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白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白塔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9. 上文第一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指什么?
20. 上文第一段中“某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21. 联系全文,说说上文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答案:
19.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0. 指“丧失”的美感(或艺术效果、艺术想象)。

21. 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式,是单一的、特殊的;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是“普遍”的。

维纳斯丧失了双臂这个局部,却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上文第一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的内容,结合下文内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等内容分析,“一个奇怪的念头”是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上文第一段中“某些东西”指的内容,结合文本内容“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等分析可知,应该指缺失的美感,或者是丧失的美感。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理解。

联系上下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注意表达技巧的分析。

本题需要抓住“从特殊转向普遍”“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分析,语段主要讲的内容是“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是普通的、正常的;手臂残缺,是特殊的,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维纳斯失去双臂,却如此秀丽迷人,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

点睛: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

分析句子的切入点: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

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

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
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1月30日第14版,作者朱建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分别能够从知与行的角度使理性臻于完善。

B.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C.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区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缺乏活力,将其轻蔑对待。

B.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C. 一种理论想要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D. 逻辑能力存在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但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

B.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确立知识,探求其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参考答案:
1. D
2. B
3. B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项,“常常会”有误,原文为“可能会”。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从文章第一段来看,逻辑“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但不能由此就说对逻辑了解有限“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并确立知识,探求其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与原文说法不符,原文说的是“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

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

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

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

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

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

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

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

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

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

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

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

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

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

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

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

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
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

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

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

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

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

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

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8、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19、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4分)
20、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分)
21、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18.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19.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20.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1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1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21.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罗池庙碑阴文
[宋]田锡
柳子厚终于柳州,以精多魄强为罗池之神,昌黎韩退之叙其事而铭之于碑矣。

其有遗意,锡幸得而纪焉。

古人或有其言而无其行,或有其质而无其文。

故周勃持重而词则寡鄢,子夏美才而行或缺焉;犹能安汉皇之祚,游伴尼之门。

惟公之文,纬地经天;惟公之行,希圣齐贤。

彬彬然若黼黻之华袞,锵锵然若咸韶之在悬。

古人或有其才而无其时必避害以巽令人以随颜子之贤当周德之衰微盂轲之仁值王道之陵迟亦能服膺于圣人之道偃蹇为霸者之师。

惟公策名于贞元之间,通籍于元和之时。

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

古人或虽得其时而无知己,设有知己一人而已。

故国侨出涕,以子皮之死;夷吾之恸,以鲍君亡矣。

唯公有刘公禹锡之交,有韩侯退之在朝,有吕衡州以倜傥与公为游处,有皇甫湲以文章与公相游遨。

而公位不过为南宫外郎,命不过为柳州之牧。

以谪而出,至死不服。

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如千里之马,轭于辇毂。

时耶命耶?以是知为仁者未必获祐,修德者或亏多福。

予闻四渎视诸侯,五岳视三公。

为灵神甚贵,在祀典尤崇。

所职者以明以晦,所主者为雷为风。

助天以总万灵,助国以济三农。

所以笾豆有加,苹蘩用丰。

其疏爵也,有袞冕剑舄;其用乐也,有箫笳笙镛。

安得公之生也,惠惟及于一州;公之亡也,神犹介于遐陬。

唯裔夷感慕,而灵祠洁修。

迓神之威,有荃桡兮桂舟;馈神之奠,有椒浆兮兰羞。

无金策追封之赠,无袞衣加宠之优。

使公与沈湘之魂为偶,而配涛之神作俦。

以公之齐圣广渊,聪明正直,宏深之量,昭明之识,而不为星为辰,斡运阴阳,拱于北辰;不为狱为渎,含吐风云,康于黎民。

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

(选自《柳河东全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子厚终于柳州终于:死在
B. 犹能安汉皇之祚祚:福份、福泽
C. 命不过为柳州之牧牧:游牧
D. 助国以济三农济:救济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精多魄强为罗池之神斧斤以时入山林
B. 子夏美才而行或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古人或虽得其时而无知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D. 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不能容于远近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碑文。

作者在文中对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极为推崇,盛赞柳宗元“经天纬地的文章”“与圣贤相齐的品行”,给予他很高评价。

B.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因为韩昌黎已经为柳宗元写了一篇文章但刻在了碑上,却仍有未尽的“遗意”,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

C. 古代铭文多为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

本文在语言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多变.
D. 本文写作上主要是运用对比、举例和比喻的说理论证,作者以对比为主干组织全文,突出柳宗元的与众不同,使文章的观点非常鲜明、突出。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人或有其才而无其时必避害以巽令人以随颜子之贤当周德之衰微盂轲之仁值王道之陵迟亦能服膺于圣人之道偃蹇为霸者之师
18. 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

②胡为在柳州之陋,为罗池之神?是知天命难谌兮命靡常,因纪为碑阴之文。

参考答案:
14. C 15. C 16. D
17. 古人或有其才而无其时/必避害以巽/令人以随/颜子之贤/当周德之衰微/孟轲之仁/值王道之陵迟/亦能服膺于圣人之道/偃蹇为霸者之师
18. ①他阔步高视,气宇轩昂,神采飞扬,他认为辅佐君王的才干可以得到施展,他认为选拔当朝大臣不会遗漏我。

②为什么柳宗元在简陋的柳州成为了罗池的神灵呢?这才知道天命难测,命运无常。

因此纪录事迹而成为碑背面的文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

C选项牧为名词,刺史。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A“因为”、“按照”B句末语气词、兼词C都表转折D前者是“在”,后者表被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作者以对比为主干组织全文”表述错误。

本文只第二段用了对比。

故选D。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本题“古人”与“或有其才而无其时”为主谓结构,当为一句;“避害以巽”、“ 令人以随”对应,各自断开;“颜子之贤”与“孟轲之仁” 、“当周德之衰微与”与“值王道之陵迟”各自对称,断开;“服膺”、“ 为”各为谓语动词,各领一句。

答案可出。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

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1)题重点词“飞声”、“谓”,注意全文的省略主语和“不我遗”的宾语前置。

(2)题重点词为“胡为”“ 陋”、“谌”、“ 靡常”。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

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

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

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

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 把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参考答案:
10. C 11. C 12. A
13. (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2)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中安然任职。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句话的含义是“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千言”“贾谊陆贽书”“庄子”“吾”“口”“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经史”为名词,作“博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见”为名词,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作“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有误,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理解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A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快速找到设题的段落,在第一段,选项曲解实词“厌”的意思,“闻者始哗不厌”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话中,“若”,如果;“为”,做;“许”,允许;“顾”,难道。

第二句中,“但”,只是;“不使安”是省略句,应为“不使(之)”;“为小人忌恶挤排”,被动句,“为”表被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