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医改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李训栋
【摘要】新医改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医改,各级医院要转变观念,注重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习并应用相关标准,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积极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The new medical reform suppli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mazation. Based the new medical reform, we should change ideas, enhance safety of IT, strengthen the infrastructure of network, study and apply the standard about the hospital infomazation with the aim of hospital infomazation focusing on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1(026)012
【总页数】2页(P88-89)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信息化;电子病历
【作者】李训栋
【作者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计算机中心,山东淄博 255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我国正式提出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四梁八柱构架,也首次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柱之一。
医改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医院信息化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适应新医改的要求,要用新观念、新思路、新任务积极推进其发展。
1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面向业务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本”。
当前世界各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观念正趋于一致,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法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医疗卫生的业务应用系统(侧重费用管理),转向电子病历建设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侧重患者的就医过程),为居民、为百姓服务。
这里的“以人为本”有3层涵义:① 方便患者就医。
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围绕方便患者展开,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使患者能够得到方便、快捷、有效、安全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
② 方便医护人员工作。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信息化建设只有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其劳动强度,让其觉得好用并且爱用,系统才有生命力,才能取得成功[1]。
临床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去, 技术性的问
题应该由IT 部门去解决, 而功能性的、业务性的、流程上的问题需要各科室的专家来解决, 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临床工作高效、有序、优化提供保障。
③ 方便各类管理人员分析决策。
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发展,医疗与健康信息充分流动实现共享,医院管理层与相关行政部门,如卫生部门、医保部门、物价部门、审计部门等根据需要取得相关医疗信息,可进行分类、归集、挖掘等处理,为医院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帮助,也可为相关行政部门的动态监管、制定政策等提供基础性的可靠依据。
2 注重安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使医院信息化可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虽然医院信息化发展迅猛,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医院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
使得好多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很大,但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项目失败,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要使医院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医院长远,做好合理规划。
应从整体性和长期性进行全局的、宏观的规划和考虑,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其他网络设备要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使得医院一次投入,可以尽可能的长时间收益[5]。
安全是医院信息化的基础,构建可靠、安全、稳定的基础网络已经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第一需求,医院24h工作的行业特点也对医院IT、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严
格的要求。
承载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平台的性能、安全与稳定将会直接影响着医院业务的正常发展。
医院网络性能的好坏与网络基础建设密不可分,其中,包括机房建设、综合布线、弱电工程、系统集成、VPN 建设等。
前期应该从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功能模块开始规划,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完成,把每一步的设施建设都做好做实。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成一套符合高效的、符合实际需要的信息化系统。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机房安全等)不单纯是技术与产品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一定要考虑在管理的前提下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对于技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盲目追求,性能最好的产品设备简单组合在一起未必能组成一个最佳系统。
在管理中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在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3 现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向规范及标准靠拢
我国医院信息化在标准建设方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疾病和手术诊断等已普遍
采用ICD-9或ICD-10国际标准,但医院信息化标准整体滞后于应用是不争的事实。
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要求,不同的医院采用了不同厂商的HIS,而不同厂商的HIS在患者标识、报告形式、数据格式、
数据编码如诊疗、收费、药品等代码均为自定义。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等系统的建立也存在着生产厂商众多,缺少统一标准
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患者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甚至在医院内部也不能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形成“信息孤岛”。
这既增加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阻碍了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医改方案发布后,我国卫生信息化在标准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与成果,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数据字典等标准和规范相继出台。
这些标准规范虽不强制执行,但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制定、工程招投标和系统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各医院信息系统应积极向统一的国家规范与标准靠拢,还没有标准的,我们也“不等不靠”,积极试点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医院信息系统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才能达到诊疗信息的整合、无障碍流动及共享利用,才能最终实现医改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
4 实施电子病历
现阶段,我国医院信息化的重点是临床管理的信息。
电子病历是临床信息系统的核心,电子病历的发展与应用在医院信息管理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实施与应用电子病历已成为必然趋势。
电子病历不等于电脑写病历,而是一个积累就诊经历的平台,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检验、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总和。
电子病历可以提高临床检验、医生开其处方的效率,避免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给患者节约时间,使看病变得更快捷。
另一方面,电子病历的启用
也规范了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水平。
特别是它对减轻医生的作业强度,降低医院管理成本有着明显的作用。
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等22个省、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
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在部分医院和部分
区域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
此前,卫生部相继颁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从技术和管理角度对电子病历内容进行了规范。
医院建设电子病历系统,不简单是一个软件的投入使用。
电子病历改变了整个医疗的流程,首先要从医院管理角度去做准备。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只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就很难达到电子病历实际能实现的效果。
所以,前期准备上信息部门要积极调研、宣传,与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沟通,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确保电子病历成功实施。
新医改为医院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立足长远,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注重管理和标准,合理规划;积极探索,积累经验;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稳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金雄.新医改下的信息化变革[N].计算机世界,2009-10-11.
[2]谭啸.卫生信息化力求三大转变[N].计算机世界,2010-11-14.
[3]刘谦.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认识误区[J].中国医学教育技
术,2010,24(3):283-285.
[4]庄炜.浅谈新医疗改革下医院信息化建设[J].中外医疗,2009,29(27):183.
[5]王颖,刘书恩,赵妍.新医改下医院信息网络的建设[J].医学信息,2010,5(6):1581.
[6]涵之.安全可靠是医院信息化基础[N].网络世界,2010-12-14.
[7]田静华,田静峰.信息时代医院数字化及其信息安全问题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
杂志,2010,5(7):629-631.
[8]王倩.抓住医改机遇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82-83.
[9]刘玉秀,徐幻,郑均,等.构建以人文本的数字化医院[J].中国数字医
学,2010,5(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