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3月 C 第 6 卷第 9 期Mar. C 2018 V ol. 6 No. 9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
张海霞
(林州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655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 将2016年1月20日~2018年1月20日我院收治的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前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后组应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孕酮、雌二醇水平以及出院后半年的用药依从性。

结果 观察组SAS 、SDS 评分、孕酮、雌二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1.4%优于对照组依从率67.1%(P <0.05)。

结论 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明显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忧郁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9.115.02
在产乳期精神综合征中,发生率最高的是产后抑郁症[1]。

产后抑郁症不仅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给新生儿、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鉴于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我院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在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林州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确诊为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8.7±0.7)岁;27例为初产妇、13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12例为自然分娩、8例为剖宫产、13例为会阴侧切、7例为产钳助娩。

观察组40例,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9.2±0.3)岁;29例为初产妇、11例为经产妇;分娩方式:17例为自然分娩、9例为剖宫产、10例为会阴侧切、4例为产钳助娩。

综合比较两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营造适宜的病房环境,为
患者提供合理的膳食方案,叮嘱其遵医嘱按时用药。

给予观察组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性格特点,与患者交流,鼓励其倾诉内心的负面情绪,找出患者抑郁的原因,在心理评估后,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让患者
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与尊重,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其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保持病房的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噪音干扰患者;
②健康教育:询问、了解患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发放产后健康教育资料、播放音频、视频、组织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讲座、集体活动,鼓励患者间互相交流,分享治疗心得,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可能满足,让患者有足够的自我认同感。

1.3 观察评定标准[2]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血清孕酮、血清雌二醇水平。

心理状态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估;②应用我院自制问卷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三个等级,用药依从率=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 )百分数(%)表示,采用x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AS 、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孕酮与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临床指标比较(x ±s )
组别SAS 评分(分)SDS 评分(分)孕酮(ng/ml )雌二醇(pg/ml )观察组24.84±2.1528.73±3.13 3.62±0.5119.48±0.92对照组46.39±3.0850.13±3.72 2.14±0.3615.33±0.28t 17.342116.847318.946215.3964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比较观察组用药依从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67.1%
(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比较 [n (%)]
组别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用药依从率观察组24(60)13(32.5)3(7.5)92.5%对照组
10(25)
18(45)
12(30)
70%*
注:与观察组比较,*P <0.05
作者简介:张海霞(1975年6月-),女,汉族,河南林州市人,大专,二级技师。

研究方向:护理。

(下转第118页)
118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3月 C 第 6 卷第 9 期
Mar. C 2018 V ol. 6 No. 9
2结果
2.1 血压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x±s,mmHg)
组别n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中医组40163±10.3*133±12.4#81±8.49*69±6.2#常规组40161±9.7145±12.683±8.079±7.7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与常规组相比,P<0.05.
2.2 护理满意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中医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5%与65.0%,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抽烟、喝酒、肥胖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疾病[2]。

在高血压疾病护理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疗效明显优异于常规高血压护理,首先患者进行太极拳、降压操、气功等运动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的系统张力,降低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

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控制血压以及症状,因此治疗周期较长使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对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进行缓解,对患者神经系统的张力进行提高,控制患者血压。

另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让患者提高对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更好的控制疾病。

并且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并且通过中医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内部调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护理原则为通过运动、按摩等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患者血压,通过中医饮食护理,调理患者身体内部,改善患者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中医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护理满意度组间差异显著,其中中医组较为优异(P<0.05)。

综上,将中西护理应用在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经证实为有效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艳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预后分析
[J].光明中医,2018(03):432-434.
[2] 赵盼.社区高血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疗效研究[J].内
蒙古中医药,2017,36(Z1):255-256.
本文编辑:王雨辰
3讨论
目前,临床认为产后抑郁与产妇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是对产妇的产后恢复、身心健康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3]:产后抑郁症最终的诱发因素是负面的生活经历,药物纳入是目前临床最基础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正处于哺乳期,担心药物会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所以用药依从性较差。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4]: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状况,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交流沟通,并向其讲解科学的产后健康知识,能够有效缓解产妇的抑郁情绪。

故而我院针对患者的心理、性格、情绪、生活等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并通过各种途径指导患者了解产后抑郁症与哺育新生儿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自觉树立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自觉按时用药,增强面对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孕酮、雌二醇两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联合应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用药依从性,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练雄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牡丹
江医学院学报,2016,37(3):138-139.
[2] 刘晓秋,白志军.中国妇女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
学与哲学,2015,(8):77-80.
[3] 陈认红,黄海燕,林可珊,等.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79.
[4] 周晨慧,廖少玲,刘琼玲,等.社会因素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
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1-12.
本文编辑:吴宏艳
(上接第11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