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八年级(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八年级(上)
期中语文模拟试卷(10)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日期:2024.11 姓名:班级:得分:
一、积累运用(28分)
1.(4分)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骤()雨初歇,待zhì()留的暑气散尽,即到赏桂时节。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表示,国庆节和中秋节期间,景区将进入最佳观花期。

届时,灵谷景区“桂花隧道”的部分早桂品种二茬花与一些中花品种将悄()然开放。

游人漫步其中,必定眼花()乱,皆沉浸在醉人馨香之中。

2.(3分)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A.曾国藩为挽救大清危局,殚精竭虑
....,鞠躬尽瘁,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B.在这个购物一条街上,各种品牌鳞次栉比
....,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C.主动认罪与被动认罪虽然最终的结果相同,但是认罪的动机却南辕北辙
....。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

3.(10分)用诗文原句填空。

(1),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2),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
(4)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5),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绿遍山原白满川,。

(翁卷《乡村四月》)
(8),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9)静夜月光如梦似幻,令人浮想联翩。

李白舟里望月,产生“”(《渡荆门送别》)的联想;苏轼庭中赏月,笔下便有“,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的幻境。

4.(5分)语言运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举行一次“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说文解字】
其实,对于“爱”,我们的祖先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

繁体的“愛”是由“爪”(爫)、“秃宝盖”(冖)、“心”、“友”四部分组成。

你认为古人对“爱”的解释是什么?
(2)【快乐练习】
请你以“爱心”为话题,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爱心是,。

5.(6分)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人无信不立”后,学校开展“诚信进校园”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宣传发动】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宣传标语。

(不得使用“人无信不立”,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活动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举办以“诚信”主题的漫画展览。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新闻点击】活动中,有人看到下面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的“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6月29日下午在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举行。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负责同志以及19家中央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和骨干编辑记者共1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人民日报、新华社负责同志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分别发言。

启动仪式后,各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活动。

二、阅读理解(42分)
6.(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诗第一联中的“空”更多强调空间的虚无,有空荡之意;后一个“空”除了有空间感,还强调了的渺远,有空自徒然之意。

两个“空”传达了诗人睹景所生之情。

(2)此诗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7.(12分)阅读甲乙两段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②窥谷忘反.
③既素.重幽居④遂葺.宇其上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梅溪之.西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但微颔之.(《卖油翁》)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4)《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9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A桥是几百年前所建筑的,形式是像一切在中国西部广大河流上其他的桥一样。

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之下。

很厚的木板,捆在铁链上面,做成了桥的道路。

当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伸到河中。

在桥的北头,敌人们的机关枪巢正对着他们,在这桥头的后面,有一师的敌人军队,布置了阵地。

自然这座桥原是应该毁坏的。

但四川人对于他们所有的这几座桥,非常重视。

因为再想要建筑它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用钱很多的。

单说这座A桥吧,据说是由“十八省捐来的财富所建筑的”。

谁能想到红军会用几条光光的铁链子就过河,这不是发疯吗?可是他们做的却正是这类的事!
②一分一秒钟都是不容许浪费的。

在敌人的增援部队没有来到之前,这座桥必须要占领下来。

这时又一次征求敢死队了。

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地都站上前来,请求拿他们的生命来冒险。

在这些自告奋勇的人中,选择了三十个人。

在他们的背上捆上了手榴弹和毛瑟枪。

很快他们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

红色的机关枪对着敌人的设防地带开火,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桥头。

敌人用他们自己的机关枪扫射做出回应,从埋伏的地点对着水浪中颠簸着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扫射。

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

③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是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愿意自杀的青年!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迷信的四川人这样惊叹着。

(1)文中的A桥是指哪座桥?请写出《七律•长征》中与这座桥有关的一句诗句。

(2)说说第①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选段最后一句“四川人这样惊叹着”,他们“惊叹”什么?
9.(16分)阅读刘兰芳的《父亲点亮的村庄》,完成下列各题。

①整个秋天,父亲都开着三轮车在田地和各家的院落间往返,好像村庄最鲜活的血液。

②他一进村庄,留守的老人们便向一个地方聚集,他们一起把父亲倒在某个院落里的棒子剥皮、编成
一条长龙。

父亲攀上
..颤颤悠悠的简易木梯,从人们手里接过这条“长龙”,把它围在一根倚着房子的长木杆上,好让风和阳光把玉米体内的湿气完全抽干。

父亲终于搭好,回过头来,看着大家的目光,他一定想起
三十年前,不知道这样攀爬了多少回梯子,他才让一个叫做“电线”的长蛇,攀上
..各家的房顶,垂钓着葫芦样子的灯泡。

