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限时练13 分析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十三) 分析综合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083】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那么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固耽内典[注],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那么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
未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
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生有癖性,热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
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内典:佛经。
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梁熙年少时本性纯洁,才思过人。
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熙恬淡好静,不恋官场。
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熙深研佛典,志趣清雅。
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热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B[此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原文第3段开头局部说,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
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
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缺乏道。
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辈们都感到吃惊惊讶。
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
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趾高气扬,为了名声大而追求凶悍严厉。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完毕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
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
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庙、道观聚餐。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
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
先生本来就沉醉于佛经,对于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书没有不研究的,而通过?楞严经?更是领悟了潜心修行和修行成功的要旨。
每次到他住的地方拜访,(我们看到)除了简陋的绳床和药灶之外,陪伴他的只有几卷经书而已。
先生曾经在秦地巡视茶马生意,自己却穷得一个钱也没有。
有人对他说(让他借机挣钱),他就笑着说:“我把这事想得很透彻了。
做官而谋取私利,为子孙打算而已。
如果子孙无能却积储富足,将会有三蠹到来,一是盗贼,一是赌徒,一是倡优。
我担忧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害,所以不敢啊。
〞
先生在京城,每天都想回归田园,嘱托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都为他赋了诗。
不久,先生因病辞归故里。
淄川高念东侍郎赠诗说:“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大概记录了当时的实情。
回归田园之后,先生更加耿直、自我约束,不接待当权者。
同年进士王中丞做了河南巡抚,屡次派人来访馈赠礼品,先生一点也没承受。
先生回信说:“我有个癖好,就是热爱古人字帖。
如同古人喜欢饮龙团茶、赏廷珪墨一样。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
〞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
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在康熙壬申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一样,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
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
梦中时时
见兄与褐甫③辈扺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顶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
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那么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雪风,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缺乏称道。
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以下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B[此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无法告诉书童的心事不是“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而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
【参考译文】
方苞顿首:自从那次在书斋中握手(辞别)后,没能再见面。
接到你写的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
即使是古代的交好的朋友之间,难道有超过(这种感情的)吗?我和朋友们交往,已经接近十年,(这期间和我)思想兴趣一样,相知很深的朋友,有像您这样的吗?
(我)离开国都,乘船向南行进,离开风沙尘埃的苦地,耳目舒放明彻。
又离家不能温顺恭敬地供奉父母已久,能够回家问候探望,稍微忘记了身份的贫贱。
唯独思念几个朋友,(我们)别离异地,见面的时间又不可以约定。
梦中时时看见兄长和褐甫等人击掌谈论古今之事,尽情嬉笑欢呼,醒来后徒增悲伤和离散的遗憾。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被生计所迫来到宣城和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
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
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
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灌到他们的胸怀,来增加他们的奇特,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能把大自然的精神如实反映出来。
假使让我在这里有一亩宅院、几顷田地,一边耕作,一边修养道德身心,深入钻研经籍并且撰写文章,胸中开阔通达,不受外物的侵扰,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小。
(而我)竟然一年到头困苦不堪,向人索取衣食,有时在山水之间奔波,颠踣困顿,为贫困所迫,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为世俗事情所束缚,不能有一天宽闲自己的身心。
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惧怕自己辛苦憔悴,(却)很害怕自己的神智纷乱,学问的积累、增进荒废停顿,抱着远大的志向而最终一事无成。
我二十六岁了。
假使虚度时光,昏昏然一如既往,那么由此而到四十、五十岁,哪里会困难呀!在生前没有什么收获,在死后没留下什么名声,这将与普通人一样缺乏称道啊。
每当想到这件事,如久治不愈的重病附在我身上,半夜起身,
绕屋走来走去,我那书童奴仆感到惊奇不知道为什么。
我的心事,可以告诉谁呢!您又有什么方法为我筹划呢!
