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气 数黄芪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用法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用法1. 黄芪的作用与功能•黄芪,又称黄药子、黄耆等。
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部,为中药常用药材。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升阳固脱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
2. 黄芪的主治黄芪的主要功效包括:•补气养血:黄芪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于气虚血瘀型疾病有一定疗效,如慢性乙肝、虚劳、白带、贫血等。
•益气固表:黄芪具有提升机体阳气功能,对于肺虚、气虚阳萎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常用于感冒、疲劳、食欲不振等情况。
•升阳固脱:黄芪可以增强肾脏功能,对于肾气不足导致的遗尿、脱肛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3. 黄芪的用量用法黄芪可以内服或外用,具体用量用法如下:3.1 黄芪的内服用法•使用鲜品黄芪,一般用10-30克,煎汤服用。
•也可选用干品黄芪,10-15克左右,加水煎煮15-20分钟,取汤液饮用。
•内服黄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3.2 黄芪的外用用法•将黄芪研碎,加入适量水煎煮,待凉后,可以直接涂抹在伤口表面。
适用于外伤、烫伤、疮疡等皮肤问题。
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4. 黄芪的注意事项•孕妇禁用:黄芪具有一定的活血功效,孕妇在怀孕期间应禁止使用黄芪,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用量控制:黄芪具有较强的药性,用量过大可能导致不适,应根据具体病情确定合适的用量。
•长期使用:长期使用黄芪可能导致体内热气过盛,出现口干、目赤等症状,应适时停用或减量使用。
总结:黄芪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升阳固脱等功效。
在内服时可以煎汤或用黄芪干品加水煎煮,具体用量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外用时可将黄芪研碎涂抹于伤口表面。
然而,孕妇禁用、用量不宜过大、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不适等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可忽视。
如果您有相关疾病或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后再使用黄芪。
益气升阳话黄芪
屏风散 ( 黄 苠6 0克 . 白
术 、防风 各 3 0克 . 研 共 细末 .每 日 早 晚各 用 开
用 粳 米 1 0克 . 0 大枣 1 0枚 , 粥 , 粥 将 成 煮 待
时. 对入 药 汁 , 煮 片 刻 , 再 服食 , 粥 不 仅 治 此 神 倦 乏力 , 白汗 等症 , 且 可 以增 强体 质 , 而 延 年益寿 . 中老 年体 弱 者 可 以常 服 。黄 芪 1 0 0
维普资讯 ● 赵 广 源自 黄 芪 . 为豆科 多 年 生草 本 植 物 的根 . 始 见于《 农本 草经 》 列 为上 品。古时 候 , 字 神 , 芪 写 作 耆 , 叫 “ 芪 ” 《 草 纲 日》 释 说 : 就 黄 ,本 解
“ . 耆 长者 , 芪色 黄 , 黄 为补 药 之 长 , 名 , 故 今
维普资讯
有 良好 的康 复 保 健 之 效 。 丹溪 心 《
法 》 中 的玉
不遂 . 肢体 软瘫 , 眼歪 斜 , 言 不 利 , 口 语 口角 流 涎者 . 有 良好 的促 进康 复 这效 。 确 黄芪 配伍 食 物滋 补 的方法 也很 多 。 如生
俗通作 黄芪 ”. ,
提 起 黄芪 , 有一 则有趣 的故 事 。《 还 旧唐
益气 升 阳
话黄芪
也 . 芪 可 以济津 以助 汗 : 黄 贼风 之 疴 . 中血 偏 脉 . 手 足不 遂 者 . 而 黄芪 可 以荣筋 骨 : 疡 之 痈
脓 血 内溃 . 阳气 虚 而 不 愈 者 . 芪 可 以生 肌 黄
广泛 . 它可 以调 补人 体 表里 内外 一 身之 气虚
者 。如 《 佗 神 方 》 华 巾治 盗 汗 神 方 ( 芪 、 黄 牡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又称黄芪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
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养护调理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
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扶阳法的核心药物是黄芪,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
黄芪具有温
阳补气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阴阳平衡调节中。
在扶阳法中,黄芪通常以药材或制剂的形式服用。
黄芪法系列包括了多种扶阳法的衍生方法和应用。
其中,常见
的有黄芪煲汤法、黄芪汤煎法、黄芪炖肉法等。
这些方法在中医中
的应用场景各不相同,但都以黄芪为主要药物,以达到调整人体阴
阳平衡的目的。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在中医养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方法。
扶
阳法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升人体免疫力,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持人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扶阳法----黄芪法系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可以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提升人体健康水平。
黄芪的功能与主治作用
黄芪的功能与主治作用黄芪,是一味常见且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显著的疗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的功能。
人体的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不足时会出现各种症状。
比如,精神萎靡、乏力、气短等。
黄芪能够补充人体的阳气,提升气的运行,让人充满活力。
