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与创新
摘要:农村党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总结怎样更好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党的建设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当地老百姓的需求,不断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党的建设突进和新的工作方法,加强党在农村的号召力、战斗力和凝集力,更好地带领农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开创良好的农村和谐社会局面。
标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创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农村是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而农村党组织又发挥着中坚和指导性的作用,一个地方发不发展,主要看这个地方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强不强;一个地方和不和谐,主要看这个地方党组织是否正确地发挥了党的优良作风,继承了党优秀的工作方法。
元谋县元马镇清和村党委在省、州、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8年正式成立了行政村一级的党委,成为了元谋县乃至楚雄州首先吃螃蟹的人。
党委成立以后,党委成员不断地摸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子,完善了党委各套班子的配备,但在农村基层党的工作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涌现,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有限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党员利益与群众利益、集体利益的统一问题。
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实践中,这是主要问题,也是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利益在农村的发展中越来越张显,党员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下,清和党委也强调党员在农村发展中的先进性,要求党员不仅思想境界要高于普通群众,倡导乐于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为身边普通农民服务的意识,而且要求党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鼓励党员首先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产生效益后,勇于承担带领一批人富起来的责任,这也是成立党委以后衡量一个党员合不合格,优不优秀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
这些具体的措施实实在在地加强了清和党委的凝集力,让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的群众都看到,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发展中是能够有作为的,能够建立起强大的吸引力的。
但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普通群众积极谋发展的意愿越来越高涨;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稀少。
每当一个项目下来后,群众不愿干,不想干,怕担风险。
只有发动党员干,产生效益后群众想干,又没有项目可干,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群众误解,不利于以党委为拳头,形成发展合力。
究其原因,就在于清和党委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没有经济资源加以利用,清和党委的集体经济基本为零,限制了清和党委在更大一个平台上建设更强凝集力和战斗力的空间,从而加强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还在于恢复一定的集体经济,让基层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就是以实力为基础,以魄力为辅助,以能力为拳头,才能破解现在清和党委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员流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员流动性较之以前逐渐地增大,流动党员的跟踪与管理成为了清和党委对年轻党员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
清和党委共有党员167名,其中有47人外出务工,占全部党员28%,而根据清和党委的调查,其中仅有2名党员参与了务工地党组织的活动。
虽然每到年底春节,清和党委都利用假期加强了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思想工作,但这样短暂突击性的思想工作,效果很难保证。
在实际的工作中,清和党委也在不断地摸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突进加强这部分党员的联系,保证他们的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能安心在岗,精心在业,放心在家。
由党委委员负责牵头,组成学习小组,分别负责几个外出务工党员的联系工作,加强和他们经常性的思想交流,督促他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技术,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
随着年轻党员的加入,为清和党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发展动力,但另一方面,年轻党员不同于以前以会议为主的思想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清和党委也在不断地探索一些年轻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外出务工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他们的党性。
通过网络建立Q群,每个月进行不少于两次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党支部,成为了清和党委下建立的第十四个支部,建立一批网络党支部的规章和制度,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
2009年4月虚拟党支部成立后,共为32名农村青年介绍了工作,使他们顺利地实现了就业,而且在虚拟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们通过先期工作的党员很快融入了当地的企业,成为了技术标兵,其中有19名向虚拟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虚拟支部党员提交学习心得123篇;共举办了5次技术骨干Q群视频交流会议,培训45人次。
随着工作的开展,虚拟党支部虽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但没有实体的党支部如何在现实中维护和发展,成为了清和党委在新时期工作中最主要的难题,需要理论界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在党的建设中创造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新方式,加强党在年轻人中的凝集力和战斗力。
第三,综合平衡发展与党的能力建设问题。
一个地方发不发展看党委(支部),一个党委强不强看书记,一个书记能不能看综合业绩。
现在的农村,过于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党的建设,忽视建立严格的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导致党员低能化、老龄化、边缘化严重。
清和党委至始至终注意这样一个难题的处理,如何在经济的发展中保持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让党组织永葆青春,保持党在思想、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先进性,创造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党员教育。
在党的能力建设中,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每个党委成员联系几个致富能手和新品种试种人,重点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不仅在农业领域取得成绩,思想上也逐步地改造向党靠拢。
对于那些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符合党员条件,自己也积极追求全部的致富能手,而且能主动带动周围普通群众共同致富的,优先让他们入党。
从2007年清和党委成立起,党员共引进了7个新品种,种植成功包括莲雾、金丝小枣、木豆、高产大棚茄子和黄瓜等5个品种。
成立了莲雾协会和支部,推广了200亩莲雾,带动了17户农民致富;成立了金丝小枣协会和支部,推广了400亩,带动了22户农民致富;成立了木豆协会和支部,推广了300亩,带动了17户农民致富;2009年成立了和创蔬菜产销合作社和支部,推广了现代农业200亩,涉及农户67户,共计234人。
以此同时,清和党委也不断强化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认真地开展农村“三会一课”,建立了各项学习和工作制度近200项,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事事有责任,不仅在经济发展中,成为领导清和村委会的中坚力量,而且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让党员不断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成为普通群众乐于依靠的对象。
第四,以新型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为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建设新型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不可动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求规模效应,如果继续的单打独斗,不仅不能使农民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反而会损害农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清和村党
委成立以后,党委就一直关注新型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问题,一是以种植能手为中心构建产供销一体的合作社,把懂技术的种植农业“土专家”请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把懂市场的“农业经纪人”请进合作社,把他们和农民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农民利益实现了,也等于这些懂技术、懂市场的能人利益实现了,充分通过利益引导人,教育提升人,荣誉感染人,并准备把2009年5月成立的和创蔬菜产销合作社在适当的时机升级为有限公司和公司党委,把农民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合作社领导成员已构建的销售渠道,扩大我村农产品的销售总额,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能生产,但找不到市场的老大难问题;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在新型经济组织中引导成立党支部和建立工作制度。
农村党的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党的发展能力落后于农村老百姓迫切致富的实际要求,才出现了农村党组织缺乏吸引力和战斗力,许多农村党组织党员老龄化、边缘化十分严重。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清和村党委也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方式,对所有党员都提出了作为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力”。
一是干事要有魄力。
犹豫不决,萎缩不前,不敢工作,不想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党员不是合格的党员。
对这样的党员,清和村党委制定了详细的考评标准,对于那些身在领导位置,缺乏魄力的村委会和村小组干部,坚决地要求民主投票以予撤换;二是自己要有实力。
要想成为新型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干部,首先就是看自身的发展能力怎样,家庭经济状况怎样,思想状况怎样,综合评价以予选拔。
所以,清和党委注意从种植的致富能手和市场眼界开阔的农产品经纪人中培养新型党组织的干部,首先把有意愿加入党的这部分精英优先发展,把思想进步、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一部分人再发展为村组干部,带领老百姓发展致富;三是工作要有能力。
在农村工作,首先要有个正确对待权力和老百姓的态度,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在农村干成事、干好事。
使这些致富能手逐步地接受我党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积累有效的农村工作经验,处理好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处理好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乐于奉献,勇于担责,敢于干事,逐渐地通过完善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让清和村党委在元谋县甚至楚雄州农村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党的建设,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任何时候忽视了党的建设,就忽视了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清和党委虽然在工作中,不断地调整工作方法和途径,但这样的探索毕竟有些盲目,补丁式不成系统的建设毕竟受到了基层条件的限制,即使根据现实的经济社会变化做出了改善,但这样的改善需要上级党组织理论和资金的支持,这样有益的尝试才会不断在基层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