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11年,文化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6月4日,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夺得冠军
②6月7日,全国930万考生参加高考
③长江中下游五省遭遇罕见干旱
④6月6日,全国各地举办赛龙舟、品粽香等端午节庆祝活动
⑤中方呼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利比亚危机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
2.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
为此,我们应该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B.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
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3.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上述观点
A.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B.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和政治的决定作用
C.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D.认为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这说明
A.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B.文化可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D.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
追求广告效应,喜欢
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
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
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
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说明
A.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促进文化的发展B.文化具有继承性
C.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着文化的进步D.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7.下列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
③人们生活越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8.“如乡随俗“表明了。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
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2011年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头人为中国文化产业号脉,认为相互模仿和抄袭是我国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的症结所在.回答9~10题。
9.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B.学习外来文化
C.继承传统D.进行文化创新
10.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促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纳入了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今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将不断完善名镇名村保护的法规体系,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文化意义是
①对展示我国优秀传统建筑风貌和优秀建筑艺术有独特作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④能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 D.②③④12。
“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
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我国先秦时期的楚国,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
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
这说明
A。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的特点
C.中华文化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D.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13。
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和这首诗包含相同意思的有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14. 明末清初注明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
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
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
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意思是说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定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15.2010年9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旨在通过两岸共同搭建汉字艺术交流平台,繁荣两岸汉字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情意。
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②两岸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③两岸交流使两岸文化逐渐趋同④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16。
2010年11月12日晚8时整,世人瞩目的亚运会在珠江的海心沙广场拉开帷幕。
亚运会开幕式是以“水"为主题。
巧妙地表达了广州人乃至中华民族水火都能交融的包容胸怀.大型文艺表演出色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广州独特的文化,含蓄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这表明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①我国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是先进的文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
2010年11月10日,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
网络热词成为日常用语,并进入主流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网络文化的尊重,这一材料说明
①文化来自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人民大众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网络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
A。
③④ B.①② C.②③D①④
18.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C.中华文化独具特色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19.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
A.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B.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D.开发和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
20.2010年8月15日,全国举行向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遇难同胞的哀悼日活动,一时间“舟曲不哭,十三亿同胞是你坚强的后盾;舟曲不哭,五十六个民族永远是一家”回荡在中华大地,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的重要内涵.
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21.今年清明节,千年古都河北省开封市隆重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展现独具开封宋文化特色的清明节俗文化。
这为开封市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搭建了一个平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中华大地再次演绎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这说明A.具有民族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B.民族精神只有在危难时期才能显现
C.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D.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23.目前,由广东兴起并迅速在全国传播的“红段子"(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文化精神.在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移动运营商的联合推动下中国手机话语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政府部门这样做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需要
③手机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已超越小菜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
许多离家在外的韩国人认为回家陪妈妈腌泡菜是一种孝道,有人甚至从腌泡菜中悟出“幸福婚姻之道”.这反映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④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B。
②③C。
①④ D.②④
25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
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媚外,把祖宗的遗产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
这一做法A。
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
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
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B。
科学技术的进步
C.大规模的人口迁徙D。
社会制度的更替
27.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
作为中国海盐文化代表的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海盐文化
A.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包容性B。
由该地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决定
C.体现了区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
D.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28.AA制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里,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产物。
在中国,文化程度高的群体比文化低的群体对AA制更易于接受,但是总体上对于AA制的认同度并不高,这表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D。
西方的交往方式优越于我国的交往方式
29.无论在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
在当代中国
①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0.封建社会的韩非子的思想核心是“法治”。
但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今天,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悬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材料一: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材料二:“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6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4分)
32。
2006年9月1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 《纲要》强调要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为我国文化坚持特色、走向世界指明了路径。
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光彩四射。
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8分)
33.材料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进入新世纪,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团结一致,集中力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举全民族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二: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今年是第三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此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有何意义?我们应怎样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0分)
(2)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两条宣传用语(2分).
34、河南省文化底蕴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靠改革创新这个生命线,选择文化资源各具特色、文化元素多样、发展基础较好的开封、登封等八个市县作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德进产业集聚,以实现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化强省建设的新突破。
为充分利用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新步伐.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开展中原文化宝岛行、澳洲行、欧洲行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文化大交流、经贸大合作。
紧贴人民群众这个需求线,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广大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河南省是如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