱、涝、风、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保证叶片正常落黄及碳水化合物向穗部籽粒转运,力争粒大粒饱,创造高产。

生育指标和产量因素:抽穗期,主茎绿叶4~5片,每总茎蘖数750万/hm2左右;成熟期,植株落黄正常,活秆成熟,成穗数600万/hm2,每穗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

5.2 田间管理
5.2.1 叶面喷肥在小麦灌浆初期,用磷酸二氢钾2.25~3kg/hm2加尿素3.75kg/hm2,兑水450~600kg/hm2叶面喷雾,每7~10d后再喷1次,选择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洒,以免烧伤叶片。

不仅能够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籽粒灌浆,而且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进品质,对生产优质麦特别重要。

5.2.2 防治病虫小麦生育后期病虫的发生种类多、危害重,所以要加强预测预报,以防为主,综合防治。

该阶段的主要防治对象为穗蚜、白粉病、锈病,兼治粘虫、麦叶蜂、赤霉病等,防治适期为4月底至5月上旬。

为降低防治成本,应混合用药,病虫兼治,可用20%三唑酮乳油750mL/hm2,加混4.5%高效氯氰酯乳油450mL/hm2,或3%啶虫脒乳油225mL/hm2,兑水750kg/hm2喷雾。

也可结合叶面喷肥,把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混合喷雾,达到“一喷三防”(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的目的。

此时距小麦收获不足30d,应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磷农药。

5.2.3 抗旱与防涝小麦后期灌溉技术性强,灌水量不宜过大,水过地湿,田间不宜长时间积水;灌水时间不宜过晚,一般在5月20日前灌水结束;灌水选择无大风天气,以免造成倒伏。

个别多雨年份,田间长时间积水,通气不良,小麦根系呼吸受阻,导致早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极大。

及时排水降温,疏通“三沟”,做到雨过田间无积水,保证小麦正常生长。

6 适时收获
砀山县小麦的收获期一般在6月上旬,小麦成熟程度是决定收获期的主要依据,蜡熟末期收获千粒重最高,品质也最好,应及时收获。

最适宜的收获阶段是蜡熟末期至完熟期,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在20%以下,茎秆含水量20%~30%。

使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时,宜在完熟期进行。

机械收获的留茬高度应控制在20cm以下,秸秆进行粉碎,实行秸秆还田,禁止焚烧。

小麦脱粒后,尽快清粮和晒晾,以便贮存。

小麦籽粒贮存的安全水分标准为12.5%以下,贮藏时做到防霉、防虫、防鼠、防雀、防火。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安徽省砀山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责编:施婷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