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煜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词人及作品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交流讨论,把握本首词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在对诗词语言品析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整首词;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位帝王的故事,他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去也,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愉,也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
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成了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用他人对作者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
二、文体常识
虞美人:1.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的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消玉损。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色的花,后人便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词牌名来源:1.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
“虞美人”因此还渐演化为词牌名。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设计意图:了解“虞美人”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及情感内涵。
)
三、知人论世
知人: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精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
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千古词帝”,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论世:《虞美人》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
(设计意图:了解李煜的生平及降宋前后不同的作品风格。
)
四、课堂活动
活动1 诵读诗歌体会诗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习任务1】
1.学生初读诗歌,根据情感来进行节奏的把握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诵读,能流利的诵读诗歌,通过情感来把握诗歌节奏)
2.找出词中的韵脚及押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韵脚及押韵特点来体会本词的音韵美)
3.教师播放《虞美人》歌曲视频。
(设计意图:《虞美人》歌曲视频,帮助进一步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形象化的理解诗歌大意。
)
4.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
活动2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
1.作者有哪些“愁”?
2.是如何来写“愁”的?
小组讨论:
1.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爱,但作者为何偏偏问苍天“何时了”呢?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
3.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在词中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4.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
设问、比喻、夸张
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首词的深入分析体会,进一步明确作者有哪些愁绪,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加深对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
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设计意图:回顾本词内容,梳理本词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加深对词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假如这首词做于李煜降宋之前,还是词中的这些意象,他会怎样来写这首词?
春花秋月 。
楼,月明中。
雕栏玉砌,。
问君,恰似。
(设计意图:通过填词改写诗词,提高学生理解诗词、创作诗词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
1.课堂积累:写愁思的名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愁之形态、愁之数量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去高楼。
(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设计意图:积累写愁思的名句,提高文化修养。
)
2.写作训练
通过学习,以“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为话题,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李煜。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学,加深对李煜的了解,提高写作能力。
)
板书设计:
愁:往事之叹以乐景写哀情
亡国之恨今昔对比
离家之痛虚实结合、融情于景
思乡之苦设问、比喻
(设计意图:概括词人的多种“愁”,学习作者将抽象感情形象化的写作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