对于那些容易感到疲劳、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的人来说,黄芪是一味良药。
黄芪能固表止汗。
表指的是人体的体表,体表不固就容易出汗,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黄芪可以增强体表的防御能力,减少出汗,预防感冒等疾病。
有些人经常自汗,即不自觉地出汗,或者是在夜间睡觉时盗汗,使用黄芪进行调理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黄芪还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人体的水液代谢需要依靠气的推动,如果气不足,水液就容易停滞,导致水肿。
黄芪能够补充气,促进水液的代谢和排出,减轻水肿症状。
对于肾性水肿、心性水肿等,黄芪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达到消肿的目的。
黄芪可以托疮生肌。
当身体出现疮疡久不愈合,或者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黄芪能够发挥其托毒排脓、生肌收口的作用,促进疮口的愈合和肌肉的生长。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常用于治疗脾气虚证。
脾气虚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黄芪能够补脾益气,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同时,对于肺气虚证,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喘促等,黄芪能补肺气,缓解症状。
黄芪也常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证。
比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这是由于中气不足,不能维持脏腑的正常位置。
黄芪能够升举中气,使下垂的脏腑恢复正常位置。
此外,黄芪还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亏虚证。
与当归等补血药配伍,能起到气血双补的作用,改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黄芪性温,对于阴虚阳亢、热毒炽盛等患者应慎用。
而且,使用的剂量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总之,黄芪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其功能多样,主治作用广泛。
但在使用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合理使用,以充分发挥其疗效,保障用药安全。
黄芪用量多少克
黄芪用量多少克大家都知道,黄芪是一种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的药材,对于补充人体的营养很有好处。
而且,黄芪也是食疗当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药材,和不同的食材进行搭配就可以制作出不同口感,而且营养价值很高的佳肴。
但是黄芪如果用量过多的话对于人体也会有害。
那么,黄芪用量多少克呢?一、黄芪用量多少克1、临床大凡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2、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3、重用黄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4、水煎的话30克。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
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
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5、煎汤的话50克。
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二、黄芪泡水一次泡多少克1、如果是用黄芪泡水的话一次用5到10克左右即可,开水泡10到20分钟就可以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黄芪泡水一杯可以泡2到3次,注意泡的时候最好用刚烧开的水,才能泡出药味。
隔夜的黄芪水就不宜再服用了。
2、黄芪每次使用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因为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后会打破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常见的有心烦气躁,加重头晕眼花现象,睡眠质量变差,双颊泛红等情况。
3、如果是煎服的话,用三十克左右即可,如果同时加入15克枸杞一起煎水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好。
小贴士:黄芪泡水喝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但是建议临睡前不要喝。
早上吃完早餐后,喝一杯黄芪茶饮愉快的开启新的一天也是极好的。
在泡水之前,最好将黄芪浸泡15-20分钟,之后再煎煮或者直接用热水泡,没时间的话用热水泡比较合适,平时有空最好煎煮一下较好。
一种神奇的植物----黄芪
一种神奇的植物----黄芪祖国医学认为,黄芪味甘、性温。
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尿、退肿。
现代医学认为,黄芪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防癌抗癌;兴奋造血功能、双向调节血压,增强机体免疫、促进性腺机能;强心护心、利尿保肾、保肝、抑菌及抗病毒。
一、黄芪漫淡黄芪原名黄香,别名箭芪、绵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红芪、独芪等。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甘肃等地,分野生与栽培二种。
以山西的浑源、繁峙,黑龙江的宁安、依兰,以及内蒙古的武川、卓资等地产量大、质量佳。
黄芪野生者,根的顶端常带有较粗的根头,其上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地上残茎。
栽培者,根头部残茎已切除。
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
产于山西浑源地区音,称为西黄芪或西芪,也是黄芪中的佳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称北黄芪或北芪,皮松肉紧味甘香,品质也很好。
