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六)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
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A.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
B.官僚政治比贵族政治更先进
C.“公天下”优于“家天下”
D.建立者对国家结构认识不同
A 西周之所以建立宗法等级君主政体是由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秦朝之所以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决定的,故造成“王制”与“帝制”差异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不同,故选A项;官僚政治与“公天下”都是在“帝制”建立后出现的,它们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B、C两项;建立者认识的不同属于主观性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2.华东师大学者杨勇在评价公元5—8世纪中国的经济制度时指出:农民手中的土地与国家的租调收入结构相适应,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但其经营行为却被国家控制。
该评价着眼于()A.封建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社会地位 B.封建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责权关系
C.封建国家在租税方面的收入来源 D.化解封建社会农民与贵族的矛盾
2.B 分析材料“国家控制的部分土地产权成为国家获取租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农户获得了土地及其部分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意即封建国家授给农民土地,农民为国家承担相应的赋役,根据所学,这一制度属于均田制,B项正确。
均田制度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度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培植,排除C项;土地兼并的发展不利于国家对土地产权交易的控制,D项错误。
3.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由此可见,两说法的实施将会带来
A.唐朝赋税数额的增加
B.土地兼并将更加盛行
C.中央集权的程度降低
D.国家的执政能力变弱
B 两说法以后,特别是“舍人税地”后,唐朝赋税的数额确实得到了增加,但这不是题干主旨,排除A项;从“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来判断,两税制下土地兼会更加严重,故选B项;两说法的实施不会带来中央集权与国家行政能力的降低或变弱,排除C、D两项。
4.《金瓶梅》在描写明代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白银交换的细节,从日常的吃喝穿戴、丧葬嫁娶、打卦做寿等……从1~100回统计,描写用银钱交换的共456笔,其中用银430笔,用钱26笔,共计约18万两。
据此判断
A.《金瓶梅》属于文学性作品,其描述不可信
B.当时大量白银流通,《金瓶梅》的描述可信
C.从《金瓶梅》来看,明代市民文化挑战传统
D.《金瓶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其描述可信
B 从题干以及所学可知,当时明朝社会上有大量白银流通,从这一点来看,题干中《金瓶梅》关于银钱交换的细节是可信的,故选B项;《金瓶梅》虽然属于文学性作品,但有些描述是不可信的,排除A项;明代市民文化是否挑战传统,题干是无法反映的,排除C项;题干中的描述之所以可信,并不是因为《金瓶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D项。
5.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米利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
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
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
”这表明林则徐
A.主张师夷长技
B.具有世界视野
C.主张开放市场
D.追求渔翁之利
B 从材料来看,林则徐对欧盟各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了解的,并主张利用列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林则徐对世界、对国际关系是比较了解的,这可以判断出林则徐具有世界视野,故选B 项;材料没有师夷长技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开放中国市场的意思,排除C项;林则徐主张以夷治夷,这并非是渔翁之利,排除D项。
6.下图为20世纪初山东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A.政府性投资大增
B.大量的引进外资
C.投资的环境较好
D.列强放松了侵略
C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20世纪初的山东民族企业发展较快: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行业增多。
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也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即投资环境较好,故选C项;从图片无法判断投资主体是谁,排除A项;山东投资的来源是否源于外资,图片信息无法判断,排除B项;列强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
7.表格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
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旨在()
A.多种措施促进经济繁荣 B.获得多种政治势力的援助
C.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7.C 根据题干内容,在抗日根据地中,中国共产党对待地主、汉奸、私人投资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目的是为了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而不是促进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题干内容所述诸多措施是共产党为粉粹日本对经济的封锁,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策略,并不是说多种政治势力支持这种做法,排除B项;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当时根据地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
8.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
”这一主张()
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B.符合中国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
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直接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8.B 题干内容述及的时间是1956年7月,即处于过渡时期,结合题干内容中“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说明陈云主张团结资本家,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可见这一主张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而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非“直接推动”,排除D项。
9.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最本质特色是
A.人口众多规模巨大
B.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中国式现代化是与其它国家根本不同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虽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但我国的共同富裕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共产党又属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故本题选D。
10.公元前6世纪以后,城邦政体基本分成两大类型: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
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并发展到“黄金时代”。
一些以农为本的城邦,如斯巴达则建立了贵族寡头共和制。
这表明
A.城邦受政体限制
B.政体受制于经济
C.政体能百花齐放
D.环境会决定政体
10.B 题干的意思是说希腊城邦有多种类型的政体,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政体形式受制于城邦的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类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故本题选B项;政体是由城邦经济决
定的,A项说法错误;题干并非强调政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排除C项;环境对政体有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影响,排除D项。
11.表格为某一经济现象的特征,该经济现象出现于西欧的()
A.14、15世纪 B.16、17世纪 C.18、19世纪 D.19、20世纪
B 材料中的经济现象即不择手段的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从国家层面支持经济掠夺和建设殖民地,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表现;重商主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故本题选B项。
1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到:“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
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
”这里,卢梭倡导()
A.主权在民 B.法律至上 C.三权分立 D.天赋人权
12.A 据材料“至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可知卢梭倡导社会契约签订的结果就是是分散的个人结合为一个集体,共和政体是由具有主权的人民构成的,强调主权在民,故选A项;卢梭强调的是人民参政的权力并非法律至上,排除B项;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C项;天赋人权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但卢梭强调人的社会权力,排除D项。
13.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正确的过渡途径
B.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种改良主义的政策
C.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
D.新经济政策化解了工农矛盾激化的问题
B 从“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来看,列宁说的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新经济政策,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改良主义办法,故选B项;A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不是题干要说明的;题干没有反映“不断试验的过程”,排除C项;D项说法本身也是正确的,但也不是题干能说明的。
14.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表中出口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互会的成立与抵制
