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想象诗中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方式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诗句的意思,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诗人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弄懂诗人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朗读中体会诗人对朋友家清新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湖阴先生的深厚友情(中心思想)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爱上古典文学。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亲戚或好朋友的家吗?他家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学生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去朋友家的看到的情景。
教师板书:书湖阴先生壁,学生读课题
教师解释课题: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是诗人的邻居好友。
诗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脚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初读古诗,感受诗意
教师:同学们,我们要用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2、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古诗朗读节凑停顿: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学生再齐朗读诗歌,读通诗句。
教师:同学们,你们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师生合作解释诗句意思: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教师范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教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其中“一水”对“两山”,
“护田”对“排闼”,
“将绿绕”对“送青来”。
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教师:这样的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
领会诗中意境
教师: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高洁、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热爱自然……
教师: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学生: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
教师引导补充: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
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教师:这首诗中哪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生:一水护田将绿绕
教师: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你感受到了吗?
学生: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
表达诗人心情的愉快。
教师: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清幽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的庭院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教师: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家简朴、洁净的庭院和院外有情有义的绿水青山,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与反思第【2】篇〗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你们能根据字面意思,说说这个诗题的意思吗?
湖阴先生,隐居紫金山,原名杨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住在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郊区的半山园时的邻居。
这首是题壁诗,就是写在墙壁上的诗。
2.我们先把这首诗读准确。
3.请大家借助注释,再提取平时的“积累”,试着翻译这首诗,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
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4.你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从近到远)谁来具体说一说。
5.总结:王安石先是低头看,先写眼前景,茅檐长扫净无苔,湖阴先生蛮爱干净的。
然后呢,再远一点,写他家门口那个小园子,湖阴先生是个勤劳的人,小园子也被他料理得非常好,你看那个田地啊,田垄一道道,一格格。
接着呢,再抬头往稍远处看,那是一条河,将他的园子啊围了起来。
然后诗人又把眼光投向更远处,是两座青山,所以整幅画哦,特别有层次感,特别的美。
我们带着这一层发现再来读诗。
6.而且你们发现没有,整首诗里面都是人,我们先来看前两句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两句诗实际上在写谁?(湖阴先生)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
——我看到了一个爱干净的湖阴先生,茅檐下的青苔刚长出来,他就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他“长扫”,所以“净无苔”。
——我看到了一位勤劳的湖阴先生。
所有的杂草都被拔得干干净净,所有的田地都被收拾得垄沟分明,“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都是
湖阴先生自己亲手种的。
……
7.我们来看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就更有意思了,这两句诗里也有人,首先王安石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你们仔细读一读,王安石把什么当作人来写了?
——王安石把“河”当作人来写了,“一水护田将绿绕”,里面的“护”是人的动作情态。
——王安石把“山”当作人来写了,“两山排闼送青来”,里面的“送”是人的动作情态。
8. 是啊,里面的“护”“送”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小组讨论,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我觉得“护”字用得好,从“护”这个字感受到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就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我从“护”字读出了水对田的一片深情,一份喜欢,正是因为有水的精心呵护,才会有田里的绿意盎然。
——我更加喜欢“送”,因为我从这个字中读出两座山对湖阴先生的浓浓深情。
如果不是充满深情,怎么会那么热情地将迷人的青绿送给他呢?
——读着“送”,感觉两座山就像湖阴先生的老朋友,顾不上敲门,情急心切,将自己心爱的礼物送来了。
……
(这里借用了别人课堂里的学生回答)
9.后两句诗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河”“山”有人一样的情感,同时又让我们对湖阴先生有了新的认识。
读这两句,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
——山这么热情将迷人的青绿送给湖阴先生,说明湖阴先生平时也很爱自然,很爱山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可见湖阴先生与这山水无比亲近,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0.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的墙上写这样一首诗,主要诗为了赞美湖阴先生吗?我们来看王安石的经历简介,在看了王安石的简介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能发现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在赞美邻居的清净勤劳爱自然,他还在抒发自己的心声,你发现了吗?
王安石主张变法,政绩显著,拜任宰相。
但后来因守旧派反对,遭遇了罢免。
后来,王安石再次被启用,我们学过的诗《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就是他被再次启用时写的,这“春风又绿江南岸”,满怀着被再次启用的欢欣与感恩。
可是上任不久,王安石再次被罢免。
《书湖阴先生壁》就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写的。
——乡村风光的清雅闲适,让仕途坎坷的王安石非常舒服,他喜欢这样的生活。
——王安石觉得是邻居湖阴先生的闲居生活宁静悠然,令人心动。
11.总结: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位读者的解读,他认为王安石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人可以失意,但不能丧神。
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让生活“简陋而不简单,辛劳而又心安”。
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最后把这首诗背下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与反思第【3】篇〗【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