《本草经集注》记载黄芪“第一出陇西,首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现已家种,品种属蒙古芪,为芪中精品,药食两用。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 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
黄芪是中药中用途非常广泛也用得非常多的一味药材。
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先生就与黄芪结下不解之缘,1920 年秋天他得了重病,吃了不少西药和中药,可总是时好时坏,。
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最终医好了他的病。
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病(可能是心衰水肿或肾病水肿)一直肿到胸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
后来又是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
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有了深刻的印象。
中年以后,他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开始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他还将这个“诀窍”告诉了周围的人,也使许多人受益匪浅。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子大全集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子大全集补脾胃阳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脾胃虚寒,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药方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是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药经验和理论提出的。
在治疗补脾胃阳气方面,中药方子的应用颇为广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一些偏方。
一、黄芪四君子汤黄芪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剂,它由黄芪、白术、陈皮和生姜四味中药组成。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肺健脾的功效。
白术能健脾和胃,除湿止泻。
陈皮可行气化湿。
生姜有温阳除寒、解表散寒、健脾开胃的作用。
黄芪四君子汤制作方法如下:1、黄芪、白术、陈皮、生姜各30克,放入锅中,加水1.5升,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2、最后滤出汤液即可饮用,建议每天喝2次。
注意事项:患有糖尿病、感冒、发热等患者应该慎用。
二、四君子加温脾胃汤四君子加温脾胃汤是一种根据四君子汤改良而成的中药方剂。
它由黄芪、党参、白术和生姜四味中药组成。
黄芪和党参可以同时补益脾胃、与白术合用,可以加强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生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四君子加温脾胃汤的制作方法如下:1、将党参、白术、黄芪放入容器中,加入500ml水,用小火煮熟。
2、放入生姜,继续煮10-15分钟。
3、最后将汤液倒入杯中即可饮用。
注意事项: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胃寒性呕吐的人饮用。
不需要长期服用,每天喝一杯即可。
三、鲫鱼豆腐汤鲫鱼豆腐汤是一种方便易制作的偏方。
鲫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B2、钙、磷等,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作用。
豆腐可以健脾益胃,凉血解毒,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鲫鱼豆腐汤的制作方法如下:1、将清洗好的半条鲫鱼鱼尾和豆腐切成块状。
2、锅中加水,待水开后放入鲫鱼和豆腐,煮至豆腐浸透汤为止即可。
注意事项:患有口腔溃疡、肝炎等疾病患者应该慎用。
四、红枣山药排骨汤红枣山药排骨汤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偏方。
红枣和山药分别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的作用。
黄芪搭配得好身体会变好。学会这些搭配,一味黄芪解决全家难题
黄芪搭配得好身体会变好。
学会这些搭配,一味黄芪解决全家难题“黄芪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
现在流传着“常喝黄芪水,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常用黄芪泡水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实际上每天用黄芪冲泡代茶饮,对预防感冒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现代病理研究表明,黄芪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还具有保肝护肝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黄芪一直为临床医生所推崇和重用,如果用黄芪搭配一到两味中药,效果更是意想不到。
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芪常用的中药搭配有哪些呢?1.黄芪配当归。
这两味药相配,就是著名的当归补血汤。
补气的黄芪与补血的当归配伍比例为5:1。
常用于气血不足的病证。
2.黄芪配金银花。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
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
为治疗疮疡肿毒的要药。
二者相配,实现补不助热,清热不伤正气。
常用于疮疡肿毒,久不愈合收口的病症。
3.黄芪配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固表。
防风疏风解表。
二药相配,相辅相成,更增益气固表抵御外风的功效。
常常用于气虚易于感冒,表虚自汗,产后畏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4.黄芪配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
山药补脾气。
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增强补益脾胃功能。
常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病症。
