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满分: 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2.《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
A.“事异则备变”
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D.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3.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这种修辞差异( )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自由”“平等”思想
5.普罗泰格拉认为,事物就是人们感觉到的那个样子,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人们觉得某法律不合理时人们就可以进行改革。

对于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理性和思想自由
B. 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C.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D. 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6.某一时期,“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课程强调学习古典艺术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该时期的主流社会思潮是( )
7.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

“他们”( )
8.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对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指出了路德思想的双重作用B.肯定了虔诚信仰灵魂便获救的主张
C.批判了路德背离人文主义精神D.说明了路德使人摆脱了教会束缚
9.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

其观点的核心是( ) A.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D.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10.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及: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导致发明不能有系统增进,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上述的突破才能实现。

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

该材料旨在说明()
A.农耕经济历来阻碍文明进步 B.商业的影响力小,科技发明难以推广C.理学思潮使科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D.封建政治体制束缚经济发展
11.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12.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

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

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
A.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B.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D.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14.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
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
A.②⑤⑦ 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5.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 ) 类别数学天文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 25 25 0 25 7 7 8 9
1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主要反映了( ) A.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7.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这一科学理论应是( )
“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

1601年,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包括物理学家伽利略。

据此可知( )
A. 近代科学得到充分发展
B. 意大利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
C. 人们已冲破神学的束缚
D. 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相互推动
19.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

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

这段材料突出表现了( )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C.新兴教育促进近代科学发展D.科学观念推动人文精神发展20.瓦特研制蒸汽机成功既是科学家的天才展露,也是一首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颂歌。

他研制的蒸汽机遇到了有眼光的企业家的赏识,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蒸汽时代”。

这从本质上说明瓦特的成功在于( )
A.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B.书香家庭的熏陶
C.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D.自己的好学深思
21.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

”最终普朗克的“解释”()A.使人类认识深入微观世界 B.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22.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其著作中指出:“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芬兰的一个公司主导了移动电话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专家开发出创新型软件。

但是与
此同时,在那些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23.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2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

作者意在说明()
A.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2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材料表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 )
26.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维新思想( )
A.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
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
27.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思想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

这是因为三民主义( )
A. 顺应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潮流
B. 成为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C. 全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D. 完整地表达了西方政治理念
28.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
29.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

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3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31.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这反映出( )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终结
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科学知识已经得到普及
32.中共中央认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据此可知,中共中央提出这一主张是在( )
A.国民革命前夕B.西安事变爆发后
C.抗日战争后期D.渡江战役打响前
3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新民主主义论》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4.“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
A.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35.下图是1985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图中,左侧文字为“图中信息:游行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面文字为“图中信息: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下方文字为“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对其呈现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A.否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价值 B.肯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C.展现了中国入世贸组织的成果D.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6.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
C.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D.“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6分,第37小题18分;第38小题12分;第39小题16分。

3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

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2分)
38.(12分)
材料:
表一: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贽的《藏书》《焚书》1637年刊出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1639年刊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1642年刊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543年刊出薄伽丘的《十日谈》
1628年刊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632年刊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1687年出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传》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化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两大体系的对话》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9. (16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材料二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材料三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实践。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特点。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4分)
2021学年度新余一中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
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5:BABCC 6 --10:BDABB
11—15: DCDBD 16 —20:ABDDC
21---25: ABCDB 26---30: BACAD 31---36: CCACDD
二、材料题(共46分)
37.(共18分)
【答案】(1)国家:社会契约;
国家归属:人民主权;
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
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任意三点6分)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4分)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
和帝国主义侵略。

(4分)
原因: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4分)
38.(共12分)
观点: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文化发展存在巨大差距。

(2分)
阐述:
(1)政治上: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封建制度日益衰弱,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西方如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科技文化发展,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

(2分)
(2)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因此中国在科学领域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总结水平上,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2分)
(3)外交:中国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西方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发展,需要发展科技文化满足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的需要。

(2分)
(4)文化教育:中国重人伦、轻自然,“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风气。

西方重实验分析,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因此产生近代科学。

(2分)
小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的不同,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西方产生近代科技,推动社会转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分)
39.(共16分)
(1)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法治国。

实践:戊戌变法。

(6分)
(2)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2分)
(3)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2分)
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1分) 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分)
(4)特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