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民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认知与消费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居民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认知与消费现状研究
作者:荣怡,董笑晨,张国鹏,李国景,崔衍,韩北忠
来源:《现代食品》 2018年第24期
摘要:目前我国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患病人数增长迅猛,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发病
率更是不容乐观。

本文针对北京市居民对“三高”的认知及消费行为进行了调研,发现民众对
于“三高”的发病原因具有一定的认知并且有意识通过食补来改善健康状况,但是仍存在认知
不足、购买产品有限等情况。

本文最后提出要推广粮油食品精准加工、加强相关功能性食品的
研发和重视营养监测和饮食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健康认知;食品消费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以下简称“三高”)的患
病人数呈迅速扩大以及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德勤咨询所发布的《2020 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中国“三高”患者共计3.5 亿,达总人数的25% 左右,中国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三高”大国[1]。

“三高”可引发各种并发症,如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2012 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3 亿人,由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构
成的41%,每年的死亡人数近300 万。

2013—2014 年,在中国35 ~ 46 岁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的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2%,而美国是12%[2]。

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循环系统内血压高于正常值,通常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
综合症。

低于140/90 mm、高于90/60 mm 汞柱为正常,大于等于140/90 mm 汞柱为高血压。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全国高
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3.2%,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
别为46.9%、40.7% 和15.3%。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血压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1991 年到2009 年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 年的7.1% 上升到2009 年的13.8%[3]。

2 高血脂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也称之为
血脂异常。

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2002 年中国18 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高血脂)患病率为18.6%,约1.6 亿患者。

国家
心血管病中心于2016 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指出,中国18 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达40.40%,呈大幅上升趋势,与2002 年相比增加了
117%[4]。

如不有效控制,我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心血管疾病形势。

3 高血糖、糖尿病
高血糖是指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是机体内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病变部位
在血液,病变性质是血糖代谢紊乱。

最常见的症状是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统计,2010—2015 年,我国20 ~ 79 岁的糖尿病患者增长了19%,2015 年高达1.096 亿人,占全球患病人数的26.4%,居世界首位。

有130 万人死于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其中40.8% 的人年龄低于60 岁,呈年轻化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据IDF 预测,如
果不加干预,2040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至1.51 亿[5]。

卫生部估计,中国在糖尿病
方面的开支每年都超过1700 亿元[6]。

糖尿病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够健康、人
口老龄化加剧等[7]。

北京等一线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三高”发病率不容乐观。

目前全国糖
尿病患病率约为4%,全国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为6.25%,北京市的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2017 年
11 月北京市卫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

《北京市2011 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18 ~ 79 岁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8%,而全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3.2%;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9.7%,而全国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0.4%[8]。

可见关注北京市居民对于“三高”的认知和相关食品消费的特点对于“三高”食品的研发及市
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
为了了解北京市居民对于“三高”的认知和消费行为,更好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
供给状况,于2017 年对北京市居民展开了广泛调研。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北京市居民共发放了621 份问卷,回收了610 份,其中有效问卷600 份,有效回收率为96.6%。

本次调研对象的主要甄别条件是20 ~65 岁,并且在北京居住3 年
以上的居民。

就抽样而言,对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税前收入和地区进行了配额(见表1),使其符合北京市的人口特征。

5 结果与分析
5.1 对于“三高”的认知
5.1.1 对于“三高”的关注情况
调查显示,受访者关注最多的健康问题集中在“三高”、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各个年龄段的受访者关注的健康问题如表2。

其中,三高排在首位,有37% 的受访者选择了关注“三高”。

有30% 的青年人(20 ~ 29 岁)、38% 的中年人(30 ~ 49 岁)和43%的中老年人(50 岁及以上)关注“三高”健康问题,可见受访者对于“三高”的重视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30 ~ 49 岁以及50 岁以上人群,“三高”是关注比例最高的健康问题。

根据图1可知,就对“三高”及其并发症的关注度来看,男性受访者的关注度高于女性受访者。

尤其是对“三高”的关注度上,男性受访者高达46%,接近女性受访者的两倍(28%)。

根据2017 年11 月北京市卫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市男性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

北京市2016 年公布的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数据结果显示,北京市高血压患者有560 万人,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40.1% 和27.2%。

《北京市2017 年度体检统计报告》显示,北京市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9.9%,且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可见男性“三高”的患病率高于女性,使男性对“三高”及其并发症的关注度更高。

5.1.2 对于“三高”发病原因的认知情况
根据表3,就慢性疾病与生活习惯的关系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74%)认为慢性疾病与平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睡眠、心理状态等关系密切。

其中,男性占比(79.7%)明显高于女性(68.7%)。

这说明,男性在生活中明显感受到了生活习惯导致了慢性疾病。

根据表4 可得,77% 的受访者认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如高盐、高脂肪的饮食结构是最主要导致慢性病发证的危险因素,且男性居多(82%)。

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诱发,存在密切联系。

如表5,大多数受访者能够意识到高盐、高脂、高糖以及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

但是奶和奶制品摄入不足以及豆和豆制品摄入不足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钙的摄入量低会增强高盐膳食对血压的作用。

奶和奶制品是钙的主要来源,并且奶也是低钠食品。

因此摄入充足的奶和奶制品可以防止高血压。

此外,补充钾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在赤豆、蚕豆、
扁豆等中含有丰富的钾,因此摄入充足的豆制品也可以防治高血压。

同样,常吃奶类、豆类制品也可以有效防止高血脂[9]。

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消费者的认知不是很充分。

根据表6,对高血糖及糖尿病人群健康饮食方式的认知中,59% 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54% 的受访者建议要减少糖类物质(如食用蔗糖、冰糖、红糖、麦芽糖、糖浆及蜂蜜等)的摄入。