兄长您考中了举人,朋友之间很少有不庆贺的,而我却私下为您担忧。
韩愈说:“众人认为是进益的事情,我未必不认为是退步。
〞希望您自己时刻保持自省。
我近来想深入钻研各种经籍,打破旧说的束缚,来求证它本来的意思。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时光飞逝,只有各自勉励,以在孤独的生活中寻求抚慰。
方苞顿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084】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那么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假设干蠲免,某月须假设干救助。
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那么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那么为成劳,受优赏。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廉价,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
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领先使之私用无窘,那么官物坚牢矣。
假设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
②榷:专卖。
3.第二段中,刘晏用什么方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答复)
【答案】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4.第三段内容表达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答案】第三段的内容表达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参考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波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
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
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知院官开场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假设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假设干物资。
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
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到达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方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
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一样,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
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到达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漂浮。
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
付给一千缗钱。
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
刘晏说:“不是这样。
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作长远的考虑。
现在船场才开场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巩固牢靠了。
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游雁宕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
高而展者,为板嶂岩。
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
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
岩侧那么马鞍岭横亘于前。
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
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那么大剪刀峰介立涧旁。
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
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
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
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
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
十四日,天忽晴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
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
然海中玉环一抹,假设可俯而拾也。
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
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项已在天半。
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
〞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顶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
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
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
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顶峰尽处,一石如劈。
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
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及下,仅容足,无余地。
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
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
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
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
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
遂别而下,宿能仁寺。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5.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出山门,循.麓而右循:沿着
B.有亭翼.然翼:鸟的翅膀
C.不能飞陟.陟:登,升
D.主仆衣履俱敝.敝:破旧
B[B项,翼:像鸟张开翅膀。
]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本文记述了作者登上绝顶、游览雁湖的经过,重点描述了一路困难攀援的历程和沿途所见的奇异景观。
B.十三日,作者出山门后的主要行程是:板嶂岩——小剪刀峰——观音岩——马鞍岭——常云峰——大剪刀峰——连云峰。
C.十四日,作者越过两座尖山后,因所要登临的山顶过高,似在天的中间,于是改变行走路线,转而攀登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如行刀背〞等,描写生动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A[A项,“作者登上绝顶、游览雁湖的经过〞错误,由于道路奇险,作者这次并未登上绝顶,游览雁湖。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平如砥。
译文:
(2)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译文:
【答案】(1)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水势浩大的溪
流,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质地细的磨刀石。
(关键词:“盘折〞“逾〞“砥〞)
(2)遥望四周,峰峦重叠,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单独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关键词:“丘垤〞“惟〞“比肩〞) 8.请简要分析作者十四日登山路途的主要特点。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其次要找出答题区间;最后依据题干要求简要分析。
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第二段,其中的关键词句有“两边夹立,如行刀背〞“既而顶峰尽处,一石如劈〞“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等,围绕这些内容进展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①山路奇险:两边夹立,如行刀背。
②风光优美: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
【参考译文】
十三日,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着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移动的霞光映着景物,现出各种色彩。
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
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
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
观音岩侧面那么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
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水势浩大的溪流,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质地细的磨刀石。
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卓异独立于涧旁。
大剪刀峰北面,重叠的山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
从这里开场,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
龙湫瀑布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雄伟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承受,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生恐惧。
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欣赏泉流的地方。
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
面对瀑布(在亭中)坐着欣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回到庵中吃饭。
十四日,天突然间晴朗起来,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顶峰之巅。
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
每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阳光照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似盛冰的玉壶、瑶台仙界一般,让人不能区分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
.
地。
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
遥望四周,峰峦重叠,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单独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座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
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断绝;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
自己想到?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水,就是从雁荡而来。
〞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顶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
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向那里走去。
我与两个奴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
不久,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
而且石片的棱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就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
就像这样攀越了屡次,只见所经过的地方难以容纳脚,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顶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
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沿原来的小道返回。
俯瞰南面的岩壁下有一石级,于是叫奴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奴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
等下到石级处,(发现)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
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登上去。
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出的锋利石头紧勒,突然中断。
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
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阳已渐渐西坠。
主人及奴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烂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
于是,辞别(清隐师徒)下山,宿歇于能仁寺。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