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双汇经验[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就强优企业造福一方黎民
——从双汇的崛起看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希望双汇集团是由一个年产值1000万元、资产只有468万元、累计亏损却高达534万元的小型肉联厂发展起来的。
尤其近十年来,企业效益高速增长企业由1990年的产值突破一亿元发展到2000年突破60亿元,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
企业总资产、产值比1984年增长了600多倍,利税增长了7000多倍。
目前,双汇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食品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日产各种肉制品1500多吨,“双汇”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高达37.21亿元。
双汇,从1984年一个资不抵债、濒临亏损的小型肉联厂,一举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辉煌的业绩使双汇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受到世界肉类协会秘书长劳伦斯的高度称赞,并亲临双汇祝贺。
那么双汇集团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的呢?双汇的崛起对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农”为本酝巨变双汇集团的前身漯河肉联厂,从1985年建厂到1984年的26年间,企业连年亏损,没能向国家上交一分钱。
1984年,漯河肉联厂新的带头人万隆上任以后,大力改革,大胆创新,遵循市场规律发展企业,从此漯河肉联厂走上了一条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上项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并因此在16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副资源转化能力大大提高,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80年代初,双汇集团日生猪屠宰能力不足500头,对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带动很小,随着近几年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加工能力逐步增强,目前,双汇集团年产中西式肉制品40万吨,用于产品出口、鲜销以及肉制品加工。
大规模的加工生产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双汇每年可消化掉生猪1000万头、活牛50万头、羊1000万只、鸡肉两万吨、鸡蛋两万吨和1万吨植物蛋白和淀粉,实现了农副产品量的巨变、种类的巨变,从而有效地带动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发展,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农业产业化模式不断完善。
80年代初,企业仅限于生猪的初级屠宰加工,目前,双汇集团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已形成了以肉制品精深加工为主,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屠宰加工业、化工塑料、纸箱包装、彩色印刷、生物工程、连锁商业十大产业纵向联系、滚动发展的一体化产业格局,拉伸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不仅使农副产品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而且对引导农民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经济效益突飞猛进,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九五”期间共实现产值185亿元,销售178亿元,利税19亿元,利润11亿元,分别是“八五”期间的4.2倍、4.06倍、4.87倍和4.77倍。
仅“九五”期间双汇集团就累计上缴地方财政10.2亿元,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双汇集团坚持以农业为依托,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累计发放无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大批的农民、专业养殖户,进行生猪规模化饲养和品种改良,并通过专业户的带动作用使周边农民自发地扩大种杆、养殖能力。
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双汇集团每年带动种植业形成10亿元的产值,吸纳1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屠宰加工业形成20亿元产值,吸纳3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淀粉、植物蛋白等农作物加工业形成5亿元产值,解决5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立足大农业造就行业巨头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双汇后提出:在全国肉联行业一筹莫展之际,双汇集团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不断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奖金溶化改革,加强管理,是双汇集团快速崛起的根本: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传统企业的改选。
为了充分发挥屠宰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纽带作用,推动产品、设备、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双汇集团坚持“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则,先后投入十多亿元,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国际屠宰及肉类加工的先进设备、技术和工艺,加速对传统肉类工业的改造。
从80年代中叶,双汇集团先后投资7亿多元,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屠宰加工车间进行改造,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通过俄罗斯、伊朗出口质量标准注册的厂家,先后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和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引进资金,把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双汇集团地处内陆特区中小城市漯河市,没有沿江、靠海的区们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要发展成为纵向一体化的特大型食品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十几年来,双汇集团通过“内引外联”,全方位拓展融资渠道,加速企业的嫁接改造,使企业在资金筹措上具备了强大的“造血机能”。
双汇集团一是抓好了外资的引进工作。
1994年,双汇集团在国家紧缩银根的大背景下,抓住外商投资由没海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与香港华懋集团合资,引进资金1.27亿元,建立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大楼,当年产量增长了104%,企业获得了一次大的发展。
