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公共生活的重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公共⽣活的重建
2019-10-19
摘要:通过重建班级公共⽣活,可以培养学⽣的公民意识,使学⽣养成公共精神。
具体途径是:更新教育⽬标,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转变教师⾓⾊,使其成为创建民主班级的先⾏者;完善班级⽣活,营造体现现代社会民主精神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公民教育;班级公共⽣活;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献编码:A ⽂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3-03
成熟的班级形态产⽣于近代西⽅学校教育体系,是为了批量培养⼯业化社会所需要的⼈才⽽设置的教学组织单位。
今天,班级已成为制度化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班级是⼉童由家庭⾛向社会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个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单位,对⼉童的成长发挥着全⾯、持久的影响⼒。
⼀、我国班级组织⾯临的时代困境
建国后,由于受前苏联集体教育理论,尤其是马卡连柯⼯学团集体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班集体建设模式,以建设学⽣集体为⽬标,以“远景性的共产主义思想政治的确⽴”为特⾊,将班集体建设看作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
这⼀时期,学校班级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的看重使学⽣个体⼈格独⽴和精神⾃由的权利被轻视和贬低;对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度褒扬使学⽣⾃我价值、个体利益被漠视和淡忘,以致班级建设长期以教师权⼒为中⼼,形成教师、班⼲部、⼩组长、普通成员组成的⾦字塔结构,尽管该模式在凝聚⼈⼼、形成组织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但是其以牺牲个⼈为代价来成就集体的层级管理形式⽆法孕育出公民社会所需要的⾃由精神与独⽴⼈格。
⼀些学者认为班级建设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结合体”阶段、“聚合体”阶段和“共同体”阶段。
我国⽬前班集体建设模式属于“聚合体”阶段,此阶段的缺点是陷⼊专制的泥淖不能⾃拔,普通学⽣没有话语权,他们是“被统治群体”和“被代表者”。
[2]
改⾰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了我国⼤地,班级⽣活的外部环境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种产⽣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集体主义⽇益祛魅,代之⽽起的是学⽣主体性的呼声,学校班级⼯作单⼀性、确定性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旧有的班集体模式因其“⾼标准的理想主义”和“划⼀性的形式主义”⽽受到⼴⼤师⽣及理论界的批评。
“集体利益⾼于个⼈利益”“义务优于权利”“奉献优于索取”等价值观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传统班级⼯作的价值基础处于空前危机之中。
[3]如何为新时期班级公共⽣活的建⽴树起路标,成为每⼀个有良知的教育⼯作者所深思的问题。
⼆、班级公共活动之社会性价值分析
班级授课制因其经济节约、有助于⼤规模扩张教育的功能⽽被⼴泛采⽤的同时,⼈们对它的反思与批判也不绝于⽿。
难以做到重视学⽣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培养学⽣独⽴⼈格,成为班级授课制最为⼈诟病之处。
于是不断有⼈探索新型班级形态,如美国的“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德国的“作业共同体”和⽇本的学习集体等等[4]。
在改⾰与尝试中⼈们发现,班级不仅具有经济节约、批量培养⼈才的功能,同时兼具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更具有为民主社会培养理性公民的功能。
班级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需,⽽且具有独⽴⾃主的主体价值。
当今时代对国民公共性的呼吁以及社会转型期对公民素质的要求,都提醒我们要着⼒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在班级活动中充分拓展学⽣的发展空间,让班级⽣活产⽣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价值――培养学⽣公民意识。
学校、班级团体⽣活有利于学⽣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团体⽣活中的叙事才是德性伦理建设的基本途径”[5]。
学校对学⽣社会性发展乃⾄对公民意识的影响都是在班级公共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先,班级公共⽣活对学⽣的参与意识和规范理念有着奠基性的影响。
班级组织结构与学⽣权威服从观念具有内在联系。
在班级⽣活中,学⽣亲⾝体验制度化的组织内地位差异与权威服从关系,这种体验所产⽣的观念成为学⽣步⼊社会后在⼯作组织中的地位差异与权威服从关系的基础。
[6]其次,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可以增强学⽣参与公共⽣活的技能和能⼒。
“学校是民主的公共领域,是培养具有批判能⼒与道德勇⽓的公民的机构。
”[7]通过有序地参与班级规定的制订和班⼲部的竞选与轮换等公共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积累公共⽣活经验,内化、整合参与公共⽣活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培养公共精神。
最后,班级公共⽣活的最⾼理想是使班级成为师⽣并肩抵制社会不当权⼒、政治腐败的阵地[8],教师在班级这个公共空间⾥教授民主的同时,应该成为“转化型知识分⼦”,成为社会的“良⼼”和“灯台”;⽽学⽣在班级这个公共空间⾥接受民主知识、体验民主⽣活、捍卫民主权利,并通过良好的班级公共⽣活练就未来公民社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重建班级⽣活,为学⽣提供⼀个公共空间,⿎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公共⽣活,养成“公共性知识”“公共性思维习惯”“公共性的⾏为规则”“公共价值意识”“公共的伦理责任信念”以及“公共⼈格”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精神”。
[9]
三、重建班级公共⽣活的具体对策