5.黄芪配川芎。
黄芪补脾肺之气,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
二者相配,具有益气行血,祛风止痛的功效。
常常用于中风后遗症以及高血压,属于气虚血瘀证者。
以上是黄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配伍,黄芪的配伍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
黄芪的使用最好还是在专业的中医师的指导下用,切勿擅自用药。
黄芪与生黄芪功效与作用
黄芪与生黄芪功效与作用黄芪与生黄芪是两种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许多功效与作用。
以下是关于黄芪与生黄芪的详细介绍。
一、黄芪的功效与作用黄芪,学名为黄芪,别名为四黄芪、千日红、黄精、白黄芪等。
黄芪是豆科植物草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Hsiao)的根。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等功效。
1. 补气固表黄芪属于具有"补气"功效的中药,其主要作用是补充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黄芪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2. 益气升阳黄芪具有益气升阳的作用,可以提升人体的阳气,改善气虚血淤等症状。
黄芪可以补充消耗的气血,恢复人体的正常机能。
3. 托毒生肌黄芪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净化血液,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黄芪还可以促进创伤愈合,增加皮肤弹性,对于恢复皮肤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
黄芪适用于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疲乏无力、久病不愈、水肿、自汗、泄泻等症状。
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失眠、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脱发等现象。
二、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生黄芪,是黄芪的一种,亦称为土黄芪、大黄芪。
生黄芪是草黄芪的种苗,主要生长在建筑物的根周围的土壤中。
生黄芪与黄芪有相似的功效与作用,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两者所含成分可能存在差异。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与黄芪相似,主要包括补气固表、益气升阳、托毒生肌等。
生黄芪适用于气虚血瘀、脾胃虚弱、疲乏无力、久病不愈、水肿、自汗、泄泻等症状。
同时,生黄芪还具有利尿、降糖、抗炎等作用。
三、黄芪与生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和生黄芪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这些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多糖、氨基酸等。
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芪和生黄芪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补充阳气药材配方大全
补充阳气药材配方大全在中医理论中,阳气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阴气相互依存,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可能会出现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补充阳气的药材配方可以帮助调节身体,提升阳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充阳气的药材配方:1. 人参: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的功效。
适用于气虚体弱、精神不振等症状。
2. 黄芪:黄芪能够补气固表,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引起的自汗、浮肿等症状。
3. 肉桂:肉桂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固脱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4. 杜仲: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症状。
5. 鹿茸:鹿茸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
6. 枸杞子:枸杞子能滋补肝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视力模糊、头晕耳鸣等症状。
7. 肉苁蓉:肉苁蓉具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便秘、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8. 巴戟天:巴戟天能补肾助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症状。
9. 锁阳:锁阳具有补肾助阳、固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早泄等症状。
10. 淫羊藿:淫羊藿能补肾助阳、强筋骨,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性功能减退、筋骨无力等症状。
11. 海马:海马具有补肾助阳、强筋骨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性功能减退、筋骨无力等症状。
12. 菟丝子:菟丝子能补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视力模糊、头晕耳鸣等症状。
在使用这些药材时,应注意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材,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配伍和服用。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也是补充阳气的重要途径。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
