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0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02页)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四单元比例
第五单元确定位置
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七单元总复习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可能性
4.制订旅游计划
5.绘制平面图
2015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爱学、会学,对
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
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是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张国顺、伍江慧等同学成绩太偏低,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3、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
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
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教改的主攻方向]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以情意教育为主,让每个孩子都能打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四、教学内容安排表:
__六_年级___数学__科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课题:扇形统计图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自己进行简单的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找一找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说说它们的特点。
请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共享
1.自主学习例1。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与问题,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导学单:
(1)图中的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各部分呢?
(3)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入表格
(4)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收集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备用。
2.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单: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3.全班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介绍小组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成果。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1)圆代表总体;
(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反馈完善
1.第2页练一练。
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你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9.6%与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9.9%的比较中你想到了什么?
2.第5页练习一第1、2、3题。
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
让学生结合其他几种干果在拼盘中所占的面积,估计它们各占拼盘总面积的百分之几。
(1)如果用这个圆代表总体,那么哪一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
请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2)如果用整个圆代表你们班级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多少人呢?
你是怎么思考的?
(3)如果用整个圆代表9公顷的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多少公顷的稻田?
你又是怎么思考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我们知道了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 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1、2、3题。
2.拓展练习:《课课练》第1页中的拓展练习。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课题:统计图的比较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知道要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
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使学生经历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对统计数据进行一些
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据分析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
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参与统计活动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要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图?
2.提问:这些统计图分别能表示什么?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情境图,明确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学习。
2.要求:根据三幅统计图重点思考各自的特点
导学单: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1)上面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
(2)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外书?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去年下半年各月借书本数的变化情况?从哪幅统计图能看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多少?
(3)你还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
交流导学单中的问题,重点交流第(2)题。
明确:第一幅是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比较喜欢看科普书;
第二幅是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2011年下半年六年级一班同学各月阅读课外书本数的变化情况;
第三幅是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六年级一班同学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时
间和人数的多少。
4.小组讨论
导学单:
(1)再次观察题中的三幅统计图,说说从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比一比三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特点?
(2)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
5.全班交流
交流导学单中的问题
明确:要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扇形统计图;要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要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练一练”
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题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表示各项收入情况,但具体问题还是要灵活选择。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课题:练习一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基本练习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1)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集体讲评时多让几名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A选择扇形统计图、B 选择条形统计图、C 选择折现统计图(预设答案,因为这三部分量正好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成年人身体中水分的组成;了解各兴趣小组的人数多少,从条形统计图中更清晰的看出;小强的身高增长情况从折现统计图中容易看出。
)(2)学生填写完毕后,组织学生将扇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对比,凸显扇形统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
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
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
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3.练习一第6题。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
(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第6题有两项任务,一项是利用已知的总数量以及扇形统计图呈现的数据,算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并用条形图表示这些数量,从中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另一项是把条形图呈现的数据,改为用折线图表示,体会条形图与折线图在表示数据时的不同特点。
要注意的是:条形图上,表示50米跑所用时间的直条逐渐变短;折线图上,表示50米跑所用时间的折线逐渐下降。
它们都表示50米跑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跑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导学单1
(1)以调查组内同学的阅读兴趣为课题开展调查。
(2)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3)分析数据,评价组内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
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
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第7题是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
要求以自己班级同学课外阅读习惯为内容,进行一次统计活动。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
这道题可以作为一个长作业,在课内或课外完成。
组建小组,建议人数和次数——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这样,小组内就可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速度最快,而且有较充分的数据来表明各人反应速度的快慢。
把这些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能方便比较,容易看出小组内各人的反应速度。
2.动手做。
导学单2
(1)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
(2)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3)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反应速度最快。
四、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圆锥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的情境图。
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圆柱和圆锥。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结合实例和平面图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探究圆柱的侧面和底面。
分组活动,互相交流。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
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有什么特点?上下底呢?
想一想: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探究圆柱的高。
出示高度不同的两个圆柱。
(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
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学生思考回答:高有无数条。
(二)认识圆锥
1.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介绍:像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锥?
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
2.认识圆锥的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
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圆锥:1个圆和一个顶点 1个曲面
3.圆锥高的认识。
(1)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圆锥的高在哪里?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
(2)师生归纳总结: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1)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和圆锥。
(2)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
小结:圆柱是由上下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
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自己先独立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以及圆锥的底面、高和顶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中讲解。
注意: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即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2.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探究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材第11页例2。
谈话:罐头的侧面有一张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2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试一试:
运用我们的发现,口答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底面周长7cm,高5cm;
底面直径4cm,高10cm。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
师板书:
长:3.14× 2=6.28(厘米)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 2 + 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完成后教师集中讲解。
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结果,并结合算式说说每一步的意义。
3.课后选择一个圆柱形的盒子,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2)第 2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圆柱表面积有关的各种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汇报,并说说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讨论:求这根通风管需要多大铁皮,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的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积是求圆柱的哪些面积?从题目中哪个条件可以看出?
学生各自练习。
小结:求彩纸的面积就是求这个圆柱的下底面和侧面的面积之和。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9题。
说说这个水桶大约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出示“博士帽”模型。
观察一下,这个“博士帽”包括哪几部分?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材料?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2题。
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1)油漆是刷在柱子的什么地方?
(2)根据已知条件,怎样算出一根柱子要油漆的面积?
(3)5根柱子要刷的总面积又该如何计算?
(4)每立方米用油漆0.5千克,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思考题。
(1)实物演示:切成两段以后表面积增加的是哪些部分?切成三段呢?
增加的面积与圆柱的哪个面的面积有关系?
(2)让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订正,发现规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交流合作,动手操作探讨了圆柱表面积在实际中的应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课题:圆柱的体积(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2.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