重建班级公共⽣活不是完全否定以往的班级⽣活,不是推翻已有的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在现有班级理论的基础上,按照现实公民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对班级理论加以补充与完善。
重建班级公共⽣活不仅是为了解决班级公共事务,也是为了培养学⽣的公共理性和参与能⼒,满⾜学⽣表达个⼈见解、追求民主平等的愿望,并最终养成公共精神。
(⼀)培养⽬标的转型
学校教育作为⼀种公共事务,公共性与公益性是其根本属性,它的存在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善”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建构⽽培养理性的、⾃由的、有德性的公民群体。
培养现代公民⼈格应该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政治
⽂明建设的需要,乃⾄是全部教育转型的需要。
“公民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公民教育还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全部转型”[10]。
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理想的现代公民应该是秉承公共精神、关⼼公共领域、积极参与政治⽣活的⼈[11]。
因此,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理应是具有公共德性和公共精神,富有参与意识、热情与能⼒的公民。
通过班级公共⽣活的营造与重建,引导学⽣积极参与公共⽣活,让学⽣学会与他⼈共同⽣活,提⾼个⼈与公众⽣活的品质与福祉。
虽然班级公共⽣活中学⽣的参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然⽽,在班级这个公认的“社会细胞”中的民主预演,能为个体⽇后参与社会民主⽣活所打下的牢固的基础,意义之深远不容置疑。
(⼆)教师⾓⾊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权⼒中⼼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班级活动的管理者;学⽣处于弱势群体地位,是知识的接受容器和被管理者。
师⽣关系被简化为知识的授受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操纵与依附的关系。
在班级⽣活中,教师安排、决定班级活动,学⽣只是被动地接受与服从。
在教师权⼒的压制下,学⽣⾝⼼健康、⼈格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阿多尔诺在其著作《权威型⼈格》中论述到:在学校和教师权威的管束之下,⼉童普遍成为有⼈格障碍的⼈。
[12]教师所扮演的⾓⾊不仅影响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效率的提⾼与⾝⼼健康状况的改善,还会影响到民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进步。
批判教育学代表⼈物亨利·A·吉鲁在研究教师在学校、民主社会中所扮演的⾓⾊时认为,教师的⾓⾊应该是转化型知识分⼦,这有助于培养具有批判和反思精神的学⽣,⽽且也有助于使学校发展为民主的公共领域,从⽽有利于民主社会的形成和维持。
⽽如果教师要承担起转化型知识分⼦的社会⾓⾊,就需要努⼒重构学校教育的话语权,⽤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学校教育乃⾄公民社会,要敢于挑战权威,“向权威说真话”,“成为民之喉⾆,为公理正义以及弱势者的代表”。
[13]建构班级公共⽣活的⼀系列活动中,教师的⾓⾊⾄关重要。
要把班级建设成为民主社会、民主机构的雏形,⾸先教师不应该是专断独⾏的权⼒中⼼。
罗杰斯认为,通过改善师⽣关系,可以建设新型民主的德育氛围。
[14]因此,教师在班级建设中应该⿎励思想⾃由交流,促进学⽣⾃由讨论,使班级成为培养学⽣“公共精神”的公共空间。
(三)公共⽣活的重构
民主是⼀种⽣活⽅式,所以学校教育需要通过班级公共⽣活来培养学⽣过民主⽣活的意识和能⼒。
班级⽣活有不同的形态,拥有不同的特点和教育价值。
班级⽇常⽣活是以师⽣友情为纽带的共同体⽣活,以固定、封闭、⾮批判等为主要特征。
它有助于师⽣基于友谊和责任发展亲密关系,为班级成员提供了相互包容的温馨场所和安全可靠的⼼理场域。
班级集体⽣活是基于同质化的要求、整体划⼀的内容,以封闭性、等级性与依附性为特征,强调共同⽬标、统⼀⾏动。
此种班级形态有助于形成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对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
但这样的班级形态往往⽚⾯强调集体⽣活⽽忽视学⽣个体需求,抑制了学⽣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班级公共⽣活作为⼀种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是⼀种体现社会民主、平等、理性、⾃由等精神的新型班级⽣活。
它是⼀种多元化的差异主体的异质化⽣活,强调在尊重个体多元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关注公共利益、差异共识与民主协商的理性⽣活,是超越了⾃我中⼼的共⽣、共在、合作、共赢、开放性的主体间性的交往⽣活。
班级公共⽣活是以培养学⽣参与公民⽣活的意识与能⼒为主要内容,以提⾼未来公民的素质为宗旨,以现实的公共⽣活为参照,由师⽣共同设计,⼀起实施的教育过程。
是针对各类公共性议题在班级公共领域中进⾏的多向互动的交往性实践活动。
理想的班级⽣活应当是通过合理的安排,使⽇常⽣活、集体⽣活和公共⽣活融⼊师⽣共同参与的班级⽣活,促进学⽣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全⾯提升公民素质。
参考⽂献
[1][3][9]⼘⽟华.班级⽣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柴吉川,赵志毅.⾛向"共同体"的班级建设[J].上海师范⼤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6).
[4]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汪建达.在叙事中成就德性[M].北京:宗教⽂化出版社,2006.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7.
[7][13][美]亨利·A·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程天君."接班⼈"的诞⽣――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学出版社,2008.
[10]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J].安徽师范⼤学学报,2010,(5).
[11]胡素梅,王宏疆.积极参与――阿伦特的公民⽂化观[J].⿊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
[12]唐爱民.20世纪西⽅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M].济南:⼭东⼈民出版社,2010.
[14]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班级公共⽣活的重建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