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第3单元小说2单元检测卷粤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
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
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
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
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
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
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
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第四,正极性。
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
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
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
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
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业尺度,一个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和品质决定的。
B.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几乎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经典作品不会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
因为只要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就能得到读者的喜爱,就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答案 D
解析“只要……就……就”充分条件关系不妥,语气绝对。
原文是“越是表现给予性……越是能……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2.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且意味无穷。
B.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C.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D.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答案 B
解析B项“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其中“直接”一词有所限定,原文“仅仅”也有暗示,所以还应该包括“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言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给予性。
答案 D
解析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是意味隽永,体现出跛足道人对世事人心的讽喻,具有劝诫作用,这正是经典作品“易感性”的特点,没能直接体现“给予性”的“母性的慈爱气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
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
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
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
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
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
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
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
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
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
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
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
特别是徐美红。
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
然后,妹妹也出去了。
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
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
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
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
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
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
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
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
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截取生活横断面,写我和徐美红回我老家过年丢猪找猪的小事,表现了城市与乡村在环境、观念、处理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别。
B.徐美红之所以能看上我这乡下娃,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而是因为她觉得在学报上发表过三篇论文的我有出息,和我结合有美好前途。
C.徐美红的到来在村子里所引起的强烈震动、不会吸烟的乡亲把我父亲敬的烟夹耳朵上、厕所和猪圈相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乡村的愚昧。
D.丢猪以后,一家人陷入慌乱,赶紧去找猪,忽略了第一次上门的徐美红;一气之下,她离开我家,父亲赶紧借车子,让我到新安店去追她。
答案 A
解析B项,“不是因为有什么爱情”说法绝对;C项,“愚昧”说得有些过分,应为“落后”;D项,“一气之下”不妥,徐美红内心有不理解,也有愧疚。
5.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
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
②徐美红的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6.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①从主题表现角度来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孰重孰轻,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而突出了城乡所存在的巨大差别。
②从结构安排来看,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丢猪找猪是作品的线索。
③从读者感受来看,将人与猪放在一起,显得非常滑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国(中国)当代著名视觉设计跨界艺术家宋旦汉字艺术展近日在纽约开幕。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宋旦用极其独特的创意手法让汉字散发出书画同源的本色之美、形意之美和禅境之美。
宋旦此次创意水墨汉字展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以我国百家姓为基础,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远看是茶壶,近看是汉字。
宋旦表示,他的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汉字深奥的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次展览是宋旦汉字艺术海外百城巡回展的其中一环。
宋旦坚信,他的创意水墨汉字艺术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加深交流了解,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形式,必将进一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姓氏文化也将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进一步强化民族凝聚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选自李秉新《宋旦创意汉字形象化让外国人对
汉字产生好奇心》,有删改) 材料二
一位美国大叔用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汉字,做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汉语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
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
很快,他攒了20年的30万美元全部花光。
他的汉字字源网越办越久,生活却越来越清贫。
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10年。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
原来,他的网站被一位中国网友介绍到了微博上,网站点击量激增,也开始收到一些捐款。
斯睿德在田纳西的生活不再平静,不断有中国记者打来越洋电话采访他,他也获得“汉字叔叔”的称号。
62岁时,斯睿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飞往中国天津。
他的生活依旧清贫,最常吃的是餐馆里最便宜的拌面。
因为签证问题,他在天津险些待不下去。
无奈,他发了条求助微博,网友们纷纷呼吁“留住‘汉字叔叔’”。
最终,北京师范大学接收、聘用了他。
虽然收入并不高,但斯睿德说:“我很满意,我喜欢这里。
我可以安心研究汉字了,继续做我的网站。
”
一位外国老人对汉字的一片痴心,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深思。
2015年,“汉字叔叔”斯睿德和另外两位外国友人一起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组委会在颁奖辞中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熟悉同一种语言,白发苍苍却活力四射。
他们都热爱中国。
他们是虹桥、是纽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
(选自《“汉字叔叔”斯睿德》,有删改) 材料三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人或许会记得张一清,他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专注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
在这档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推出的电视节目中,张一清作为点评嘉宾持续参与。
近年来,原创文化电视节目颇受欢迎,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汉字英雄》《中国灯谜大会》,都聚集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
在张一清看
来,这不仅仅是做一档好看的电视节目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
张一清说自己的第一本职工作是关注语文教学,第二是关注汉字本身。
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而理解力的提高则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
在张一清看来,汉字里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
本世纪初,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儿童的汉字认知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力。
通过参与语文教师培训,参加语文教学教研活动,张一清对儿童的语文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为了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张一清在北京阅读季“书香校园”活动期间,前往中小学、国家图书馆等地开设讲座,交流汉字文化。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材料四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 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
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扬《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旦在美国举办汉字艺术展,他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以表现汉字的形体之美,努力将汉字形象化、符号化,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对汉字产生好奇和兴趣。
B.斯睿得雇人将《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所有文字上传网站供网友查询,而张一清则是通过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孩子们交流汉字文化知识。
C.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参与人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D.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汉字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基因,是每个人接触中华文化的基本单元,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图形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答案 C
解析A项“将创意水墨汉字融入到茶壶中”错,原文说的是“将姓氏汉字融入茶壶图案”;B项,张一清是通过开展各种讲座与孩子们交流;D项,“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介绍了宋旦在美国举办的汉字艺术展开幕的时间、地点,也介绍了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宋旦汉字艺术展在美国展出的具体内容和体现的社会意义。
B.材料二介绍了美国人斯睿德建立汉字字源网的过程和遇到的困境,他被称为“汉字叔叔”和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说明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
C.材料三中张一清认为认识、了解汉字是阅读的基础,提高对汉字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和潜能。
他平时也很关注对汉字的研究工作,注重儿童语文教育问题。
D.材料一到材料三都表述了汉字的相关内容,但角度不同。
材料一表述的是对外宣传汉字,材料二表述的是外国人对汉字的热爱,材料三表述的是国内教育者对汉字的关注。
E.材料四介绍了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演化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把我国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并传承着中华文明。
答案BD
解析A项,“绘画起源于汉字的本质特点”错误,原文中“书画同源”的意思是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但不能说“绘画起源于汉字”。
C 项,强加因果。
关注语文教学,关注汉字本身是张一清的本职工作。
E项,“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准确,原文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
9.阅读材料四,结合前三则材料说说汉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