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1980年至2000年小学科学课课本)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教材内容编排较合理。教材突出了单元结构,将一学期的学习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在一个单元中,学 生对相关问题可进行比较集中的研究,易于保持浓厚的兴趣,认识可以不断深化,且有助于系列化地训练相关能 力。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的能力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第四,教材呈现方式较活泼。教材图文并茂,低年级课文更是以图为主,而且是以照片为主。图多,照片多, 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自然和客观实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 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的情感。
1982年秋,在科学启蒙教育大师刘默耕的领衔下,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 学’”)的《自然》及指导《自然》课教学的《教师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自然课。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教师教学用书,以后又 陆续供应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它有“六·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和“五·四”学制(小学五年初 中四年)两套,分别供两种学制的学校使用。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是在总结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七套 自然教材和研究国外的小学科学(或理科)教材,以及调查研究小学实际的基础上编写的。
与此同时,遵照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精神,从1993年开始, 上海、广东、江苏等各地教材建设风起云涌。其中,以苏科版小学自然教材最具影响。
特色内容
特色内容
该套自然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教材指导思想较先进。教材增加了表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课题,强调自然教学要让 小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真枪实弹”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思想。
第二,教材内容选择较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机,一改以往单纯用知识点作 标题的做法,代之以一些生活化、儿童化、口语化的标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 促进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并将自然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社会和家庭,为 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自然(1980年至2000年小学科 学课课本)
1980年至2000年小学科学课课本
01 简介
03 特色内容
目录
02 基本特点 04 自然课教学法
基本信息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 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将以往的“科学常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 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谢谢观看
自然课教学法
自然课教学法
在这一时期,即1980年至2000年,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身教学风格的自然教学名家。除了已故的科学教 育大师级人物刘默耕先生、现在小学科学教育界知名人物路培琦和章鼎儿,还有如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北京特 级教师应飞、运用“自然法”的北京特级教师郑乃强、运用“学玩融合法”的湖南特级教师任晓晖、运用“启发 式综合教学法”的江苏教师蔡正秋、运用“五步式自然实验教学法”的湖南教师龙正启、运用“导探教学法”的 上海教师沈人骅等等。由上可见,至此,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已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初年至2000年,我国科学课课程开始初步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 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 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 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自然课教科书基本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 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二是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三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新教科书 在阐明自然规律和概念时,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四是注重儿童智能发展。新教科书进一步明 确了本学科中各项能力培养的要求、方法和途径,确定了能力的结构体系。五是既注意了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 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了与小学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四,教材呈现方式较活泼。教材图文并茂,低年级课文更是以图为主,而且是以照片为主。图多,照片多, 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自然和客观实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 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的情感。
1982年秋,在科学启蒙教育大师刘默耕的领衔下,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 学’”)的《自然》及指导《自然》课教学的《教师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自然课。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教师教学用书,以后又 陆续供应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它有“六·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和“五·四”学制(小学五年初 中四年)两套,分别供两种学制的学校使用。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是在总结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七套 自然教材和研究国外的小学科学(或理科)教材,以及调查研究小学实际的基础上编写的。
与此同时,遵照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精神,从1993年开始, 上海、广东、江苏等各地教材建设风起云涌。其中,以苏科版小学自然教材最具影响。
特色内容
特色内容
该套自然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教材指导思想较先进。教材增加了表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课题,强调自然教学要让 小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真枪实弹”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思想。
第二,教材内容选择较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机,一改以往单纯用知识点作 标题的做法,代之以一些生活化、儿童化、口语化的标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 促进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并将自然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社会和家庭,为 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自然(1980年至2000年小学科 学课课本)
1980年至2000年小学科学课课本
01 简介
03 特色内容
目录
02 基本特点 04 自然课教学法
基本信息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 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将以往的“科学常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 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谢谢观看
自然课教学法
自然课教学法
在这一时期,即1980年至2000年,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身教学风格的自然教学名家。除了已故的科学教 育大师级人物刘默耕先生、现在小学科学教育界知名人物路培琦和章鼎儿,还有如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北京特 级教师应飞、运用“自然法”的北京特级教师郑乃强、运用“学玩融合法”的湖南特级教师任晓晖、运用“启发 式综合教学法”的江苏教师蔡正秋、运用“五步式自然实验教学法”的湖南教师龙正启、运用“导探教学法”的 上海教师沈人骅等等。由上可见,至此,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已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初年至2000年,我国科学课课程开始初步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 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 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 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自然课教科书基本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 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二是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三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新教科书 在阐明自然规律和概念时,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四是注重儿童智能发展。新教科书进一步明 确了本学科中各项能力培养的要求、方法和途径,确定了能力的结构体系。五是既注意了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 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了与小学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