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狼来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特别报道
外资机构“狼来了”?
“外来者”将对中国资管行业的格局产生质的影响,中国资 管机构在面临内部转型压力的同时,还将与世界巨头们同场竞技。

©本刊记者蔡筱梦
来者”这个身份,总是充满7矛盾。

中国金融体系一直都
在小心翼翼地半开大门,在世界金融
历史轨迹中确定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次
序。

如今,这个半开的大门正在逐渐
扩大范围。

去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首次公开中国金融开放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年以来,金融对外开放措施频频推出并接连落地。

此前,我国在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有较严限制,且对外资机构资质、申请时长保留限制;如今,金融服务领域对外资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正在逐步放开,对外资业务准入、筹建公司持股占比的政策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开放。

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的资管行业,
我国目前已放幵外资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以51%的比例实现控股,境外资管巨头正在马不停蹄地进入中国市场,以分享行业发展的红利。

“外来者”将对中国资管行业的格局产生质的影响,中国资管机构在面临内部转型压力的同时,还将与世界巨头们同场竞技。

在外资机构“涌进来”的当下与未来,中外资管机构怎么寻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公约数?
“狼”来了吗?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中央与地方都在加速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

在金融对外开放这一战场上,上海走得尤为领先,今年以来,全球规模排名前+的资管机构已有9 家落户于上海陆家嘴。

据悉,多家此前向证监会提出控股在华合资券商申请的外资机构正积极寻找中资合作方,其中部分为国资企业,且多数外资计划三年后增持至100%;此外,尽管多家外资机

71特别报道
去年就获得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P F M),但如V a n g u a r d等境外资管巨头仍在等待公募牌照的机会。

在资管新规刚刚落地,银行理财子公司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当前,金融对外开放提速,外资加速“涌进来”。

在 这样的情况下,对中资机构而言,“狼”来了么?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 全球GDP贡献仅次于美国,这是事实,但是金融领域,境外机构对中国的关注,与中国如此大的资管体量对比,并 不匹配。

”香港锐联财智集团董事局主席许仲翔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
到,中国资管市场存在两个不匹配的
现象:一个是中国投资者资产配置低
配境外市场,一个是境外投资者资产
配置低配中国市场,这两个不匹配在
未来会慢慢得到改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资管市
场,需要外资的入局,更需要对外开
放。

许仲翔补充:“A股纳入M S C I之
后,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已
经大大增加,虽然速度会比较缓慢,但
这个关注会是长期的,不仅中国加大
开放力度,外资机构也更加希望在中
国落地生根。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曙
峰则表示,近年来境外金融机构一直
在布局中国市场,但这两年因为中国
政策的开放,布局有所加速。

“这是一
个双向的过程,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机
构进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境外资金
进人中国二级市场,中国是一个很重
要的全球资产配置市场。

同时,也有越
来越多的人民币出海进行全球化的资
产配置。


刘曙峰认为,外资入场对中国市
场而言是积极因素,对中资机构而言,
更是创造了一个更公平的舞台。

“的
确,境外资管机构品牌效应大,国内中
资机构相比之下规模还比较小,对业
务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这个冲击并不
是坏事,大家同场竞技,在各自的细分
市场里发挥能力,这样,市场需求才能
被挖掘得更深。


许仲翔同样表示,外资入局会带
来竞争,但不意味着“全面大战”。

“国
内投资者的刚兑心理不是一朝一夕能
打破的,外资机构进来之后会出现更
加细分市场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对行
业发展来说是好事。

”许仲翔强调,外
资机构进人中国市场,并非仅仅为了抢
夺市场份额,而是希望通过带来一些
长期的、有价值的理念,与中资机构一
起把市场蛋糕做大,这样才能双赢。

新加坡汇信资管C E O陈黎嘉告
诉本刊记者,中国市场只是外资机构
全球化配置的一个市场,“对我们机

72
特别报道
中国资管市场
资管产品总规模逐步上升,但增长放缓,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专户规模回荡。

截至2017年12月,各类资管产品规模合计
约100万亿元(含保险资管2.5万亿元)■表外理财
105-(亿万元)
2014-12 2015-12
■表外理财
公募基金
■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资金信托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
■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专户
■券商资管
■期货资管
■保险资管
来说,如果在中国设立机构,也是为了 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而不是单纯为了 争夺中国市场,境外机构的全球化配置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会控制在一个体量。


百万亿资管市场现状
无疑,外资入局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而在探索中外机构逐鹿中国资管行业之前,我们必须要探明当前的中国资管市场现状。

数据显示,2014-2017年,中国大 资管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从55万亿元快速增长至100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约28%,2018年这个数字已达124.03 万亿元。

显然,中国资管行业的体量是巨大的。

从资产配置理念的角度来看,中国投资者的理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境外机构和国内投资人交流的时候
最常见的困惑包括:中国投资者依然
要求隐性刚兑,要求不冒风险就获得
收益,要求对赌协议。

”陈黎嘉坦言,国
内投资者早期的投资者教育相较境外
成熟市场来说,是比较欠缺的。

陈黎嘉表示,近年来国内高净值
客户的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在上升:“以
前国内客户可能只会配置5%的境外资
产,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是这两年
已经逐步上升到20%至30%,这个比例
以倍速增长,国内投资者的全球资产
配置意识正在上升,这也给了很多外资
机构更多的机会。


陈黎嘉同时强调,中国投资者资
产配置越来越国际化的原因还在于,
境外资产配置越来越智能化。

其背后
的驱动因素包括投资者从2008年前青
睐于主动管理转向2008年后的被动管
理。

“被动投资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
后更加盛行,千变万化的市场同时也
更需要专业人士的管理技术。