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③现在,父亲已经不是电工。

几年前电业系统调整,他这个三十年的“临时工”下岗了。

得到消息的
母亲很欣喜,一是父亲五十岁的身体再也不用
....给别
....跟着悬心;二是我们家再也不用
....爬电线杆,她再也不用
人搭电费了。

父亲对于这事却总是不表态。

④尽管塬上的村庄已经通了电话,修了马路,可私人煤矿一禁止,人们就像大迁移一样,先是三三两两,后来所有的劳力干脆都转向城市。

有的人家整户都走了,就连学校也变成了一座空房子,留下一窝春来秋走的燕子,和一个比人头还要大一些的蜂窝。

⑤父亲本来不想离开村庄。

可眼看着村里娶媳妇的彩礼一高再高。

父亲想,他必须得给儿子攒点钱,帮他娶到媳妇。

父亲此行要去北京,在那里打工的表叔来电话说,有地方要招两个保安,管吃管住,还给发衣服。

按照纸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在医院当护工的表叔。

表叔看到他,眼睛都瞪大了,招保安不假,但是他的年纪太大,明显不合适。

⑥父亲借住在表叔临时租住的地下室里,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只出不进,父亲感觉花钱比掉块肉还难受。

他必须更加节省,早上少吃一根油条,中午吃咸菜就馒头。

那几天,父亲在不同的工地上辗转,终于
..有包工头接受了他。

可父亲很快就听到工友们的怨言,他们好久没发过工资了。

⑦没过几天,父亲就在工地门口看到了焦急的表叔。

当时,母亲躺在医院里,脑出血,昏迷不醒。

父亲必须离开,为了照顾母亲,父亲必须回到村子里,每天做饭,喂牛,去田地里巡视,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担。

⑧他已经不是电工了,有时候,忽然就有一辆三轮车或者摩托车停在了门口,高声喊着父亲去看看电路有什么毛病。

父亲就像许多年前一样,背起电工包,拿着他的工具,匆匆跟人上了车。

母亲拖着半个身子追出去,然后跟我(抱怨报怨),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从父亲拿着电工包走路的节奏,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心境,这种节奏是一种被需要的节奏,是一种数十年形成习惯的节奏,对于父亲来说,这些村庄的灯,_____。

⑨经历过北京的打工生涯,父亲好像一个(窥破看破)秘密的人一样,他再也不把这些归来人身上的光鲜当成一种高度,让自己觉得矮下去。

他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们做着一些小事情,为他们家里的老人买药,帮他们把粮食种进地里,把地里的庄稼收回院子。

为这事,母亲没少跟他吵嚷,就连我也不止一次说他为什么不顾自己有滑膜炎的腿。

父亲每一次都答应我们不再去了,可是当村里的老人把新扯下来的玉米皮倒进我们家的牛槽,将一把自己种的蔬菜放在我们家的篮子里,在旁边静静等父亲的回答时,我们都说不出话了,只好看父亲又一次发动三轮车,载着老人摇摇晃晃行驶在秋收的路上。

⑩就在去年冬天,那场大雪把山里的公路给中断了。

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里,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

清冷的夜里,背着大包小包的人看着父亲从盘山道上出现,他踩着厚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父亲说,那一刻,他听到了人们的欢呼,他们仿佛看到了最亲的人。

⑪春节过后,人们同父亲一起把村里的所有道路修通,然后就各自上路。

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

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嘱咐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⑫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我们村庄所在的那个塬沉在了雪里,父亲轻轻用一把钥匙把铁锁唤醒,推开不同的门,把每一户的灯光点亮,然后他拿着手电筒,去往迎接归乡人的路上。

我知道,他不仅得到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他还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

是他,点亮了村庄的眼睛。

(有删改)(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报怨窥破托付 B.抱怨窥破托付 C.抱怨看破嘱咐 D.报怨看破嘱咐
(2)标题是“父亲点亮的村庄”,结合全文,参照示例,说说父亲怎样点亮村庄的。

三十年前①
三十年来父亲履行“电工”的职责,维护村庄的光明;
三十年后的今天

父亲帮村里的留守老人买药、种地、收庄稼,让外出打工者安心;

(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第①段中有很多词语值得重读,请选出一处并分析重读的原因。

②根据你对“父亲的心境”的理解,在第⑧段画线处补上一句话。

(至少采用一种修辞,同时注意点题)
(4)阅读本文结尾段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相同点及作用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三、书面表达(30分)
10.(30分)作文。

