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专项习题:文学常识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文学常识
一、单选题
1.鼠年到,贴春联。

上联:“鼠为生肖首”,最恰当的下联是()
A. 鸡鸣早报春
B. 春乃岁时先
C. 猪牵富贵年
D. 马奔锦绣程
2.下列不属于民间故事的是()
A. 《孟姜女哭长城》
B. 《白蛇传》
C. 《九色鹿》
D. 《桃园三结义》
3.下列表述的是不正确()
A. 《慈母情深》中对母亲的工作环境采用了场景描写,突出母亲挣钱的不易,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B. 《白鹭》一文通过白鹭与其他鸟类进行比较,体现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适宜。

在作者眼中,白鹭是一首散文诗,还是一首铿锵的歌。

C. 《四季之美》中,美的格调因季节的转换而不同,不变的是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爱。

D. 《珍珠鸟》是一篇散文,它谱写了一曲人与鸟之间爱的赞歌。

作者在和珍珠鸟的交往中领悟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联系所学课文,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昆明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妈妈温和地询问我事情的经过。

”两句话中“温和”的意思是一样的。

B. 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和郭沫若的《父爱之舟》都表现了舐犊之情。

C. 《少年中国说》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象征等手法,激励中国少年勇担强国之责任。

5.下列信息相匹配的一项是()
A. 《慈母情深》【中国】许地山
B. 《少年中国说》【中国】梁启超
C. 《四季之美》【美国】巴德·舒尔伯格
D. 《桂花雨》【中国】叶圣陶
6.光明小学五(1)班举行了阅读交流会,下列哪位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
A. 夏明认为《太阳》是一篇说明性文章,文章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B. 李东说《桂花雨》的作者将思乡之情寄托在桂花上。

C. 赵亮说自己做了童话主题的手抄报,《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白鹭》都成了手抄报上的内容。

7.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句是( )
A.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B.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D.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
徘徊。

8.关于课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季之美》通过描写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来展现四季之美。

B. 《鸟的天堂》写了巴金先生两次看见“鸟的大堂”,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

C.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是一样的。

D. 《落花生》一文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负荆请罪”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廉颇和赵王的故事。

B. 《落花生》《示儿》的作者依次是:许地山,李白。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诗中包含的情感是一致的。

D. 《桂花雨》中的桂花表达了作者和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B.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又叫七夕,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C.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以静写动,以无声衬有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宁静。

D. 《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鼓励中国少年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B. 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

C. 《父爱之舟》以梦的形式回忆了一个个场景,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D.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傍晚山间美好和谐的景象。

12.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示儿》是陆游绝笔诗,表达了诗人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情感。

B. 《松鼠》一文是英国博物学家布封的作品。

C. 《太阳》一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等特点以及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D. 从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雨过天晴后山林幽静,月光如水,溪水潺潺的美景。

13.下面的诗句中,哪一项不是朱熹所写的?()
A.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B.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C.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判断题
14.[易错]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1)朱熹的《观书有感》用拟人的方法告诉我们要不断获取新知识。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水浒传》。

(3)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4)欧阳询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不能不懂装懂。

15.判断题。

用“正确”“错误”表示。

(1)《搭石》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少年中国说》一文的作者梁启超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他以为少年强,国家就会富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在少年肩上。

(3)《忆读书》的作者是叶文玲,她喜欢看四大名著,不喜欢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4)曾国藩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填空题
16.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吴用的绰号是“________”,“及时雨”________,“花和尚”________,书中共有________将。

(2)读了《伊索寓言》,我认识到豺狼的________,狐狸的________,狮子的________和山羊的________。

17.根据表格提示,填写“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阅读文学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被其中的一些人物吸引或感动,照样子填写在表格里,下次找机会介绍给大家。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考点】对联
【解析】【分析】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

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鼠为生肖首”应对“春乃岁时先”。

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2.【答案】D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D《桃园三结义》是历史故事。

故答案为: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3.【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相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正确答案:《白鹭》一文通过白鹭与其他鸟类进行比较,体现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精巧。

作者眼中,白鹭是一首散文诗,还是一首铿锵的歌。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技巧、缩写故事方法的掌握。

4.【答案】A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择表述错误的一项,首先要读懂题目,然后结合之所学判断正误即可。

昆明气候温和中的“温和”指气候不冷不热;妈妈温和地询问中的“温和”是指妈妈不严厉、不粗暴。

两句话中的温和意思不一样,所以A选项错误。

BC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同一个字或词,在不同语境中,甚至同一个语境不同的口气音调表达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

语言环境即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

5.【答案】B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A 《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片段。

C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选自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枕草子》。

D 《桂花雨》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经典中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B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答案】C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名句、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答案】C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弄清诗句含义。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A“《乞巧》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对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C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

D“观书有感表达了作者对书本的喜爱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之泉源源不断.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8.【答案】C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B、D正确C: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答案】D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A:错误,改为:“负荆请罪”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B:错误,改为:《落花生》《示儿》的作者依次是:许地山,陆游。

C:错误,改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情感是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死了也要让后代传达统一的盛世。

渴盼祖国统一,安定,繁荣。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的情感是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0.【答案】C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A是《鸟的天堂》中对大榕树的描写,从“翠绿的颜色”“每一片绿叶”“生命在颤动”中可以看出大榕树生命力的旺盛,A正确;B乞巧节就是七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B 正确;D是梁启超所写,他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好振奋人民的精神,D正确;C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洗衣女穿过竹林时拂动竹叶的声音,渔舟摩擦荷叶的声音,都清晰入耳,仔细分析这些声音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声音都不大,反衬出环境的宁静。

所以这是以动衬静的描写手法,并不是以静写动,C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诗句的理解,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课文和
诗句的理解。

11.【答案】D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相关有关内容,比较
判断正误。

A、B、C正确D《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傍晚山间美好和谐的景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2.【答案】B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相关的内容,结合选
项判断正误。

A、C、D正确;B:《松鼠》一文是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作品。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3.【答案】C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作品、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对作品的作者、内容
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A、B、D正确;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出自《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的绝笔。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人、诗题、名句的掌握能力。

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二、判断题
14.【答案】(1)错误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1)错误;《观书有感》用比喻的方法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错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三国演义》(3)正确(4)错误;欧阳询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5)正确
故答案为:(1)错误(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识、名言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5.【答案】(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1)正确(2)正确
(3)错误;《忆读书》的作者冰心。

(4)错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故答案为:(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三、填空题
16.【答案】(1)智多星;宋江;鲁智深;108
(2)凶残;狡猾;威猛;怯懦
【考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1)、阅读过原著的都知道《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也被称为白面书生;宋江字公明,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而获“及时雨”绰号;“花和尚”是鲁达,也就是鲁智深。

《水浒传》中总共108将。

(2)、《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人的方式,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训。

这些故事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
故答案为:(1)、1、智多星2、宋江3、鲁智深4、108
(2)、1、凶残2、狡猾3、威猛4、怯懦
【点评】(1)、《水浒传》是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列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六才子书之一。

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逼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而罗贯中则做了整理,金圣叹删修为七十回本。

(2)、《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17.【答案】孙悟空;电视剧《西游记》;①有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等高超的本领,如意金箍棒是他的武器。

②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勇敢无畏。

【考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要先向同学介绍你喜欢的人物的名字,再写出出处,最后写出喜欢的理由,理由可以从人物形象谈起,要根据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孙悟空;电视剧《西游记》;①有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等高超的本领,如意金箍棒是他的武器。

②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勇敢无畏。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及语言组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