不过大
数据计算能力和A I技术的发展,大大
降低了资管机构的门槛和成本,投资
者需要付出的费用也会进一步降低,
而这样的市场契机也让我们有能力推
出只收取表现费的基金来满足高净值
客户的需求。


除了国内投资者特征之外,国内
资管行业本身,是一个“割裂”的市场。

中国资管市场大致由银行理财、券商
资管、信托、基金和保险资管“五路诸
侯”构成,且各子行业头部机构集中度
较高,银行理财中前五大机构资管规
模占36%,券商资管中前五大占27%
,
73
特别报道全球资管市场份额
2017年底76.79万亿美元排名前50位的资产管理机构 管理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9%
占比接近70%,
行业市场份额较为集中
信托中前五大占到26%,基金中前五大占28%,保险资管前五大达到了54%。

许仲翔表示,中国资管市场是分散的,同时又是向各领域的头部集中的。

“境外的情况是,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市场份额也超过了50%,集中度也很高,原因是这些资管公司是全牌照公司。

”许仲翔认为,这两种模式并不能单纯地判定中国资管市场就不成熟,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

“大”不意味着“优”
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趋势的凸显,境外的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中国市场。

举例来看,今年4月,全球三大保险经纪商之一的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上海陆家嘴注册;今年,意大利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安中、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全球最大期货基
金元胜都成功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
格;今年4月以来,瑞银、野村和摩根
大通也相继宣布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
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
料……
这些加速入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
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仅有名,而旦规
模巨大。

不少中国投资者认为,这些规
模巨大的境外资管机构,拥有更高的
专业技能和收益。

对此,新湖财富投资
管理有限公司助理总裁郭剑并不认同:
“规模大的确是机构能力强的一种表
现,但是业绩和管理规模通常成反比,
管理规模越大,业绩就越容易平庸。


郭剑强调,业绩与管理规模成反
比的规律适用于大部分资管机构,并
不分国内还是国外,因此国内投资者
没必要觉得境夕卜机构就一定适合自己。

“境外市场是非常成熟的,只要有一点
套利的机会或市场交易的机会都会被
成熟的交易策略给磨平,大家的策略
过于同质化,在这样的市场中很难找
到盈利机会,加上管理规模大的机构
策略会更加谨慎。


陈黎嘉所在的新加坡汇信资管,
一直以来都专注在自身的细分领域
里。

她表示,国内投资者对机构能力的
了解是不够的:“并不是境外机构就有
多专业,也不是机构规模越大就越好,
相反,基金规模越大,赚钱的能力不见
得越大。

”陈黎嘉坦言,国内投资者最
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你管理的规模
有多大?“大的机构就像麦当劳,你在
哪里都可以吃到,你可以一直用同样的
价格买到口味稳定的汉堡,但如果你
希望有不同的投资体验和回报,大机
构反而提供不了。


实际上,境外机构布局中国的局
限性并不仅仅是“大象难跳舞”的问
题,“水土不服”同样是市场普遍担忧
的因素。

站在中资机构的角度,郭剑对境
外机构的本土化持悲观态度。

“不要对
境外机构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境外机构
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相对有限,对中国
投资者的心态理解也有限。


许仲翔认为,外资机构对中国市
场的敏锐度和反应速度,是绝对不如
中国本土机构的,对中国客户的需求了
解,也比不上中国本土机构。

“境外机
74特别报道
构的本土化在短时间内还是很难实现的。

境外机构本土化必须要拥有本土人才团队,并且本土团队具备独立的决策权,不然融入国内市场的过程会比较吃力。


境外机构的“先天优势”
虽然对国内投资者来说,外资机构依然是陌生的外来者,对中资机构来说,境外资管的力量渗透也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但在这之前,境外机构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练就的先天优势依然不容小觑。

刘曙峰表示,境外机构在资产端的优势体现在先进的投资技术、国际 化的投资理念、丰富的产品线;负债端上的优势则源于中国高净值客户群体,或者是境外对中国资产非常感兴趣的资金。

“境外机构具有全球视野,其丰富的产品模型也经过了市场的考验和推敲,整个体系都相对完善。

如何
建立一个有效支撑全球资产配置的金
融体系和平台,是中国市场需要学习
的。


“境外机构的优势是投资方法
论,熟悉成熟资本市场的历史,更会抓
住全球市场的趋势,对科技、数据的应
用和处理也相对专业。

”许仲翔表示,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境外机构的最主
要优势还是熟悉境外资管业务,在全
球资产配置方面更专业。

新加坡汇信资管C I O吴伟明指
出,具体来看,境外机构更善于把握全
球范围内的投资,而国内的机构则更
加专注在类似小盘股这样的细分领
域。

“国内机构更关注A股、房地产这
样的细分市场,但我们会更加关注关
联性没有那么深的产品类别。

”吴伟明
解释,关联性太深是国内资管机构选
择策略时所处的劣势。

“如果你投资的
产品,走势都差不多,那么你投资五十
个产品和一百个产品是没有太大差别
的。

”吴伟明坦言,国内机构虽然也在
做分散投资,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
里,但他们的篮子是在一辆车上的,所
以还是会有局限性。

吴伟明进一步指出,“境外机构对
风险的把控能力也是优势之一。

境外
机构经历过不同时期的金融危机,经
历过不同市场的风险,对风控的把握
是国内机构很难一下子赶上的。


显然,在中国金融体系整体发展
尚待完善的前提下,境外机构的“浦
入”,也将带来新的冲击与变革。

郭剑
强调,海内外机构双方合作互补的机
会大过于竞争市场的机会。

“海内外机
构最终都要回归到产品本身,在国内
市场上,国内机构更善于抵达投资者
的痛点,在境外市场,境外机构更有优
势。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