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 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可以帮助到您, 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教材分析】
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 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 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 山水本是无情物, 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 山水便有了性情, 自然便有了生命, 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
《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 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 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 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 感觉诗情画意, 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 注释较详细, 学生自读课文, 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 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 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 夏的艳, 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 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简介
张岱, 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 号陶庵,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 少为富贵公子, 爱繁华, 好山水, 晓音乐、戏曲,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 消极避居山中, 专心从事著述, 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追忆前尘影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 饶有情趣, 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 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 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 后于山上建成亭阁, 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 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更定gēng拏ná毳衣cuì雾凇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
铺毡zhān更有此人gèng喃喃nán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 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 这;是金陵人:是, 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 还。
(2)词类活用:
客此:客, 客居, 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 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 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 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 天就更冷了, 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 一片寂静, 没什么好看的, 按理说, 应是躲在家里, 围着火炉取暖, 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 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 湖山封冻, 人鸟瑟缩不敢外出, 不敢作声, 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突出大雪的威严。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 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 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 可见他的“痴”, 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 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 舟子只是送他去, 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 不会独自一人。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不是他的知音, 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 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 那有人懂吗?(有, 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
)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 作者写“问其姓氏”, 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 客此”, 这答非所问呀, 作者写错了, 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 “客此”, 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 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 有同样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 因为我们知道“金陵”, 就是现在的南京, 曾是明朝的京都,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 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 他乡遇知音, 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
②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 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 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 当时已是清朝, 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 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 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 反写二客, 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 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
本来不会喝酒, 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 而且连饮三大杯, 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 难求。
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而作者不经意之间, 却遇到了, 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
想及如此, 怎能不令人惆怅!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三人在湖心亭看雪, 真是真正的“痴迷人”, 那么, 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 读一读。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 但写得很美, 意蕴也很深远。
请你结合朗读体会, 细细品味它的美, 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 突出天地茫茫, 阔大辽远之势, 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 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由大到小, 由远到近, 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 景色的变化, 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 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 依稀恍惚之感。
突出“小”字。
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有孤独、落寞之感慨, 又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学生再朗读体味)。
这篇山水小品, 有人物, 有对话, 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淡淡写来, 情致深长, 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四、质疑问难, 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 相反文字简练朴素, 不加渲染,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 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补充白描概念。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展示图画)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 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 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 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 生动形象。
(诵读“白描”的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
)
2、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
“白描”就是“淡妆”, 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 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 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
在这幅图中, 藤是枯的, 树是老的, 鸦是黄昏中的, 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
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 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
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 听听耳边呼啸秋风, 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 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 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 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 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
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 只是白描, 只是写实, 乍读很平淡, 甚至有些拙讷, 细细品味, 却情真意浓, 蕴藏着一股深情。
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 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后者属烘托手法, 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 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 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 看似自然无奇, 而又耐人寻味, 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 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 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七、布置作业
1、运用白描手法, 写一段《校园的清晨》, 可写人, 可绘景, 可叙事。
八、板书设计
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思恋故国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 不加渲染。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字, 号, 山阴人, 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
③是日更正, , , 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 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
声俱绝。
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 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 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 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三、写作14.题目:雪后美景请写一段话, 写出雪后美景, 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1.ɡēnɡcuìzhēn sōnɡhànɡdànɡjièzh ān qiánɡ2.①完了, 结束②消失③撑, 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 天无飞鸟, 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 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 山峦湖水混濛一片, 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 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 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 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客客于客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 表明作者不虚此行, 深夜赏雪, 收获颇大, 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 以议论结尾,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静中有动, 寂中有声。
三、14.(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三教学目标:
1、欣赏西湖美景, 反复诵读课文,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关于西湖的诗句, 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配乐朗诵:是啊, 同学们,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 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 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 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 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 字宗子, 号陶庵、蝶庵, 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 明亡以后, 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专心从事著述, 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追忆前尘影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 饶有情趣, 风格独特。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 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 以湖泥堆成小山, 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 后于山上建成亭阁, 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 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 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 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 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 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品读?探究课文
一读课文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 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 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 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 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 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 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
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 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
这是简约的画, 梦幻般的诗,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 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 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以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 是因为不愿见人, 也不愿被人看见, 也因为此时雪景更
妙。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 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 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 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 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 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 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 那飘扬着的雪花, 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 从无垠的天幕洒落, 在我们头顶飞舞, 抚摸着我们, 感化着我们, 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 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 动脑思考, 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 又字石公, 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 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 鲜衣美食, 斗鸡放鹰, 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 通晓音乐戏剧, 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 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 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 风格流丽清新, 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读课文, 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此次朗读, 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 理解字义、词义, 把握句意。
这样在重新朗读时, 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 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 并根据文下注释,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 对照注释, 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