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期末考试.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期末考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
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不符合题意;漂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
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飞机在空中加油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
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月亮相
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故D符合题意。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题文】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了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
得冠军。
关于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一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前50米用时间应大于全程用时12.5s的一半6.25s,故A不正
确;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00m/12.5s=8m/s,因为小明越跑越快,所以小明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故BD错误,C正确,故选C。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题文】下列说法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 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1mm
B. 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
C. 中学生一拳宽约2dm
D. 中学生的质量约120kg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mm,所以A不符合实际情况;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
每分65次,所以B符合实际情况;中学生一拳宽约1dm,所以C不符合实际情况;初中学生的质量一般为
50kg左右,所以D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B。
考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质量大小的估测
【题文】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
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符合题意;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B不合题意;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有人耳处减弱,C不合题意;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D不合题意,故选A。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题文】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
这个实验能探究的是
A.决定音调的因素
B.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振动停止,发声相应的停止.所以鼓声消失了,此实验是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所以选项C正确,故选C。
考点:声音的产生
【题文】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
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作“B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lC. 熔化、汽化、升华
D. 凝固、液化、凝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的条件可知:熔化、汽化、升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题文】
A.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 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 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 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选D。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题文】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用了25分钟的时间
C.该物质的熔点是80℃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是放热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象可知,这是晶体熔化时的图象,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在整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的,熔化的过程从第10分钟开始,到第25分钟左右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因此对照各选项的说法可知,只有C是正确的,故选C。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题文】如图,这是我县2016年12月中旬的一张照片,当时日近正午,红日当头,红旗飘扬,近处的楼房模模糊糊,远处的景物踪影全无。
关于此情此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雾很大
B. 风把别处的雾吹到了我县
C. 日照不会使雾消失
D. 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片知道红日当头,雾应该消失,而近处的楼房模模糊糊,远处的景物踪影全无,说明雾霾严重,此情此景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每个人都应该减少污染,故选D。
考点:环境保护
【题文】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而成虚像时,是放大的。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故A正确;远视眼才用凸透镜来矫正,故B 错误;当凸透镜成虚像时,一定是放大的,是放大镜的原理,故C正确;凸透镜成实像时,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还可以是等大的,故D正确,故选B。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题文】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了变化的是
A.将一块铁矿石由地球运到太空
B.砍树的斧头被磨锋利
C.铁块熔化成铁水
D.用拔丝机将一根铁丝拉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将一块铁矿石由地球运到太空,矿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A不合题意;把斧头表面磨光.所含有的铁物质在减小,质量也会变小,B符合题意;铁块熔化成铁水,状态发生变化,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C不合题意;铁丝通过拔丝机拉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质量不变,D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题文】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在下述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的有
A.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B. “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多次测量
C.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的角度,多次测量
D. “探究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关系”时,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多次测量
【答案】BCD
【解析】试题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等会产生实验误差,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A不符合题意;“探究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关系”时,多次改变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为了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故B符合题意;“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度数,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C符合题意;“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关系”时,多次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了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故D符合题意。
考点:物理学方法
【题文】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蜡烛放在c点比放在b点成的像大
B.正常使用放大镜与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情况相同
C.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D.街道上或商店中摄像头成像情况与蜡烛放在b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同
【答案】AB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 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小,故A正确;放大镜的原理应是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成正立放大的像,故B正确;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故C正确;摄像头成像情况的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故D 错误,故选ABC。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