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理论部分的甄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与教心还有发心的串烧
前言:本人旨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跟教育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理论部分串联起来,目的是希望能够对教育心理学理论,还有发展心理学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且在未来的考试里面,能够让心理学还有政治更加高分。
要想把这两门学科串联起来,必须要认识以下几个概念,主体,客体,先验,经验或者说反映。
并且要将心理学的理论做出以下归类:第一类,维果斯基的理论,巴甫洛夫的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一类;第二类,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认知的学习理论,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归为一类;第三类,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还有精神分析的理论归为一类。
一、先解释以上几个概念。
首先主体,在哲学中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所谓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对象。
先验,所谓的先验就是先天存留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逻辑的起点,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这个可能比较抽象,我举一个例子,1+1=2大家都很容易就认识到,但是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1+1=2这个事物,1+1=2只能够在人的脑袋中存在,而我们人类却又自然而言产生1+1=2这个结论,并且认为正确,并且再根据这个结论推论一切的道理。
这就是一个先验的例子。
所谓经验,这个大家可能非常的熟悉,不过我这里指的经验是直接经验,也就是能够通过做某件事反映得到的认识,看书本,电影,其他要凭借载体的虽然说是经验,但是只是间接经验。
二、介绍完这几个认识论以后,现在开始介绍历史上几种认识论。
1、首先就是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后期的那段认识论,这里的认识论,通常是预设一个事物作为本体,然后解释一切,例如,土水火气。
而这,其实就是上帝的雏形,不要把上帝人化了,其实上帝是个形而上概念,类似中国的理,梵,佛,天。
这里预设的事物是自然界的,就成为朴素唯物主义,例如赫拉赫利特的火,泰勒斯的水,恩培多克勒的土水火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如果预设的事物是人意识的内容的,就成为唯心主义,例如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斯拉的数,等等。
这里的物质,也是抽象的物质,不是具体的。
2、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这里所谓的物质,是具体的物质结构。
这里的认识论主要是一次反映论,认为是客体刺激了主体,然后通过一条路线,感性到知性然后到理性,得到认识,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3、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结构,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事物,大家可以把实在翻译为substantive.就是在透过现象发现出来的坚固的本质,一般是指很多事物所共有的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物质就是这样,可能大家觉得很抽象,我这里就说几个概念,例如实践,生产力,经济基础,这些看似不是物质的事情,在马哲上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肯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第二就是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反映论,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经验,直接经验。
认为,认识事物不是一次就可以达到认识的,需要反复多次;而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他的路线,大家可以这样记住,感性到知性然后到理性达到认识,理性再指导实践,实践又重新到感性,不断循环,不断达到新的认识。
这就是他的认识论。
4、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就如同上述的柏拉图,毕达哥斯拉等人的想法,近代而言还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当然黑格尔也不是个傻子,不要把他想简单了。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就以下两种,第一种就是内省法,第二种就是先验论。
贝克莱曾经说过,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也有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认为世界是否真实这是不可知需要怀疑的,认为内部所得到的知识是否真实,这是不可知的需要怀疑的;还有中国的道家,佛家主张通
过禅定修真,也是内省的一种,这些认识论都是指向内心的,希望通过内省,寻求一种看到事物真实景象的方法,这就是内省法,冯特的内省法也是源于这里,这些人。
然后说先验论,主要的代表就是康德,胡塞尔,皮亚杰。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知性论曾经提出过4个范畴,质,量,模态,关系。
认为是客观符合主观,而非主观符合客观。
这怎么来说呢?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脑袋本来存留了一种先天的图式,我们感知外物的时候,就要通过改变外在的事物的知识结构,达到认识,这就是同化,当然皮亚杰跟康德的理论还是有所不同,这里不说。
胡塞尔就主张用现象学方法,来追求本真,就是通过搁置历史的预设,已有的预设,进行现象学还原再到本质还原,最后到先验还原,追求已有的知识,这些先验论的代表与格式塔心理学还有认知心理学一脉相承。
三、现在就开始教大家串联。
第一类
1、首先是维果斯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作为人类,需要有两种间接的生产工具,第一种生产工具,就是物质生产工具,例如镰刀,锄头等,第二种生产工具,就是精神生产工具,例如语言,符号等,这里就可以跟马克思主义哲学串联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说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等,是不是要通过物质生产工具去进行改造;还有人口因素是不是要产生语言符号,才能保证人口中存有人才呢。
所以说,这里就扣住了,马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这个点。
人的生理机能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高级心理活动,这就扣住了,马哲物质决定意识这个点了。
第二,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要走在发展之前,还有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最佳期限问题。
其中,教育要走在发展之前,最近发展区学说,不就是对应了马克思里面的质量互变,还有否定之否定吗?只有通过自己所学得的知识的扬弃,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发展,所谓的教育走在发展之前,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学习最佳期限问题,不就是对应了矛盾分析法里面重点论吗?就是抓关键,看主流。
2、巴甫洛夫的理论,巴甫洛夫的理论认为人有两个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物理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合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所建立的条件反射。
这不就跟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活动学说一个样吗?而所谓的条件反射,在斯金纳看来是应答性条件反射,就是没有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不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吗?
