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与监测施工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施工方案
1、测量工程概况
定位放线和建筑物垂直度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如何合理准确的进行施工测量,将是本工程施工的一个关键。

2、工程测量组织
(1)测量流程图
测量流程图
(2)测量人员配置
本项目设置总包监测测量队,配备1名专业测量工程师和1名测量员负责测量工作。

具体测量人员相关职责见下表。

(3)测量仪器配置
测量仪器的配备应满足测量工作需要和精度要求,仪器应按照总承包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定、校核,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测量仪器由测量人员使用与维护保管,确保防潮、防盗,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三防”:防震、防潮、防晒。

工程所用测量设备见下图。

±(2.5mm+1*10D)
2、测量工作方法
(1)场区控制网布设
根据“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本工程控制分三级布网。

布网形式及用途见下表所示。

(2)一级控制网布设
为保证测量精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根据规划单位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在基坑影响范围外引测能够长期稳定保存的控制点,与基准点组成一级控制网。

1)一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在工程周围布设永久控制点,与业主提供的城市测量平面控制点及该建筑物的平面定位图,用全站仪测设和GPS校核,采用三角网进行观测,建立首级平面控制网。

2)一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选高程基准点。

由规划单位提供城市规划控制点作为一级高程控制网点。

布设一级平面控制网时埋设永久控制点同时可作为一级高程控制网点,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测设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联测布成一级高程控制网。

一级高程控制网的外业观测。

一级高程网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按照规范上的相关要求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往返引测,引测精度满足规定。

(3)二级控制网布设
1)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根据施组设计中的各施工阶段的总平面布置图,结合现场情况,将点位布设在场区内围墙边附近。

2)二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二级高程控制点主要是用于向场区内引测±0.000及向基坑内引测标高点,所以点位要布置在场区附近土质相对稳定的地方且控制网能环顾场地。

因本工程布设的二级平面控制网时侧边安置高程观测点,而且能满足以上要求,所以可作为场区内高程控制点布设二级高程控制网。

(4)三级控制网布设
1)三级平面控制网
基坑施工阶段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基坑施工阶段轴线控制网适合布设成外控网,为减少基坑变形等不利因素对控制点的扰动,控制点布设在尽量远离基坑的地方,为保证精度,轴线控制点采用二级平面控制点定期复测。

首层以上轴线控制网的布设。

当结构施工进行到±0.000时,为便于轴线向上传递,要对轴线控制网采用内控法重新进行布设。

2)三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三级高程控制网点位布设原则。

三级高程控制网是根据二级高程点向建筑物结构内部引测的标高点构成的控制网,当首层结构施工完后,在建筑物首层的剪力墙、混凝土柱上相对比较稳定的地方布设4个标高点,用于引测本楼层细部结构的标高及向上竖向传递高程。

为便于高程传递及施工测量,标高点标高引测为相对于结构±0.000的+2.000m。

三级高程网的引测。

三级高程网的水准点采用DSZ2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采用二次仪器高法引测。

3、地下控制网传递
(1)地下结构施工轴线的引测
基坑结构施工时,轴线控制网采用外控法,轴线引测采用经纬仪正倒镜投点法,将经纬仪架设在轴线控制桩位上,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控制轴线见图所示。

(2)标高引测方法
地下结构施工开始后,采用悬吊钢尺法向基坑下引测标高基准点,即以现场首级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通过水准仪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将标高引测到基坑护壁上,按尺长改正要求悬挂等同重力的重物并加入尺长的温差改正数,通过两台同精度的精密水准仪上下同时观测三次,每次读数时上下错动钢尺2~3cm,取三次读数的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将标高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并做好标识。

基坑同一施工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3个,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考虑施工影响及其他因素,定期复测基坑内水准环路闭合差,当闭合差较大时重新引测基坑内的标高基准点。

4、地上控制网传递
(1)轴线控制网竖向传递
地上结构的控制网均采用内控法,引测时根据在零层板已布设的轴线内控点,施工时在二层及二层以上楼板上预留200*200的孔洞。

浇筑楼板混凝土后,将点位通过空洞引测到各楼层上。

预留洞的做法示意如图所示。

为提高测量精度,选用高精度(1/200000)激光铅直仪配合数显激光靶,进
行轴线竖向传递,并对投测的点位采用距离闭合和极坐标放样技术进行校核,确保竖向传递精度。

1)激光点的捕捉
为提高激光点位捕捉的精度,使用激光垂准仪在激光捕捉靶上投点4次,取几何交点作为最终点位,具体的方法如下:
2)内控点的标识
内控制点的标识方法如图所示。