1996年,双汇集团又与意大利、日本、美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16家外商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外资3000多万美元,在漯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了双汇食品城一期工程7个合资公司,使公司形成了以肉制品加工为主,以屠宰加工、纸箱包装、化工塑料、生物工程、彩色印刷等为辅的纵横联系的产业结构。
二是加速股份制发行和兼并重组步伐。
1998年,双汇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双汇股票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募集资金3亿多元,为公司开辟了又一条低成本融资渠道。
公司还通过无偿划拨、无形资产注入等多种方式,以较少的奖金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南组建了7家子公司,盘活存量资产6亿多元,使公司的规模实力和调控家副资源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引进人才,建立双汇“工业园”。
双汇集团坚持走“科技兴厂、专家治厂”的道路,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一是高起点引进人才。
双汇集团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先后从国内外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素质人才5000多名,使专业技术人才占到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公司十分注重引进外部智力,从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聘请了食品化工方面的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的技术研究顾问,常驻企业指导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聘请了一批专家、教授、甚至中科院院士等高层次管理人员,参与公司的市场开发、产品出口、战略规划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决策。
二是高标准培养人才。
公司每年都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学习提出了对干部的“五化”要求,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都要成为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式各样的专家。
三是放心使用人才。
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给予锻炼的机会和施展能力的舞台,使其在初中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四是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
公司提出了建立“企业家孵化器”和“创业园”的概念,“克隆”一批具有双汇管理模式的优秀企业,培养一大批投融资专家、理财专家、营销专家和管理专家。
另外,公司每年都从销售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创新等专项奖励基金,对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管理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重奖。
加强管理,营造综合竞争优势。
管理也是生产力,“双汇赢就赢在了管理上”,现任双汇
集团董事长万隆毫不隐讳地说。
——大力抢先全面质量管理。
双汇集团于1997年壅在国内同行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在大力推行HACCP计划的同时,公司严把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检验检疫和流通销售关,衽质量一票否决制,300多名专业的质量卫生检验人员分布在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层层把关,道道设防,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卫生。
——内涵挖潜降成本。
双汇集团在大宗物件及原辅料的采购上实行严格招标,以质论价,同质比价,同质同价比服务,并实行试用后付款制度。
1999年,仅植物蛋白一项的采购就降低成本3000多万元。
同时积极发动职工提出小改小革、节约挖潜的合理化建议。
三分厂肉制品车间一名职工,针对火腿肠两端结扎用铝扣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通过铝线的工艺改进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600多万元。
根植大农业再造腾飞平台
双汇集团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将继续围绕农业产业化逐步发展完善,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国内肉类产业加工、销售、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为已任,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优势互补等措施,建立从加工、开然调味料、食品包装的“大农业”产业链,建立规模生产、物流本着、连锁经营上下贯通的纵向体系,用商业带动工业发展,用工业把持商业开拓市场。
下一步,双汇集团将继续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上项目,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向着“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大外贸”的格局迈进。
2005年,双汇集团计划实现产销400亿元。
为此,双汇集团“十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绿色产业链。
“十五”期间,双汇集团将积极涉足种植业、加大饲料业和生猪养殖业的投稿通过品种改良,示范带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带动、引导农业、农民的发展方向。
2. 提高精加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
1999年,双汇集团启动了商业连锁发展计划,把发达国家在肉类工业发展中的“精细加工、冷链运输、冷藏销售、连锁经营”的形式引进中国,通过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销售来改变中国肉类工业传统的产销形式,“十五”期间,双汇集团将在全国建设2000家肉类连锁店,形成遍布全国的商业销售网络,实现以商业带动工业生产,以工业促进商业带动工业生产,以工业促进商业占领市场。
3. 进一步扩大农副产品消化能力。
2005年,双汇集团年屠宰生猪将达到2600万头,日产肉制品将达到2500吨,可带动2600个万头生猪养殖声或260万年出栏量100头生猪的农户,增加居民收入156亿元,带动饲料业增收100亿元,消化玉米等粮食作物312万吨,增加种植农户收入21亿元,解决700万亩粮田丰收卖粮难的困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4. 积极拓展农副产品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国内外丰富的市场、信息、人才、物质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促进农副产品的增值和出口,2005年,双汇集团进出口贸易公司计划进口5亿美元,出口2.3亿美元,境外加工4500万美元。
5. 提升农产品的流通管理体系。
“十五”期间,基于建立农、工、商一体化的需要,双汇集团将建立僵范围内的物流本着系统,围绕企业在大区域内建设的4家大型物流本着中心,对区域内的加工基地、业务公司、商业公司在市场、资金上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流动效率,促进农产品资源的快速转化和消化。
至2005年,双汇集团将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双汇”,将进入世界肉类产量前三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