补脾胃阳气的草药作为一名高级养生师,我们深知脾胃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如果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就容易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引起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如何补充脾胃阳气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本篇文章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草药以及相关的食谱和偏方,并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一、草药1. 黄芪黄芪是中药中的一种,具有补气、益阳、升降浮沉之功效。
对于患有脾胃虚弱、神疲乏力等症状的人群来说,黄芪是非常有效的补益草药。
吃法:将黄芪根碾碎成粉末,与蜂蜜一同服用。
每天早上或睡前,将黄芪粉末与蜂蜜按照3:1的比例混合,每次取黄芪粉末10克,蜂蜜30克口服。
2. 党参党参也是中药中的一种,具有滋阴、补气、润肺、生成津液等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使用方法同黄芪,每次取党参10克,与蜂蜜30克一同服用。
3. 人参人参是中药中的一种滋补草药,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正常人群可每天服用5-6克,脾胃虚寒者可每天服用8-10克。
二、食谱1. 海参粥材料:海参、糯米、枸杞、姜、鸡蛋。
制作:将糯米泡水半小时,海参泡发后用清水、鸡蛋碎、姜片加水在糯米中煮粥,煮至浓稠后加入枸杞一起煮几分钟。
用量:每周食用2-3次,每次食量不应超过一小碗。
2. 枸杞银耳粥材料:白木耳、红枣、枸杞。
制作:将白木耳和红枣用水浸泡一小时,随后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煮至木耳烂熟后加入枸杞,不添加其他调料,可以依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糖。
用量:每周食用2-3次,每次食物量不应超过一小碗。
三、偏方1. 生姜泡茶材料:姜片、红糖。
制作:将数片生姜切成薄片放入瓶中,加入适量的红糖后冲开水即可。
用量:每日早餐或晚餐后饮用一杯。
2. 黄芪蜂蜜水材料:黄芪、蜂蜜、开水。
制作:将黄芪放入开水中煮煮煮时间根据黄芪的新鲜程度和质量大小而定,熬成枸杞浸泡后加入蜂蜜即可饮用。
用量:每日早餐或晚餐后饮用一次。
注意事项1. 食谱和偏方用量应适量,不应过量。
药证相宜,黄芪炎夏吃也不上火
药证相宜,黄芪炎夏吃也不上火作者:侯茜来源:《祝您健康》2024年第06期黄芪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在一些古书中,黄芪也写作“黄耆”,耆者,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认为黄芪最擅长补气,全身之气皆能补益。
黄芪自古以来深受养生人士的喜爱,在古时即广泛用于食疗,民间盛传黄芪煨大枣、黄芪炖鸡为久病体虚大补良方。
但已有饮用黄芪习惯的人群担心,若是在夏季继续用黄芪,会不会使阳气过于亢盛,导致上火等症状。
这个疑问不无道理,黄芪甘温,临床通常用于治疗虚寒一类患者,长期服用黄芪,确实会增强人体内阳热之气。
如果本身阴虚或湿热较重,摄入过多黄芪则更加损伤人体阴液,加重体内阳热,使阴阳失去平衡,导致出现阴虚阳亢或热毒亢盛等症状。
对于没有明显寒热倾向的普通人群,黄芪的温性比较温和,并没有桂枝、附子、细辛等药物温性强,夏季使用黄芪并没有明显的危害,甚至是有益的。
盛夏是一年中火热之气最旺盛的时候,加上夏季雨水充沛,火热之余亦有湿邪,会蒸腾人体的气血,皮肤上的毛孔全部舒张打开,帮助气血中的热邪散出,大量汗液流出的同时,由于“津能载气,气随津出”,也耗伤了人体内的正气,就会表现出没有精神和力气。
毛孔打开后,外界的邪气又容易乘机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黄芪能补气固表,就是补充人体表面抵御外邪并且防止人体内津液外散的“卫气”,也能补充人体内部亏虚的正气,改善大汗淋漓、少气懒言等症状,从这个角度看,夏季适量服用黄芪是需要的。
此外,若夏季大量吃冷飲,确实让人感到凉快舒服,但寒湿之邪也会直接侵入胃肠。
胃肠的运化需要依靠阳气(温度),寒湿邪气损伤阳气、凝滞气血,导致许多人在夏季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黄芪的温性恰逢时宜,温能去寒,抵御使用制冷设备时的寒邪,防止寒邪从体表进入人体,并且黄芪甘温的性味能帮助恢复脾胃的阳气、运化气血,缓解胃肠症状。
脾胃健运后,能化去体内湿邪,黄芪本身也有利水作用,有助于祛湿。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有哪些药名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有哪些药名补脾胃阳气是中医养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脾胃是人体中的消化器官,阳气则涉及到人体的能量供给。
当人体阳气不足、脾胃功能不好时,就会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中药学中有许多中药都有补脾胃阳气的功效,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中草药。
一、黄精黄精是常用的滋补药材之一,具有益气固表、滋阴生津的功效。
黄精也有补脾胃、调血脉的作用。
黄精一般可以用来炖鸡汤或者煲汤,还可以和其他草药一起调制成中药汤来服用。
制作黄精炖鸡汤的方法是:材料:黄精50g、老母鸡1只、姜数片、枸杞适量。
步骤:1. 鸡洗净沥干水,去头、尾、脚,切成块。
2. 黄精洗净,备用。
3. 馅切片,冲洗泡发,备用。
4. 锅中加适量水,烧开后放入鸡块焯水,捞起洗净血沫。
5. 锅底倒入适量清水,放入黄精、鸡块、姜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2个小时。
6. 加入适量盐、味精、枸杞,炖煮10分钟即可。
炖好的黄精鸡汤味道鲜美,可以适量食用。
但在服用黄精时需要注意,不能过量。
同时,黄精也有一定的养血作用,但是太多的黄精会使人体气血失调,所以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来调整用量。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益阳、固表、升阳、扶正等功效。
黄芪适用于体质虚弱、气短乏力、乏力倦怠和脾胃虚弱的人群。
黄芪可以煮汤、泡茶或煎煮成糖浆等服用方式。
下面是制作黄芪炖羊肉的方法:材料:黄芪50克、羊腿肉500克、姜、葱、盐适量。
步骤:1. 黄芪浸泡20分钟2. 羊肉切成块,冷水下锅焯水,捞出用清水洗净后放入锅中。
3. 加入姜片、葱结,倒入足量的水,大火烧开,去掉浮沫。
4. 转小火煮炖30分钟左右。
5. 加入黄芪、盐,继续煮10分钟左右。
煮好的黄芪炖羊肉汤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可以适量食用,但是黄芪也不能过量。
黄芪性偏温,不适合于热性体质的人群使用。