B.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
C.西欧政策受制于美国
D.美欧出口向日本转移
B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48年至1950年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大幅度减少;西欧虽然对苏联、东欧国家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趋势上也是在减少,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西欧对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都受到了冷战愈演愈烈的影响,故C项正确;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并不抵制欧盟的出口,排除A项;西欧政策受制于美国,解释不了美国出口减少的现象,排除C项;美欧出口向日本转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全球趋势报告2040: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世界》指出,“未来二十年,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来源将进一步演变。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所有地区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各类行为体将依据自身利益,竞相塑造国际体系”。
这反映出()
A.多极化格局尚在形成中 B.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加强
C.和平共处成为各国共识 D.国际关系超越意识形态
15.A 据材料“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所有地区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各类行为体将依据自身利益,竞相塑造国际体系”,可知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掌控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过程当中,故选A项;经济全球化属于经济层面的问题,但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层面的国际体系,排除B项;“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国际关系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如中美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传承与创新
材料一
材料二纵观我国封建史,国家的财政收入基本以租、庸、调为主体,并以其它方式为补充,以维护封建经济命脉。
自隋唐至清,我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史,主要以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地丁银”最为典型,可以说,这三种赋税制度,每一次改革都较前一次有所发展并日趋完善,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周长富《由“两说法”到“地丁银”——试析唐以来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沿革》结合材料一唐朝两税法与明朝一条鞭法的内容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13分)
【答案】
观点:从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在传承的基础上出现了创新性发展
说明:中国税收起源很早,且税收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早期征税时间不固定,经常是国家需要的时候就会进行征收,使得百姓压力巨大,唐朝两税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以往税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启了定时征税的先河;而一条鞭法也延续了“一岁之役”,继承了定时征税的传统;两税法以前征税的主要内容是人丁税,使得无地的百姓也
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一条鞭法“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创造性的将税收计入田亩,让真正有经济实力的人来纳税,能够极大的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且一条鞭法创新性的征收货币税,是对传统实物税的突破和创新,也迎合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有利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继承了传统税制的同时,都有所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每年夏秋两季缴纳地税,“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一条鞭法延续了“一岁之役”“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等,即可得出论题唐朝与明朝税制的传承与创新,结合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等角度阐述二者是如何体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的,最后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所产生影响的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题也可从中国古代税制征收方式或者征税内容等角度进行命题。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
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作为党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谈谈在党领导下的今天,我们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答案】
成就:从1921年7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各族人民不断奋斗,历经28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一部不断奋斗的历史,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并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1978年12月2012年11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
从2012年11月至今,在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人民从兴国、富国不断走向强国的伟大目标。
出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属于论述类开放性试题。
百年中取得的成就要分阶段分别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成就要概括精准,要有一定的高度。
今天的发展方向要结合二十大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来回答。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采取多种方式纪念十月革命。
这既是对建党以来传统做法的延续,又呈现出新的特色。
这个过程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有着生动具体的呈现。
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这既是对建党以来传统做法的延续,又呈现出新的特色”的理解。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理解:19491952年,新中国面临着国内经济百废待兴,国际上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局面。
对十月革命的隆重纪念,着眼于塑造苏联形象,倡导向其学习,向中国人民展现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以此动员群众搞好国内建设,现固新生政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的不断推进,中苏之间开始出现分歧,因此,19531959年纪念十月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内各项事业发展;与此同时,纪念活动比较注重突出国际意义,以此协调中苏关系。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世界局势也充满动荡,中国不仅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环境中,而且与苏联的分歧逐渐公开化。
因此,对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数量减少,内容也更多强调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外交从来都是内政的延续,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需求,这才是其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
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发展过程与中苏关系变化有相关性,也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以纪念十月革命为契机,努力诠释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在一些列纪念活动中既有延续也有创新。
【解析】阅读材料信息,根据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特点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在不同中苏关系发展时期,《人民日报》对于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形式、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形式、内容、变化特点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既有紧张也有缓和时期、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最后注意总结“这既是对建党以来传统做法的延续,又呈现出新的特色”。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
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如图,白色区域为交流范围)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简析其成因。
(2)材料二对研究经济全球化发展有何作用?并说明1870—1913年间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答案】
(1)表现:物种的交流;人口流动;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成因: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2)作用:材料一说明了世界贸易指数与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
现。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可知,物种的交流;从材料一“”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可知,人口流动;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技术和文化传播;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
第二小问成因,主要从当时欧洲的发展分析,据所学可知,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2)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至于1870—1913年间经济发展原因,可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