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附解析)
课时·考点梯度练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
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
故选A。
3.《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4.“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或日益集中于中央,总体趋势是削弱,故D项表述错误。
5.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
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
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答案 B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从信息“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表明这属于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它存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B。
6.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选官制均不通过考试选拔。
7.某机构虽总辖军国政务,但不是一个正式权力机关。
大臣除奉命办事外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
下列哪一引言并非对该机构及其大臣的描述 ( )
A.“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
B.“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
C.“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
D.“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军机处的情况,
A、C、D三项分别表述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职责与保密性;B项为宋元时期中书省之职。
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答案 C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
三省的长官都为丞相,互相独立但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
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以上材料说明 ( ) 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
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
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
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 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
A项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项不可选。
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选B。
10.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此大臣主张 ( )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
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宰相权力的分割切入考查论断能力。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A项之意;B项与“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相悖;C项“三权分立”显然是错误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说明中央权力分散,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所以此大臣建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11.有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答案 D
解析该制度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的需要,选拔的人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没有出现科举制出身的人进行反抗斗争,反而是没有接受过科举制熏陶的人成为了反抗斗争的发起者。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三省六部制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③明朝的内阁④清朝的
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题干中体现的是官职、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
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丞相的权力;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监控,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立通判,可视为知州副职;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所以答案选择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
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
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
治乱兴衰。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
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14.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秦始皇图二唐太宗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
……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假如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5)下图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其演进过程体现出什么特点?
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制定严酷的秦法。
(2)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3)科举考试。
局面: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衰落。
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乃至被废除,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直至顶峰。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历代的官制,解题时注意列举不同朝代的措施,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