三、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草药,具有益气补血、调经止痛、安神的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当归也有补脾胃的作用。
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有哪些药
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有哪些药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有哪些药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人体气血生成的重要场所。
脾胃阳气的健康与否关系到身体的健康和免疫力的提高。
如果脾胃阳气不足,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温补脾胃阳气是很重要的,而中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列出6个标题来详细介绍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包括药方、用量、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一、党参党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主要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加身体免疫力,调节肠胃功能,对于脾胃阳虚的人来说,党参是一种很好的温补中药。
制作方法:党参可以加入汤中煮,也可以泡水当茶喝。
用量:每次30克左右。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党参。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要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寒、气虚乏力的人来说,黄芪是一种很好的温补中药。
制作方法:每次可将黄芪用水泡开后,煮成茶饮,或是加入汤中一起煮。
用量:每次15克左右。
注意事项:因为黄芪具有补气、敛汗的作用,因此热病患者、病程较长或者汗出过多的人不宜使用。
三、附子附子是一种中药材,主要具有温阳祛寒、化湿除痹的作用。
对于脾胃阳虚、寒凝不化的人来说,附子是一种很好的温补中药。
制作方法:每次可将附子打成粉末,加入饮品中一起饮用。
用量:每次不宜超过1克。
注意事项:附子是有毒的中药材,使用时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或者自己的体质情况来确定用量,不宜过量。
四、炙甘草炙甘草是一种具有滋阴、补脾胃、解毒的中药材。
对于脾胃虚寒、气虚乏力、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的人来说,炙甘草是一种很好的温补中药。
制作方法:每次可将炙甘草泡水后当茶饮用,也可以加入汤中一起煮。
用量:每次不宜超过6克。
注意事项:炙甘草有一定的甜味,但是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不适反应,因此使用时应该注意个人体质,不宜过量。
五、肉桂肉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具有温阳散寒、健脾暖胃的作用。
对于脾胃气虚、寒凝不化的人来说,肉桂是一种很好的温补中药。
中药黄芪功效的应用
中药黄芪功效的应用1、中药黄芪补气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
用于气血亏虚的疮疡日久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同用,如透脓散。
若用于疮形平塌,久不起发,或溃后久不收口,常与人参、当归等同用,有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
2、中药黄芪长于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能升举阳气。
用于病后气虚体弱,乏力神疲,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之功。
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与白术、党参等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
用于气虚血亏,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与补血的当归同用,能补气生血。
用于气虚阳衰,畏寒多汗,与助阳的附子同用,能补气温阳。
用于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与人参、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如属气虚不摄血而致的便血、崩漏,与人参龙眼肉等同用,能补气摄血,如归脾汤。
3、中药黄芪既能补气,又可利水消肿。
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防己等药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4、中药黄芪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常与桂枝、芍药配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
用于肩臂风湿痹痛,与羌活,片姜黄配用,如蠲痹汤。
用于中风后,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与川芎、红花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用于气津亏虚的消渴证,常与山药、天花粉同用,如黄芪汤。
5、中药黄芪有益卫气、固表止汗之功。
用于卫气失固的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同用,如牡蛎散;若自汗兼见恶风脉虚者,当与益气固表的白术和散风发表的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
用于阳虚汗出不止兼见肢体倦怠者,则与附子、生姜同用;用于阴虚所致的盗汗,须与生地黄、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三种肾虚慎用黄芪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
黄芪小中大三种用量,效果各有不同
黄芪小中大三种用量,效果各有不同金刺猬03-13 00:00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补益效应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克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重用黄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发挥升举下陷、固气摄脱和益气通脉之效。
