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概述4
2011-12-25 19:2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Harding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Kelley,1967)协变分析模型
协变(covariation):指多个事件同时出现的现象,两件事总同时出现就是高协变性,只是偶尔同时出现则是低协变性。

将结果归因于协变性最高的原因。

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凯利(H.H.Kelley,1967)的三维度理论(the cube theory)1967年凯利提出,可以用3种不同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以员工迟到为例):
1.行动者(人)。

员工不知公司考勤制度、明知故犯、有些个人事情等。

2.客观刺激物(存在)。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手表坏了、考勤机故障、规章制度没有明确。

3.所处关系或情境。

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工作,没有时间赶回来、今天班车延误。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一致性(consensus)。

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

2.一贯性(consistency)。

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3.区别性(distinctiveness)。

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阿瑟(L.A.McArthur,1972)对凯利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

她给一个简单假设事件:玛丽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然后考察相应的归因结果。

凯利为他的归因理论补充了几条原则
打折扣原则: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归因,可能事先有几种假设,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时出现,那么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强原则:如果行为发生在有连续性的抑制原因出现时候,那么一个可能的促进性原因的强度将理解得更高。

补偿原则: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进性原因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研究归因中的错误或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尽管我们评价他人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偏见:个体还有一种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凯利假设是理想化模型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关于特异性、共同性、一贯性三个方面的所有信息。

例如,可能不知这人先前行为特点,于是无法得到
一贯性的信息,也可能不知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的行为,又丧失了关于共同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凯利的理论就不适用。

即使具备了三方面信息,我们也并不完全按照协变分析方式进行分析。

人们对一贯性的偏爱超过了区别性,而共同性用得最少。

此外,只要有机会,人们就运用关于行为者的额外信息(如个性)或行为的情境方面的信息(如情境的限制),而不是用协变模型所涉及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