限酒和限盐的认知度较低。

5.2 对于“三高”的食品消费
5.2.1 自身购买与食用的食品功效
本次调研聚焦于消费者对2 类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保健食品和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的食品。

具体来说,根据2016 年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的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的食品主要包括3 类,①添加某种/ 些营养素的食品,例如高钙奶,添加
益生菌的酸奶等。

②特殊膳食食品,指为满足某些特殊人群的生理需要,或某些患者的营养需要,按特殊配方专门加工的食品,例如婴儿配方奶粉、无糖食品(针对糖尿病患者)。

③药食同源食品,例如阿胶、枸杞子、蜂胶等。

调查结果(表7)显示,受访者购买和食用过的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的食品和保健品的功效集中在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针对“三高”等慢性病的产品,购买人数不是非常多。

这可能是由于当受访者出现三高症状时,会选择服用药品而不是购买相关食品。

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相关食品类产品并不丰富。

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可以辅助治疗降血脂/降血糖/ 降血压的、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的食品及保健食品的购买情况和食用情况时(图2),可以发现年龄越大,购买和食用的比例越大。

而且,50 ~ 64岁的消费者的食用降“三高”的、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食品的比例较20 ~ 29 岁和30 ~ 49 岁,分别高出55% 和56%;5 ~ 64 岁的消费者食用降“三高”的保健品的比例较20 ~ 29 岁和30 ~ 49 岁,高出43%和61%。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对于三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具有降“三高”功能的营养健康食品的摄入。

5.2.2 为他人购买的产品功效
本次调查询问了有过为他人购买保健品和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食品经历的受访者的购买对象和功效,结果如图3 和图4。

基于此次调研的样本分布,受访者均为20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他们的父母辈大多数在20世纪70 年代或更早出生。

统计了受访者为父母/ 岳父母/ 公婆购买的营养健康食品的功效的分布情况。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保健食品还是具有特定营养健康功能的商品,购买辅助治疗“三高”的人数最多。

这表明在中老年群体中,“三高”的发病率较高,对于降“三高”的产品需求度更高;也说明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已经有了通过吃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来预防“三高”的意识,这意味着通过食补来预防或者治疗“三高”的需求较高。

6 结论与建议
6.1 推广粮油食品的精准加工
“面粉过白、大米过精”造成消费者营养摄入不均衡,难以从粮油食品中获取充足微量营
养素等现象较为突出,再加上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的摄入量大大增加,忽略了膳食营
养的均衡性,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文明病”的增多。

大部分受访者已经
意识到不合理的膳食与“三高”等慢性病密切相关,今后需要进一步推广粮油食品精准加工的
概念,增加全谷物等适度加工产品的供应。

粮油食品的精准加工是建立在人群营养需求以及针
对性目标产品设计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粮食油料作物的营养特性、加工特性、危害物迁移变化规律而实现的差异化、特定化、精确化的加工模式。

这有助于打破传统粮油食
品的消费误区,干预三高等慢性病的发生,有效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6.2 加强低糖食品等功能性食品的研发
目前我国关于预防和治疗三高的食品供应有限。

以“低糖/ 无糖/ 糖减少”食品为例,流
行病学研究表明,添加糖的饮食在糖尿病、高血脂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10]。

另有究
表明,在排除年龄和肥胖的情况下,过量摄入糖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11]。

美国成年人的全
国代表性样本显示,从添加糖中摄入25% 或更多卡路里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从添加糖中
摄入不足10% 卡路里的人高出2.8 倍[12]。

因此,在饮食中减少糖的摄入量对于预防“三高”有着重要意义。

增强运动对于高血糖人群的降糖效果明显,但由于坚持运动的难度比较大,而
且停止运动后会出现反弹现象,消费者更倾向通过健康的饮食模式来控制血糖水平。

大部分(54%)消费者认为可以通过限制糖类的摄入(使用蔗糖、冰糖、红糖、麦芽糖、糖浆以及蜂蜜等糖类)来治疗糖尿病,并且这些消费者有定期购买无糖/ 低糖休闲食品的习惯,糖尿病人群
的购买频率更高。

虽然消费者的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供应却十分有限。

最近
3 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的新品(食品、饮料和保健品)中,总计有926 个新品的宣称是“低
糖/ 无糖/ 糖减少”,而在全球范围内的数量为40 571 个,占比只有2%。

可见,减糖功效产
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6.3 重视营养监测与饮食教育
由于三高等慢性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对于防治
慢性病,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居民营养监测与健康知识的普及。


如美国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对居民膳食情况进行调查,1977 年开始建立营养监测系统并
发布饮食目标,内容涉及如何获得足够的营养,且避免营养摄入过多造成慢性病;1992 年,组建了涉及多部门的国家营养监测顾问委员会,1994 年成立营养政策促进中心,负责完善膳食营养指南,评估居民膳食质量,强化消费者在食物营养方面的理念和知识。

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居
民寿命、推广营养健康食品等产生了积极效果。

以高血压为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蒋
立新表示,在高血压的控制率方面,中国的控制率为15% 左右,而美国的控制率是65% ~70%。

这与美国较为完善的营养监测体系和饮食教育密切相关。

我国需要针对人群特点,开展更加系
统和有针对性的饮食教育,发挥饮食及运动干预在三高等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勤咨询.《2020 年健康医疗预测报告》之中国医疗市场完整版[R/OL]. 百度文库,(2014-12-22)[2018-12-
12]https:///view/c4096109f46527d3250ce067.html.
[2] 王文,朱曼璐,王拥军,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3,28(6):408-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