1、剂量偏小,功于助行(1)气虚不甚,力在助补临床凡精神不振,稍有倦怠乏力,呼吸气短,脘腹虚胀,少食便稀,身体微肿的轻型肺气虚、脾气虚、脾肺气虚的患者,治当补脾益肺。
(2)血虚之证,补血行血黄芪虽主以补气为功,然而于血虚患者治疗中加入少量黄芪,可起到补血、助气行血之效。
气之与血关系密切。
“气行乃血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同时气推血行,只有气充,才能有力推动血行,使血达到濡养之目的,正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
”(3)辅佐正气,托里排毒治疗中后期乳痈(含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其他痈肿疮疡者或其早期而正气虚者,均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方药中加用小剂量生黄芪,取其托里排毒、辅佐正气之意,其用量多不超过12克。
(4)泡水煮粥,强身健体黄芪不仅是名药,更是强身健体的上等补品。
“常喝黄芪汤,身体保健康”。
2、中等剂量,补气效著(1)低血压性头晕治验治疗低血压性头晕,常在补血补气药中均加入炙黄芪20~30克,其补力大为增强。
(2)气虚水肿治验临床治疗气虚水肿,多尊崇张景岳“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之说,认为水肿多为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失于运化水湿,肾气虚水无所主。
黄芪具补气而利水消肿之功,适应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则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
黄芪的功效与主治黄芪,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材,在中医药的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健康的卫士,为人们的身体带来诸多益处。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其主要功效之一是补气升阳。
对于那些平日里总是感到身体乏力、气短懒言,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的人来说,黄芪堪称“救星”。
它能够补充人体的元气,提升阳气,让人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就好比给身体这个“机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其运转更加顺畅。
黄芪还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
有些人特别容易出汗,哪怕是在天气不热或者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也会大汗淋漓。
这时候,黄芪就可以发挥它的专长,加固体表的卫气,减少汗液的不正常外泄。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给身体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让汗水乖乖地待在该待的地方。
在利水消肿方面,黄芪也表现出色。
如果身体出现水肿,无论是因为肾脏功能不好,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黄芪都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和排泄,帮助消除水肿。
它就像一个勤劳的“清洁工”,把多余的水分清理出去,让身体恢复轻盈。
此外,黄芪能够托疮生肌。
对于那些患有疮疡久不愈合的人,黄芪可以促进疮口的愈合和肌肉的生长。
它为身体提供了修复创伤所需的“营养物质”,加速伤口的恢复过程。
黄芪对于心血管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调节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于低血压患者,则可以适当提升血压,使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黄芪还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在免疫系统方面,黄芪是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让我们在面对外界病菌的侵袭时,有更强大的“盾牌”。
黄芪对于呼吸系统也有益处。
它能够补肺气,对于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就像是给肺部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呼吸更加顺畅。
在临床上,黄芪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在治疗脾气虚证时,常常与白术、茯苓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
对于肺气虚证,常与党参、五味子等搭配,共同调理肺气。
提升阳气的中药名方
提升阳气的中药名方阳气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它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代谢,维护人体健康。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很多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表现为手脚冰凉、乏力疲劳、精神不振等。
中药有很多可以提升阳气的名方,下面按照功能进行介绍。
1. 补益气血类此类中药可以提高身体的气力和血液循环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阳气的效果。
具体的品种包括:首先是当归,它是一种常用的补药。
当归能够刺激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提升身体的阳气。
你可以用当归制成糖水或煮成汤喝。
其次是黄芪,它被称为“千里光”,有很好的补气功效。
黄芪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刺激造血功能,调节气血平衡,让人更健康有力。
你可以用黄芪煮汤或泡茶喝。
还有一种叫当中草的名字,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当中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湿气,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你可以用当中草泡水喝。
2. 暖胃开窍类这类中药可以让阳气更好地在体内运行,为身体带来更多的热量和活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让身体“暖一下”。
