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本试卷只有第Ⅰ卷(选择题),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共25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C、尖端、尖端下部、尖端下部
D、尖端、尖端下部、尖端
【答案】B
【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的一段,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2.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 B.(2)(3)(5)(7)
C.(2)(3)(5)(6)(7) D.(2)(3)(5)(6)
【答案】D
【考点定位】植物向光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为情境,考查胚芽鞘生长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此类知识的考查在高考中出现较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下部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胚芽鞘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③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依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

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3.右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答案】A
【解析】单侧光照使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此琼脂块X中收集到的生长素的含量高于Y,导致M长得比N长,A项正确,B项错误;由于琼脂块X和Y分别放置于M和N的正中央,X和Y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均匀向下运输,所以M和N均直立生长,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
4.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

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C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名师点睛】本题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实验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应抓住问题的实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并准确判断甲乙图中的A、B端何为生态学的上、下端。

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5.扦插带芽的枝条容易生根成活,因为()
A.芽能发育成茎和叶 B.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芽能产生生长素 D.芽能供应生根所需的有机营养
【答案】C
【解析】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所以扦插带芽的枝条容易生根成活,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应用
6.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根向下弯曲生长
B.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低,根向下弯曲生长
C.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上弯曲生长
D.远离地面一侧较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向下弯曲生长
【答案】A
【解析】水平放置在地面的植株,受重力的影响,使生长素移到靠近地面的一边,导致靠近地面一侧较远离地面一侧生长素浓度高;因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一段时间后根向下弯曲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性,A项正确,B项错误;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因此一段时间后茎向上弯曲生长,表现出背地性,C、D项错误.
【考点定位】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的原因
【名师点睛】识记并理解植物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的原因、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答案】D
【解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9.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 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
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 D.乙烯可用于诱导产生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植物激素中的乙烯可用于果实催熟,A项错误;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B项错误;赤霉素的作用之一是能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茎的伸长,C项正确;生长素可用于诱导产生无子果实,D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若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将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激素混为一谈。

10。

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 ) A.乙烯 B。

赤霉素 C. 脱落酸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A
【解析】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因此,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苹果放出的乙烯能促使香蕉成熟,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乙烯的作用
11.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
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子辣椒 D.促进香蕉成熟
【答案】D
【解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的作用,A项错误;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B项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因此可用于人工培育无子辣椒,C项错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如香蕉)成熟的作用,D项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12.水稻出现疯长(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称恶苗病,这是哪种激素的作用( )
A.生长素B.细胞分裂素C.赤霉素D.乙烯
【答案】C
【解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13.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C.细胞外液和淋巴 D.细胞内液和血浆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答案】D
【解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为血浆,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
【名师点睛】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归纳:
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
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
A.钙离子 B.呼吸酶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答案】B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物质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a2+、葡萄糖、血浆蛋白均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均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A、C、D三项均错误;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B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名师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17.“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

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有感觉 B.运动障碍,有感觉
C.能运动,无感觉 D.运动障碍,无感觉
【答案】B
【解析】由题意“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可知: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到神经中枢,进而传向大脑皮层,因此患者对刺激有感觉;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即传出神经元受损,所以神经中枢发出的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患者表现出运动障碍。

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小儿麻痹症”的发病机理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再依据题意将其与
所学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

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18.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一般不会发生()
A.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 B.动作电位产生
C.K+通道开放,K+大量涌入细胞 D.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改变
【答案】C
【考点定位】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链:
在此基础上紧紧抓住“当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后,一般不会发生”这一前提,对每一选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9.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A.只有a、c
B. 只有c、d C。

a、c、d D. 只有c
【答案】C
【解析】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是感受器,a、b为传入神经上的点,c为位于脊髓神经中枢中的神经元,d为传出神经上的点,B为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细胞间是单向传递,即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因此,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a、c、d ,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
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

2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而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由刺激部位(兴奋部位)向两侧传导(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熟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21.右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答案】D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熟记并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的选项。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的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

22.下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答案】B
【解析】当兴奋产生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外负内正,A、C项错误,B项正确;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双向传导,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23.突触小体是下列哪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
A.树突
B.轴突 C。

树突末梢 D.轴突末梢
【答案】D
【解析】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而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突触小体
24.一个突触在组成上应包括( )
A.突触小体和突触后膜
B.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C.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D.突出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突触的结构包括突出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
25.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的区域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大脑皮层S区
C。

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

大脑皮层H区
【答案】D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而错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