(2)轴线控制网竖向传递
1)首层测量仪器的安置
宿舍楼的轴线控制网采用铅垂仪进行竖向传递,采用三脚架安置仪器和棱镜。

2)激光接收靶的安置
在楼板上对应内控点的位置开设300*300mm洞口,在洞口处安装激光接收靶。

3)内控点竖向引测方法
将铅垂仪安置在对中支架上激光发射器调成下出光模式。

通过调节对中装置
上承载板的伸缩距离,将激光点对准地上的内控点进行整平对中。

仪器安置完毕后,将激光模式调成上出光,通过预留洞口向上引测。

(3)地上施工阶段高程控制网传递
本工程将采用“整体分段控制,相邻控制层间逐层引测”的方法,即将主楼±0.000、以上结构分割成多个高程引测段,每段采用悬吊钢尺法引测标高,各段高程的累积误差用全站仪垂直测距方法检核改正。

根据布设在首层墙壁上的高程点为起算点,钢尺通过预留洞口自上而下悬挂,下端悬挂与标准拉力重量相等的线坠,为防止悬挂时的重力摇摆的影响,将钢尺下端的线坠放入阻尼装置中,阻尼装置是采在铁桶里面放入水和油按一定比例配置的阻尼介质。

量距时现场实测出当时环境的大气温度、钢尺温度。

并进行尺长和温差改正,观测方法与地下施工时标高引测方法相同,引测过程见图所示。

5、测量控制措施
(1)测量精度要求
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点复测和引测精度要求
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建筑物施工放样的精度要求
建筑物轴线及标高引测精度要求
满足精度要求,则联系规划部门重新给点。

点位复核方法如下:1)平面基准点的复核
平面控制点采用GPS动态RTK坐标匹配的方法检核,此种方法操作简单、测量时间短,而且能很直观的发现点位粗差,其测量原理是利用GPS网点与原地面控制网点重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点),将少量的重合己知点作为约束条件,将GPS网WGS-84地心坐标系强制附合到己知点所在的坐标系中即可检测出点位偏差最大的点。

2)高程基准点的复核
高程控制点采用二等水准观测方法测量附合水准导线进行复核,采用2次仪器高检核测站高差。

6、钢结构测量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受结构自身、施工步骤、施工措施、气候变化等影响,对安装过程中结构的变形、应力应变的变化、气象条件等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结构变形动态,确保结构安装精度和施工安全。

(1)安装过程中的监测
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用全站仪监测结构位移,记录每次测量的平面坐标,用坐标增量判定结构是否移位变形。

在关键节点施工结束后,提交当前结构的几何形状给下一步施工的工作人员。

(2)监测时机
监测分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两个部分,钢结构安装每完成一个单元,进行1次位移监测。

屋盖钢梁安装时,加强监测,找出光照、温度、风力变化对结构的影响,选择最佳时间安装。

钢梁释放时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提交测量报告
在上述每一个施工阶段的测量报告都应及时提交给业主,报告中包括与施工图几何形状的比较,测量值应以表格和图形的方式给出。

最终的测量报告和测量点位坐标应在下一步施工方施工前进行移交。

监测施工方案
1、基坑变形监测
(1)监测方法
利用基坑周边的二级控制网采用直接测量法:通过精度较高的全站仪直接测出监测点的三维变形值,也叫实时差分测量。

每次观测所得到的各个观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到的坐标差即为该观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积位移值。

(2)基坑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起始点
沉降观测起始点将采用业主提供的该工程已有等级水准点。

这些水准点须经使用前检查无误后,可作为本次沉降观测起始点。

2)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基准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在距观测对象变形影响较小、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3个沉降观测基准点,编号为G1、G2、G3。

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出沉降特征的位置,具体埋设位置可由设计院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经由业主、监理批准后实施,其编号为“C1、C2……”。

沉降观测点标志埋设离地面高度为30cm以上。

标志头上空的净空高度应大于2.2m。

以便竖立标尺观测。

4)监测初始值测定
5)施工监测频率
2、主体结构沉降观测
施工阶段以及后期运营阶段均应定期进行沉降观测。

我司在施工阶段也自行进行沉降观测,对施工区域的沉降变化进行动态了解。

(1)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沉降观测起始点
沉降观测起始点将采用甲方提供的该工程已有等级水准点。

这些水准点须经使用前检查无误后,可作为本次沉降观测起始点。

2)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基准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在距观测对象变形影响较小、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多个沉降观测基准点。

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出沉降特征的位置,如建筑物的受力柱,伸缩缝两侧等,具体埋设位置可由设计院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经由甲方、监理批准后实施。

沉降观测点标志埋设离地面高度为30cm以上。

标志头上空的净空高度应大
于2.2m。

以便竖立标尺观测。

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结实稳固。

(2)沉降观测方法
1)首次观测联测全部的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整条线路闭合差不得大于±1.0mm(n为测站数)。

经平差计算求得的高程作为各沉降观测点高程的最或是值。

沉降观测起始点与沉降观测基准点联测,采用往返观测,取中数作为各沉降观测基准点高程的最或是值。

2)沉降观测点及沉降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精度要求进行,首次须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前应进行i角检查。

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
(3)沉降观测周期
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施工一层结构层观测一次,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处于装饰装修阶段,应继续进行沉降观测,建议观测时间为每半月一次。

当沉降变化量符合规范规定的建筑物稳定标准(即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即可结束观测。

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周围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及地下水位有较大变化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