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执教教师:顺德一中刘华新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解读:(1)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2)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是地表形态再变化的结果,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
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3)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和外力)
基于上述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
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重点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明白了世界上高大的山脉,高原,裂谷等的形成原因,即板块相互碰撞,或彼此分离,或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学习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掌握了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节课是要分析由内力作用造成的宏观或微观地表形态进一步变化的原因,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文介绍了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介绍各种外力作用在侵蚀——沉积过程中,都能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但是各种外力作用分别能形成什么样的侵蚀——堆积地形,课本正文并没有介绍,而是在“活动”里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
课文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里举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为例来说明,但是课文并不是单纯从外力作用的方面来说明,而是强调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外力所起的作用,是对第一课时所强调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首尾呼应。
最后教材还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材处理
从课本正文来看内容很少,课程标准要求也不高,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本节课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全课就会就会空泛无物,学生也学不到什么,所以有必要挖掘教材,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和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全面介绍各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介绍本身不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每一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而是简单了解,介绍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可以通过介绍涉及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起到一个广泛复习和增强地理素养的作用。
在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突出一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即流水的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这一点可深入讲解,符合课程标准的“结合实例”的要求。
这部分内容有很多可以拓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利用对外力作用的讲解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的方法。
另外从实效性上
讲,所涉及的内容,未来的考试很多可能都能用到,所以本节内容不拓展实属可惜。
希望这一点是对课程标准的“灵活解读”。
教材内容量不大,这也给探究学习提供了时间,所以在本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在探究学习中要涉及到聚落分布的问题,所以我让学生预习P88“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样安排是借鉴了人教版教材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学会分析常见地表
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和外力),本课时主要分
析外力作用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有关内容,收集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情感,培养辨证分析
问题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P4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P88“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完成P41“活动: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
形态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异同”
问题导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如“河中取石兽”的问题,导入下部分内容。
小组合作法:全班分四组,第一组侧重对冰川地貌的研究;第二组,流水;
第三组,风力;第四组,波浪。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精选图片,直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生动,
图片还要突出美学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之美。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复习旧课开始,展示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影响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高原、裂谷,断层
等地表形态。
而这些地表形态形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还
要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强调上一节课开始就强调的“我们今
天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
果”,本课我们重点介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入新课。
(以上通过启发,让学生回答和用幻灯片文字显示来完成)【新课讲解】
(一)外力作用
(1)提问学生,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这一点学生看课本可以回答,它们分别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石等。
教师板
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于黑板上。
(2)介绍什么叫风化,复习P32页的概念,视频演示说明,视频显示的是物理风化,此外还有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另外举生动形象的例
子说明侵蚀与风化的关系,铁生锈为化学风化,用砂纸把铁锈擦掉
为侵蚀,侵蚀又促进了风化。
这教给了学生如何理解风化和侵蚀的
含义,也教给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之后再讲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箭头来说明。
(3)进一步提问侵蚀和沉积又细分为哪几类,教师板书于黑板上,边提问,边板书。
各种外力造成了什么样具体的地表形态呢?引入下面内容,板书“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
首先由第二组的同学展示流水地貌,教师点两到三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图片,简单说明其形成原因,先由收集侵蚀地貌图片的同学讲流水侵蚀成因,再依次由三、一、四组的同学分别展示并讲解风力、冰川、波浪的侵蚀——堆积图片。
各组推举一位代表讲解,用于讲解的图片,教师扫描和下载于幻灯片上展示。
有些内容,如溶蚀等地貌的成因、分布,需要老师点评和拓展。
展示完学生收集的照片后,教师再展示自己精选的图片对各种作用
进行一个总结(幻灯片显示归类表格)。
(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本课的重头戏,学生已经经过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
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完成的任务仅仅是收集和认识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有了感性和直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分析各种地貌分布的规律,这通
过做《填充图册》P14第八题来完成。
同时利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
讲清原理(三级阶梯示意图又教师板画在黑板上),启发提问,简单介绍
各种地貌分布的规律和原因,归纳侵蚀易发生在我国的什么部位,沉积易
发生在我国是什么部位(这也可让学生参看地图册P19——20理解),简单
明了地讲解。
这部分内容拓展教给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部分内
容并不难,不会加深学生的学习负担。
小结:我们了解了各种外力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种地表形态都是由两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提问学生回答,对课前所强调的进行首尾呼应),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作恰当的比喻说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如果说内力作用是材料供应商,那么外力作用就是雕塑家,是一个聪明的、勤奋而执着的、同时又是傻瓜的雕塑家(解释为什么),当然除了上述两个人之外,还有一个人要强调那就是我们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变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下面从内、外力作用两个方面解释一些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导入下一节内容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说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实际教材用的是综合分析的方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原因,内力作用在先,外力作用在后,内、外力共同作用是贯穿《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主线。
本节内容不多,在学生学习了前面的内容后,这部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在简单点拨。
问题用幻灯片显示。
今天我们讲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般规律,也学会了从内、外力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的形成原因,但是本节课侧重外力作用,比较而言,流水作用在外力作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和风力、冰川、海浪
比较来说明),与我们生活的地区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下面就以流水作用为例进行相关问题探究,引入下一节内容
【问题探究】
(1)趣味问题:展示古文,关于河中取石兽的故事,教师简单翻译学生思考,分析原因,教师绘图解释,说明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两种重要
形式,侵蚀和沉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辨证的分析方法。
由“故事”引入对河流地貌的分析,在青藏高原泼一盆水,水会往下流,“地上本没有河,水流多了自然就有了河谷”。
利用三级阶梯示
意图简单讲述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特点,略作展开。
(2)以宜昌地区河流地貌为例(幻灯片展示卫星图片)分析流水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分析港口建设与河流地貌、聚落的关系。
(3)《填充图册》、《学海导航》等资料上的题目讲解
(问题探究因为有实例可结合来讲解,是课程标准所要求,所以这部分
也是重点,该浓墨重彩地讲)
【全课结尾】本节课主要讲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是在分析某种地表形态的时候时刻不要忘记它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从不
同是角度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外力作用方面,本课最后特别
强调流水的作用,流水只是一例,流水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我们的
目标不仅仅是学会分析流水的作用,而是要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分
析其它问题时间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老师是导演,
那么流水、冰川、风力、波浪,谁是今天的主角呢?无疑流水是今
天的主角,那么收集流水作用图片的第二组就是今天的主角。
对其
他小组的同学也进行鼓励,今后大家都有做主角的机会。
这样在风
趣幽默的谈话中总结全课,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