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缺血性改变 T波倒置或高直
早期(超急性期,缺血-损伤)
数分钟-数小时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 ST段斜型升高 无病理Q波
急性期(缺血-损伤-坏死)
数小时/数日------数周
T波倒置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P-R间期固定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
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 律性
T波倒置,但变浅 ST段恢复至基线 病理性Q波
陈旧期(坏死)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I III avF ST抬高,Q波形成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额面六轴系统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反映水平面的情况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 床综合分析,强调动态改变。
正常ST-T
心肌缺血时T波的改变
T波可变高尖(心内膜下缺血) T波可变低平或倒置(心外膜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ST段)
ST段向量是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故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 血), ST段向量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出现 ST段抬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ST段向量从心外膜 指向心内膜,出现ST段压低.
变异性心绞痛
பைடு நூலகம்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
支配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可推测:
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坏死性的改变 病理性Q波 在原来 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来 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自主神经 活动改变
代谢产物 的影响
室壁张力 改变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再灌注
心肌局部的缺血损伤心肌再次得到血供时促 发心律失常,源于再灌注损伤。
缺血心肌组织重新得到再 灌注时局部心肌组织结构、 电生理功能和心肌完整性
恢复不均
再灌注时大量氧自由 基释放造成心肌细胞
损伤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种类 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停博
AVNRT的发生机制:慢径下传快径上传
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成人P’R间期<0.10), 其后(RP’间期<0.07秒),或埋没于QRS波群之中
AVRT发生机制
心电图诊断PSVT最重要的依据
R-R绝对整齐 P `波与QRS波的关系 R-P`间期与P`-R间期的关系
AVNRT:P’ 位于QRS波群之后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 Wenckebach phenomenon)
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出现 QRS波的脱漏
P波为规则的窦性P波 QRS波脱漏后再次出现同样的变化 传导比例可以不同 多为功能性或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
束的近端,预后较好
型房室传导阻滞(5:4下传)
P波与QRS波群之间无固定关系 P波的频率较QRS波群频率快 可为交界性(40-60bpm)或室性逸搏心
律(20-40bpm)
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律失常 诊治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缺血性
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患者全身和心肌一系列 生理紊乱及病理变化,引发心律失常
急性缺血 的直接作用
VRT: P’ 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70ms
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140~200次/ 分
RR间期规整,或稍不匀齐RR间期互差偶有 超过0.03秒者
室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文氏现象)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成人>0.21s 老年>0.22s 儿童>0.18s
P-R间期>正常高值(视心率而定) 同一病人P-R间期有动态变化>0.04s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是心电综合向量在各导联投影的结果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心肌缺血时将会影响心室肌复极的正常 进行,从而出现ST-T的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
心肌缺血有时不伴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表 现完全正常
而ST-T的异常改变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可 见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可见于心肌梗死, 可见于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影响,还可见于 正常人等等
还是F波
此图R-R间期并不相等
P波消失及F波出现是诊断房扑最重要依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AVNRT常发生于无器质心脏病患者,由房室交界区存在 传导速度快慢不同的双径路(快径和慢径)形成连续的 折返激动所致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AVRT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由房室结区(正路)和房 室传导副束(旁路)组成的环路中发生连续的折返激动 所致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根据上述心肌梗死基本图形出现的导联确定梗死 部位。
1.下壁:II、III、 avF 2.前间壁:V1、V2、V3 3.侧壁:V5、V6、I、avL 4.前壁:V3、V4、V5 5.广泛前壁:V1、V2、V3、V4、V5、V6 6.后壁:V7、V8、V9,V1、V2出现R波、T波增高
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性的下壁心肌梗死
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壁心肌梗死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
简化的心脏解剖及传导系统
左束支
窦房结
房室结 右束支
左后分支 左前分支
心电图诊断房颤的依据
没有P波 出现心房f波 RR间期绝对不等
房颤心电图
房扑动
大折返导致的房性心动过速。折返一直向外发放 冲动,心房一直处于激动状态,没有丝毫停止, 心房P波消失,代以锯齿波(F波)
早期(超急性期,缺血-损伤)
数分钟-数小时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 ST段斜型升高 无病理Q波
急性期(缺血-损伤-坏死)
数小时/数日------数周
T波倒置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P-R间期固定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
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 律性
T波倒置,但变浅 ST段恢复至基线 病理性Q波
陈旧期(坏死)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I III avF ST抬高,Q波形成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额面六轴系统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反映水平面的情况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 床综合分析,强调动态改变。
正常ST-T
心肌缺血时T波的改变
T波可变高尖(心内膜下缺血) T波可变低平或倒置(心外膜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ST段)
ST段向量是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故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 血), ST段向量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出现 ST段抬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ST段向量从心外膜 指向心内膜,出现ST段压低.
