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对
于我们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我们生活的地球处于浩瀚的宇宙之中。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首先要知道天体的概念,像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都是常见的天体。
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绝大部分。
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在大小、质量、密度等方面与其他类地行星有相似之处;说它特殊,是因为地球
上存在生命。
生命存在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
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
主要动力。
同时,太阳辐射能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比如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
太阳活动对地球也有很大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包括黑子、耀斑、日珥等。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地球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还可能导致气候异常,出现降水异常等情况。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四、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
温。
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它把热量还给地面,
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比如,城市和郊
区之间就存在热力环流,城市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气温较高,
形成低气压,空气上升;郊区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空气下沉,从
而形成了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垂直于等
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它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摩擦力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
变风的大小。
三圈环流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赤道附近,由于受热多,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 30°附近,空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 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
暖气流上升,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在 90°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
压中心,从而形成了季风环流。
比如,东亚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
季盛行西北风。
五、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
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和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
不断补充和更新。
海水的性质包括温度、盐度和密度。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温度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不同的纬度和季节有很大的差异。
海水盐度主要受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海水密
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
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水温比流
经海区高,寒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
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它可以影响气候、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物的扩
散等。
六、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
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
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它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外力作用的能
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
上拱起,一般形成山岭,但在受到外力侵蚀后可能会形成谷地;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一般形成谷地,但在受到外力堆积后可能会形成山岭。
断层是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位移,分为地垒和地堑,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比如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板块运动是褶皱山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断块山是由于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比如华山。
火山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河流地貌也是常见的地表形态。
河流上游一般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等;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又分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差异造成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水热状况的差异,从而引起自然带的更替。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先增多后减少,自然带的类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总之,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多个方面,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也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