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赏析(叶嘉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杯采薇。

王绩是一位双重的隐士,不止归于田园,还以醉酒来麻痹自己。

这体现出在表面闲适的生
活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求仕不得心理,表现在诗歌中,是在质朴浑厚的意境之下隐含着忧愤。

首句诗人交代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一个人处在东皋之上、薄暮之中,这本是一种客观的处境,但是诗人却把自我内心的情志赋予到周遭以及自我的姿态之中,暮色本身就代表一种
朦胧衰退的氛围,更何况是薄凉的。

诗人点出来自己是在“望”,望当然具有追寻的意味,追寻放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显
然与屈原以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人求仕的情意结相连。

然而,诗人又形容自我的姿态是“徙倚欲何依”,显然他并没有“举世皆醉我独醒”、“虽九死
其犹未悔”的清贞坚决,而是盲目孤苦的,我们甚至可以设想,诗人可能是在酒醉之后,
踉踉跄跄之中,尤感在乱世坚持自我的无依无傍,四处迁徙而无所托。

这与他王无功由隋
入唐,身经患难的身世相连,形成了凄怆衰飒的心境与姿态。

于是颔联,他所看到的景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这当然是萧条的景象,且与整个“悲秋”的抒情传统相连。

但是秋色是红黄杂陈的、落晖也是明亮的,这隐约透露出诗人内
心情感的明亮与强烈。

而且,诗人并非在写一树一山,而是千树万山,他所处的整个自然界,因此,他所表现的并非一种情绪,而是扩大到一种境界。

王国维论诗看重境界,因为
只有拥有了广阔而深沉的境界,读者才能真正以自我的生命去体会。

王绩虽然是凄苦的,
却不执迷,反而能将自我的心绪扩大到整个世界的悲哀与绝望,这就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
厚重强烈,更具备感发的生命。

颈联从自然界的物象转向人世间的事像,这又是一种境界的延伸。

但是转得非常自然,,因为所选取的事像“牧童驱犊”、“猎马带禽”与上联一样,都带有田园色彩。

但是这两句的
事像确是自在而富有生命力的,而且他们是归返,与诗人“无所依”的姿态恰好相反,这就
是反衬。

是以尾联“相顾无相识”,这里不止是现实的不认识,更是生命姿态的陌生,诗人
的孤苦、盲目追寻通过他们的生机对比得更为明显。

难怪要“长歌怀采薇”。

“采薇”引自
《诗经》,是离人的凄凉,但是也可以与叔齐伯夷不食周栗的典故相连,表现自己对志向
的坚持。

这首诗“起”得丰腴、具备多种可能性,“承”得亮烈又深沉阔达,将情感发挥到极致,“转”,在境界上自然,在事像上却是反衬,最后合归一处。

从这首诗中,在思想感情与意象选择
上与文学传统相连,却又具备着自我独特的姿态。

王绩的追寻与陶渊明等皆不同,陶潜“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坚定,或者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自在都不同,他是真正表达出了属于自己的忧愤、寂寞与境界,表达了自我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