回望人生来路,不断翻拍往事的照片,总是充满深情回忆,总难忘那人、那事;只因曾温暖过,感动过,悲伤过,敬佩过,懊悔过……请以“怀念”为题作文。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八年级(上)
期中语文模拟试卷(10)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28分)
1.【解答】
zhòu 滞 qiǎo 缭
2.【解答】A
A.正确;B.有误,“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等)多而集中,排列整齐。

该成语用错对象,它一般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品牌;C.有误,“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该成语用错对象,它比喻行动和目的,不能描述认罪动机;D.有误,“鼎力相助”大力支持帮助。

该成语用错对象,它是一个敬辞,一般在请托或感谢别人时用,如“请你鼎力相助”“感谢你的鼎力相助”。

故选:A。

3.【解答】
(1)馨香盈怀袖
(2)老骥伏枥
(3)亭亭山上松
(4)山山唯落晖
(5)大漠孤烟直
(6)谁家新燕啄春泥
(7)子规声里雨如烟
(8)蝉则千转不穷
(9)月下飞天镜庭下如积水空明
4.【解答】
(1)示例:“爱”是以真心去对待朋友;“爱”是去抓住具有志同道合的人的心。

(2)示例: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5.【解答】
(1)示例:诚实守信,快乐人生
(2)举办以”诚信”主题的演讲;出一期以“诚信”主题的黑板报;召开以“诚信主题的班会等。

(3)“诚信建设万里行”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二、阅读理解(42分)
6.【解答】
(1)时间(历史),失落(孤寂,惆怅,怅惘、伤感等)
(2)这首诗尾联,情景交融,诗人借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以及越来越深的暮色,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而《渡荆门送别》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7.【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上:向上;②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同“返”,返回;③句意: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

素:向来;④句意: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葺:修建。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例句“梅溪之西”中的“之”是助词,的;
A.“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是补足音节,不译;C.“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之”是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仁智,仁人智士;岂,哪里;徒,仅仅。

句意为: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虚言啊。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鸢,老鹰;戾,至;息,平息。

句意为: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4)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分析作答。

甲文由“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可见作者有归隐山林之意;乙文中的“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一句,也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①向上;②同“返”,返回;③一向;④修建
(2)D
(3)①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虚言啊。

②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4)表达了作者乐山乐水的文人之气及隐居避世的高洁志趣;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8.【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识记。

依据“十六条很粗的铁链,长有六七百尺,横过河的两岸,两头都钉在两岸的岩石之下。

很厚的木板,捆在铁链上面,做成了桥的道路”可知,这座桥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MZD的《七律•长征》中与这座桥有关的诗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

据此作答。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①段画线句这些木板,一半已经被毁坏了,只剩光光的铁链子,伸到河中。

在桥的北头,敌人们的机关枪集正对着他们,在这桥头的后面,有一师的敌人军队,布置了阵地“写出了桥身遭到严重毁环,对面还有敌人的把守,突出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困难,侧面表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本叙写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所遇到的因难和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文章第二段重点写了红军战士在没有桥板的情况下,为了能在敌人的增援部队没有来到之前占领这座桥,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室无畏惧,勇往直前,四川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像这样的中国战士!“所以,发出了感叹:他们是人类?是疯人?或是神仙呢?“据此可知,四川人他们惊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惊叹红军战士在铁索上创造的奇迹。

据此理解作答。

答案:
(1)泸定桥大渡桥横铁索寒
(2)突出飞夺泸定桥的环境恶劣:桥身遭到严重毁环,对岸有重兵把守,反衬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无畏。

(3)示例:他们惊叹于红军精神是独一无二的,惊叹于红军的无私英勇,惊叹于红军创造的奇迹。

9.【解答】
(1)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第一处:报怨意思是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抱怨意思是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等。

从后文描写的“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不难分析出应该用“抱怨”更合适,故排除AD两项;第三处的“托付”意思是交付、委托,“嘱咐”的意思是叮嘱、吩咐,没有托付的意思,只是叮嘱你要去做某件事情,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从后文“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给了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这是村里的人家把看屋子的任务都交付给了父亲,所以此处用“托付”更合适。

故选:B。

(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并概括的能力。

①处可以从文中的第二段“他一定想起三十年前……等他把电闸推上去,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概括出答案:父亲为村庄通电,点亮整个村庄;②处可以从文中的第八段“他已经不是电工了……也不给钱,你说他忙活个啥?”概括出答案:已不再是电工的父亲依然帮村民免费维修电路;③处可以从文中的第十段“年三十,父亲把村子里的手电凑齐了,装进那个已经缝过好几次的电工包里,他拿着它们去迎接一群终于回家的人。

”或第十一段“父亲去送他们回来,手里抓着好几把钥匙。

村里好几户人把自己的家托付给父亲,希望他在夏天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雨,时不时让他们的屋子透透风。

