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铁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
1. “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
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
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
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
【答案】A
【解析】“天帝的眷顾”“天命的迁徙”“被天命所抛弃”均说明了政权与宗教迷信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权力的继承是依靠天命,不是个人德行,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血缘与继承关系,故D项错误。
2.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其主要目的是
A.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 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 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 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答案】A
【解析】材料提及“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曾是商朝旧部所在地,可见此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商族残余势力,A项与题意相符,正确。
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防范诸侯坐大,B项表述有误,排除。
材料强调的区域是加强对商族旧部的管理,不是为了文化传播,C项排除。
从材料反映的区域来看,集中于东部地区,不在四周,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点睛:崛起于西部的周举兵伐商,占领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
3.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按照田亩多少交税,不同的年景交税不同。
其实质是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A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B是现象,D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土地私有制
4.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A项正确。
盐铁官营的目的不是基本解除百姓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其目的不仅仅限于要解决军费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
.
.......................
5. 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
”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
A. 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
B. 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
C. 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
D. 经常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
【答案】B
【解析】从“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可以看出尚书省在唐代具有极高的地位,决定了唐代中枢决策的方式,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组织整齐严密;C选项不是尚书省的职责;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6. 宋神宗熙宁时,长安商税每年八万余贯,北方其他州商税超过八万贯的只有高密、历城、东平、沧州等处。
南方的杭州、楚州商税在十万贯以上,扬、潭州超过九万贯,苏、湖、婆州在七万贯以上,不包括四川,南方商税已占全国之半。
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发展比较迅速
B. 商税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 南北方商业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税收反映出商业经济繁荣度,材料体现出南方的税收明显高于北方,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南北方税收不平衡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税和其他税收比较,故B项错误;宋代还是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故C项错误。
7.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的同时皇帝也使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形成监阁共理互相制约的局面,有利于加强皇权,B正确;明朝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是加强皇权的
措施,A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8. 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
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 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
B. 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D. 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答案】D
【解析】白银在世界各地的流动,使得各地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故答案为D 项。
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政府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改变,排除D项。
9.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答案】A
【解析】仅仅以宋代这一个特例为例得出“重商抑农”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材料是材料不充分的,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故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 “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
”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北伐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片战争
【答案】C
【解析】“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国王,“拿破仑三世”是法国皇帝,说明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正确;A属于国内农民运动,不涉及外国的侵略;B是众多国家参与;D只有英国参与。
11.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
这可用来说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有关内容来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开厂数目和参与人数都有很大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已经”二字;C选项错误,与时期不符;D选项错误,本题介绍的是民族自身工业的发展。
12. 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
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后……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言论自由的现象,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故D项错误。
故选B。
13.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材料主要阐明
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
B.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C.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D.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材料从革命目标、领导阶级以及革命前途来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B项正确;A错在“一
致性”,二者只有目标一致;材料比较的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区别,故C和D项错误。
14.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A.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当时中央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理,仍然坚持俄国式的城市中心论,故A项正确;当时毛泽东已经找到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思想路线之争,并不代表性质变化,故C项错误;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是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
15. 1988年6月11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公映,结果香港市民争相观影。
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会战的胜利
B. 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答案】D
【解析】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指挥,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故D项正确;A是太原会战的意义;B地点不对,台儿庄属于徐州会战;C是武汉会战之后。
16. 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 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17.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 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C.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53年,这个时间是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开始,一切要为工业化服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时期错误;B选项错误,全面建设时期是在中共七大之后;D 选项与此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除了对关键点的时间进行把握,还要对新中国建设的主要几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
首先是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之后就是中共七大的全面建设时期,在之后就是十年文革时期,后面步入到改革开放新的时期。
18.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B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符合京剧发展的史实,故选B;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只是反映了历法成就,无法得出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的结论,A错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能得出活字印刷完全取代雕版印刷,C错误;由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明清小说发展起来,D项因果颠倒,排除D。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A. 设立经济特区
B. 设置特别行政区
C. 成立自由贸易区
D. 开辟经济开放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张图片是长江三角洲,第二张图片是珠江三角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相继在这两个地方开辟经济开放区,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A、B、C与图片信息不符合。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对外开放。
20.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
由此可见,古希腊
A. 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B. 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
C. 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D. 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禁止盗窃神产、毁坏圣物和渎神的思想言论、行为,违者按危害城邦政治的处罚,故体现了古希腊重视宗教、把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强调不能亵渎宗教,而非说明公民政治高度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城邦忽视个人自由的信息,排除C;希腊公民社会生活以城邦为中心,宗教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排除D。
所以选B
21.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泊峨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
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 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
B. 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
D. 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答案】A
【解析】罗马法中对于因盗窃被捕的按照盗窃者的身份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说明罗马法不但内容详细,还具有可操作性,故A正确;材料体现是处罚措施,故B错误;习惯法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材料中“未适婚人”并不是未成年人,故D错误。
22.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
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
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B. 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 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D. 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以,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是由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即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故 C 项正确;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外部原因,不是主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3.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
这主要说明英国
A. 首相违背宪政精神
B. 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 内阁制尚未形成
D. 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答案】B
【解析】首相被称为是“国王的走狗”,显然说明英国当时仍然具有浓厚的王权意识,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并没有违背宪法,故A项错误;此时英国已经具备内阁特点,故C项错误;王权已经是形同虚设,故D项错误。
24.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天赋人权”思想开始在英国广泛传播。
新上台的辉格党政府开启了议会改革的大门。
1832年,经过两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在君主的强力干预之下,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正式通过。
这次改革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英国启蒙思想在美法两国革命的刺激下萌发
B. 这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英王强力推动
C. 工业革命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主导了议会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英国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想通过议会选举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故C正确;英法启蒙思想促进美国革命,故A错误;议会改革根源是工业革命,故B错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后并没主导议会,故D错误。
25.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 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B.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 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答案】C
【解析】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等字眼意在说明殖民扩张是会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非自由劳动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就业机会而非海外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生产有利于英国人民就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A. 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B. 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C. 重视发展工业经济
D. 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7世纪,以及“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荷兰的重商主义使得荷兰崛起为欧洲的贸易中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地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垄断”二字。
27. 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
A. 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
B. 资本积累的途径
C. 自由贸易观点终结
D. 殖民掠夺的野蛮
【答案】B
【解析】“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的贸易理念,要在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才会有资产剩余,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不符合新经济的特点;C 选项错误,这是典型的自由贸易时期的资本积累形式;D选项与此无关。
28. 19世纪世界强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分析下表,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1900年”的这一时间点,美国超过英国是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大量采用新技术,经济飞速发展,而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市场,资本家不愿意采用新技术,经济发展落后,故B项正确;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海外贸易居世界首位,排除A项;CD项都发生在20世纪,晚于材料中的“1900年”前后,排除。
点睛:本题是个图表题;首先要从图表中找到有效信息“1900年”前后美国超过了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9. 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
这反映出英国
A. 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 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C. 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 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英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仍然是市场经济体制而非计划经济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尚未实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私有制仍然是经济发展主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0. 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
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
这些现象反映出
A. 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