3、行为主义的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与巴甫洛夫的理论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行为主义只是接受了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给忽略掉了,这也就是片面的,机械的唯物主义。
认为外在客观刺激,决定了人的反应的一切。
不过行为主义中也有例外的,就是班杜拉的行为主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不是说过,人的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吗?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这就跟行为主义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刺激(客体)作用于主体;而自我强化,主体的认识自己改变了自己。
这不就是跟马克思里面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一致吗?
4、社会建构主义。
认为活动是决定人的认识,而活动是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这就跟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一致,先是客体刺激主体,然后主体又去改变客体以达到认识。
而情景式认知跟分布式认知,更是改变了客体,让客体在纳入具体的情况下习得更多的知识。
这就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一致,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源于实践,并且实践促进认识的发展。
第二类
1、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人,第一个是康德,第二个是胡塞尔。
康德的先验论,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提供思想依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了
方法。
大家在学习格式塔心理学的时候,不是觉得很奇怪,都是一些图形,涉及感知觉的比较多,而其他很少涉及,原因也是源于此。
现在开始具体来说,哈洛不是做过一个猩猩实验吗,他证明了人类知识的习得是通过顿悟而来,而所谓的顿悟,其实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为什么知觉会自然而言地重新组织呢。
这就与我们的先验理性有关。
可能大家觉得比较玄乎。
这是与康德的先验论有关,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说过,人有一种感性直观功能,会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怀疑。
比方说,我看到电脑屏幕就是电脑屏幕,第一个念头就是觉得它是电脑屏幕,而非第一个念头就怀疑它是电脑屏幕。
我所说的第一个念头,其实就是一个逻辑起点,上面的顿悟其实也就是改变了逻辑起点而已,也就是那个先验逻辑而已,所以他能够顿悟到。
对于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实验也是一样,因为脑袋有了认知地图,才会做出相应的行为,这就跟先验论的说法一样。
大家可以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其实就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心理学。
2、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皮亚杰的理论跟马克思的认识论差不多,不过皮亚杰的认识论是发生认识论,认为客体与主体发生交互作用才产生了认识,从他的图式学说几个概念可以看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就是这样。
而马克思也是强调相互作用,就是认为客体反映到主体的脑袋里面,影响了主体的理性认识,然后导致主体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
马克思的认识论与皮亚杰的认识论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第一点,皮亚杰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为什么这么说呢?皮亚杰认为遗传会带有先天的动作图式,这个动作包括外部动作和思维动作,这是跟康德理论一个样的,康德在先验知性范畴篇里面也提到过图式的概念,皮亚杰这里是沿用并且发展了。
第二点,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只有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认识,所以他是没有所谓的本体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则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也就是说肯定了物质的存在,才有其他。
这就是他们两者的不同。
第三点,马克思强调历史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皮亚杰只是考虑了个体而已。
相同之处在于,皮亚杰的理论很大程度上有辩证法的意味。
例如同化与顺应体现了,辩证法的对立统同一;平衡与不平衡交替变化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观,还有他的阶段发展和连续发展观的同一,体现了辩证法里面的质量互变。
可以说辩证法的三大都有说到。
3、认知的学习理论和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总的归纳来说,大家可以发现他们的理论,主要是改变主体的认知结构。
而不是改变客体,例如情境,活动等等。
可以说跟皮亚杰的理论一脉相承。
这里我不想多说了。
但是记住一点,就是认知学习理论和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于改变主体,而不是改变客体。
也就是更加有力度地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第三类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哲学上来说是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例如海德格尔,萨特那一流派。
跟前面的理论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希望建立任何结构,而是倡导人的自由,自我实现,自我意志。
就如同萨特所言,人是自在,自为的。
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对于自己本身而言,他者就是地狱。
人本主义的理论,就是这样,以学生为中心,一切让学生说了算,体现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就在于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本主义就什么都没有,根本就没有那种本体的概念,只有自我。
不知道大家看过等待戈多这类荒诞剧没有,我们中国人看着觉得无聊,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那种自由的意识在我们的脑袋里面。
所以,就看不懂,觉得意味。
2、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哲学来源,源自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还有海尔巴特的意识阈和统觉团。
所谓单子论,就是上帝所创造的,一个构成意识的事物,是预定和谐的。
这里可能难以理解,不过也就算了。
这里说的精神分析,其实是要批判他的,其实精神分析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独断论理论。
所谓的无意识也是凭空假设出来,然后用刀实践中,发
现觉得能够解释现象,就认为是无意识存在。
其实这是错的,因为这不能检验,不能实践,只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
只有信仰的份上,而不是证明的份上。
如果在60~70年代,这个理论,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可耻的,而且是可笑的,因为不是实事求是,只是主观意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理论。
三、总结
其实,都是一条线,主体与客体,还有看有没有中介,就很好串起来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想大家一定可以加深认识,理解,减轻头脑负担的。
另外,希望大家明白,认识有三个方面,就是先验,经验,超验。
先验和经验就是上面那样说的,所谓超验,就是那些神棍胡说八道说通过什么什么启示得到的认识,所以也是虚伪的,不存在的。
不过本人觉得,精神分析也有一定的超验成分。
就这样,总的一句,除先验与经验以外,再无第三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