”可以概括出答案:父亲用手电筒为游子照亮回家的路或父亲为外出打工的乡亲照料他们的房屋。

(3)①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分析。

这道题只需要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即可,可以从词语的具体含义、用法等方面入手。

如文中“整个村庄被点亮,那一瞬间,人们都沸腾了。

”中的“整个”和“都”,这两个词,一个强调范围,一个强调程度,重读可以突出父亲为村庄的留守老人的服务帮助时间之长,体现父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本题考查续写句子的能力。

这道题还是比较简单的,这些村庄的灯是父亲一手弄起来的,在父亲眼中这些灯俨然是一种光明的象征,所以可以将这些村庄的灯看作是眼睛。

示例:大约像是一双双孩子的眼睛,他不允许它们看不到光明。

(4)本题考查分析文段手法的异同点。

我们可以发现链接材料中的“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和文中的“我总想象着,某一个冬天……”都采用了想象的手法,本文结尾采用想象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父亲为外出打工的人开门、点灯,然后用手电去迎接他们归来的温馨画面,父亲像是用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开启了一颗颗漂泊他乡的心,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

而链接材料则是通过对先生的长相的描写,想象先生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突出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答案:
(1)B
(2)①父亲为村庄通电,点亮整个村庄;②已不再是电工的父亲依然帮村民免费维修电路;③父亲用手电筒为游子照亮回家的路或父亲为外出打工的乡亲照料他们的房屋。

(3)①示例:我会重读“最鲜活”,因为这个词,一方面可以看出父亲在田地和院落间往返的频繁,也暗示了父亲在村庄里是最年轻的劳力,突出了父亲的热心(和村庄衰落)。

(重读“往返”“血液”也可以,理由要充分恰当)
②示例:大约像是一双双孩子的眼睛,他不允许它们看不到光明。

(4)都采用了想象的手法,本文结尾采用想象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馨的画面,写出父亲用一把把象征信任的钥匙,为游子开启漂泊他乡的心,突出父亲的善良与热心。

链接材料从看先生的长相,想象先生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

或:都采用了动作描写,本文通过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写出父亲不辜负乡亲们的托付,为他们照料房屋,迎接他们归乡的情景,突出父亲的善良与热心;链接材料通过我的一系列动作,形象突出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抒发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写作(30分)
10.【解答】
怀念
她,杨老师,是我童年时代的语文老师。

眼睛小小的特别传神,像宝石一样镶在清秀的脸上,弯弯的眉毛像新月,再配上一个小嘴巴可爱极了。

杨老师从不发怒,有时装作把脸一沉,但那双含笑的眼睛遮不住她对我们的喜爱。

就是对最难教的学生,她也没嫌弃过。

班上有个学生,个头高大,脾气古怪,拿手好戏就是和老师作对。

班主任说她“朽木不可雕也”,杨老师了解她爱哼一些流行小调,就常教她唱歌,找她谈心。

后来这个牛脾气的女生竟动情地对别人说:杨老师是她遇到过最好的老师。

记得那一个令人难忘的下午,一放学,您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把作业交给您检查。

我发现,您的脸上阴云慢慢聚拢了。

我知道要下“暴雨”了,可我并不在乎,大不了被骂一顿就走。

可您并没有发怒,而是温和的对我说:“好好检查。

”我暗暗叫苦。

当我再一次把作业仍到你面前时,您头也未抬下。

桌上的时钟告诉我,已经6点半了。

我一惊,这么晚回去一定要糟。

重在滴滴答答地走冷汗在不听话地流,窗外的寒风吹进来,我打了个冷颤。

您终于抬起头来,撕下一张纸条。

您把纸条交给我,我看见上面写着:“不要责怪他!”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踏实。

我昂着头走出您的办公室,心里好像唱着一支歌。

杨老师唱歌很动听,声音清丽柔婉,带着淡淡的家乡口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唱歌的音调,还会唱她教我们的歌:
门前一条清流,
两岸两行垂柳,
风景年年依旧,
就是那流水呦,
总是一去不回头…
今天想起,她在我们身上花了许多心血。

从拼音开始学起,直到回认字,会写作,那时候,上语文课别提多有劲。

她的慈爱、平和、朴素,使我们深深的热爱她,眷恋她。

然而,眼看就要毕业了,不得不失去她。

我们第一次有了对“永别”的体验,第一次感到痛苦和沮丧,不过是短暂的,在我们心灵深处,永远有她的位置!
世上有着万般情意,只有爱是不会忘记;人间有千万支动听的歌,难忘她清丽的乡音:
门前一条清流,
两岸两行垂柳,
风景年年依旧,
就是那流水呦,
总是一去不回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