常见的品种有:首先是生姜,它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中药材。
生姜能够暖胃,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的阳气。
你可以用生姜泡水喝或者用生姜煮成汤。
其次是红枣,在中药里也是很有名的补药。
红枣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阳气,还有很好的养胃功效。
你可以在煮粥或做汤的时候加入红枣。
还有一种药材叫枸杞,它有很好的补肾功效。
枸杞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体力,给身体注入阳气。
你可以用枸杞泡茶或者煮汤喝。
3. 舒肝理气类俗话说,“肝藏血,肝主疏泄”,肝脏的功能很重要。
如果肝脏功能不好,那么就会出现气滞血瘀的状况,导致身体阳气不足。
这时候,舒肝理气类的中药就有作用了。
简单来说,这类中药可以让人体内的气血畅通,让阳气流动起来。
品种包括:首先是代表性的桂枝,桂枝有缓解肝气养分的效果。
它可以舒肝解郁,让人精神舒畅、充满活力。
你可以用桂枝煮水喝或者泡茶喝。
其次是香附,它也可以舒肝理气,促进血液循环。
香附是中药方的常见药材之一,可以将其煮入汤中或泡茶。
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有哪些
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有哪些温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有哪些?对于脾胃阳气虚弱的人来说,身体容易感觉寒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如果不及时补充阳气,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温补脾胃阳气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介绍中药方温补脾胃阳气的方法,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党参黄芪煲鸡汤党参和黄芪是两种常用的中药材,都有补气提神、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加上鸡肉,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非常适合脾胃阳气不足的人食用。
制作方法:将鸡肉切块,加入党参和黄芪一起煲汤,直至鸡肉熟透,加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不宜食用太多,一周一次即可。
二、红枣山药粥红枣和山药都是温补脾胃的好食材,可以调节气血、滋养脾胃。
制作红枣山药粥,不仅可以滋润身体,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制作方法:将山药切成小块,与红枣一起煮粥,搅拌均匀,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孕妇忌食山药。
三、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生姜能温通脾胃,羊肉可以补充蛋白质和营养元素。
这道汤菜非常适合补充脾胃阳气不足的人。
制作方法:将羊肉切块,加入当归和生姜一起煮汤,直到羊肉熟透,加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羊肉性温热,不宜食用过量。
四、蔓荆子猪蹄汤蔓荆子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猪蹄可以滋阴补血。
这道汤菜非常适合脾胃阳气虚弱的人。
制作方法:将猪蹄切块,加入蔓荆子一起煮汤,直到猪蹄软烂,加盐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慎食蔓荆子。
五、红枣莲子汤红枣和莲子都是滋阴润肺的食材,非常适合脾胃阳气虚弱的人食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恢复。
制作方法:将莲子和红枣一起煮水,直到莲子煮熟,加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慎食。
六、生姜红糖水生姜和红糖都是温补脾胃的好食材,生姜可以温通脾胃,红糖可以补充能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道饮品非常适合脾胃阳气虚弱的人。
制作方法:将生姜切成片,加入红糖和水一起煮沸,加适量红枣调味即可。
黄芪与什么搭配最补气血
黄芪与什么搭配最补气血黄芪是一种常见的重要中药,在补气养血、滋补身体方面非常有效果,中医认为,不同的药材有着不同的功效,如果搭配得当,可能会发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那么,黄芪怎么补血效果更好呢?黄芪补气而入肺脾两经,长于补肺脾之气,故多用于肺气不足,脾气虚弱的中晚期肺癌、纵膈肿瘤以及胃癌等,常与党参、白术、茯苓、蜀羊泉等配合应用。
黄芪性温主升,功能升阳益气,故又常用于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这类病人往往有脾虚的表现,尤其常见大便溏薄,恶心呕吐,胃纳不佳等脾阳不振,清气不升之象,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等,常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黄芪补气而能摄血,益卫而能固表,所以又可用于多种癌症见气不摄血之出血,或肌表不固之自汗、盗汗等症。
黄芪配人参人参味甘,性平。
入脾、肺经。
可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人参大补元气,常用于急救,如独参汤治气虚欲脱。
大失血后,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人参可益气固脱,急煎服后脱症消失,血压恢复,可为抢救营得时间。
因可补肺益脾,也用于肺气虚及脾虚。
热病后之气阴两虚及消渴患者用之,可益气生津止渴。
气血两虚,心神不安患者用之,可益心气,安心神。
人参补气兼能养阴,其性守而不走;黄芪补气兼能扶阳,走而不守。
二药为伍,一动一静,阴阳兼顾,通补无泻,补气之力大增。
脾虚用之鼓舞中气;肺虚用之补气固表。
人参常用量3~15克,另煎。
急救用人参一味急煎,称独参汤,每次用9~30克。
黄芪配防风防风味辛、甘,性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风疹瘙痒等病症。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黄芪甘温补气固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
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疏散之力而不敛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