变异性心绞痛
பைடு நூலகம்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心肌梗死
支配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阻塞,可推测:
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坏死性的改变 病理性Q波 在原来 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来 主波向下的导联呈QS或Qr型。
自主神经 活动改变
代谢产物 的影响
室壁张力 改变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再灌注
心肌局部的缺血损伤心肌再次得到血供时促 发心律失常,源于再灌注损伤。
缺血心肌组织重新得到再 灌注时局部心肌组织结构、 电生理功能和心肌完整性
恢复不均
再灌注时大量氧自由 基释放造成心肌细胞
损伤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种类 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停博
AVNRT的发生机制:慢径下传快径上传
逆行性P’可能位于QRS波群之前(成人P’R间期<0.10), 其后(RP’间期<0.07秒),或埋没于QRS波群之中
AVRT发生机制
心电图诊断PSVT最重要的依据
R-R绝对整齐 P `波与QRS波的关系 R-P`间期与P`-R间期的关系
AVNRT:P’ 位于QRS波群之后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 Wenckebach phenomenon)
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出现 QRS波的脱漏
P波为规则的窦性P波 QRS波脱漏后再次出现同样的变化 传导比例可以不同 多为功能性或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
束的近端,预后较好
型房室传导阻滞(5:4下传)
P波与QRS波群之间无固定关系 P波的频率较QRS波群频率快 可为交界性(40-60bpm)或室性逸搏心
律(20-40bpm)
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律失常 诊治
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缺血性
心肌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患者全身和心肌一系列 生理紊乱及病理变化,引发心律失常
急性缺血 的直接作用
VRT: P’ 位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70ms
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室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QRS波群呈宽大畸形,心室率140~200次/ 分
RR间期规整,或稍不匀齐RR间期互差偶有 超过0.03秒者
室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文氏现象)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成人>0.21s 老年>0.22s 儿童>0.18s
P-R间期>正常高值(视心率而定) 同一病人P-R间期有动态变化>0.04s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急性心肌梗死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是心电综合向量在各导联投影的结果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心肌缺血时将会影响心室肌复极的正常 进行,从而出现ST-T的异常。
需要强调的是
心肌缺血有时不伴有心电图改变。心电图表 现完全正常
而ST-T的异常改变并非心肌缺血所特有,可 见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可见于心肌梗死, 可见于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影响,还可见于 正常人等等
还是F波
此图R-R间期并不相等
P波消失及F波出现是诊断房扑最重要依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AVNRT常发生于无器质心脏病患者,由房室交界区存在 传导速度快慢不同的双径路(快径和慢径)形成连续的 折返激动所致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AVRT发生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由房室结区(正路)和房 室传导副束(旁路)组成的环路中发生连续的折返激动 所致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根据上述心肌梗死基本图形出现的导联确定梗死 部位。
1.下壁:II、III、 avF 2.前间壁:V1、V2、V3 3.侧壁:V5、V6、I、avL 4.前壁:V3、V4、V5 5.广泛前壁:V1、V2、V3、V4、V5、V6 6.后壁:V7、V8、V9,V1、V2出现R波、T波增高
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性的下壁心肌梗死
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壁心肌梗死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
简化的心脏解剖及传导系统
左束支
窦房结
房室结 右束支
左后分支 左前分支
心电图诊断房颤的依据
没有P波 出现心房f波 RR间期绝对不等
房颤心电图
房扑动
大折返导致的房性心动过速。折返一直向外发放 冲动,心房一直处于激动状态,没有丝毫停止, 心房P波消失,代以锯齿波(F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