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
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
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
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首句“京洛风流容代人”七个字,包括这样三用意思。

那么,这位曾风光一时的佳人,“因何风絮落溪津”?为何像风中飞絮似的,飘落到苕溪的渡口来呢?说她的来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随风飘落,含意深厚。

“颠狂柳絮随风舞”(杜甫《容句漫兴》),这风中之絮是不里自主,又是无人怜惜的。

用风中之絮来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用,一个“落”字双关出人与柳絮的同等命运。

其中也掺杂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这句前面用“因何”这一似问非问的句式,后面用荒僻的“溪津”与繁华的“京洛”作鲜明对比,深刻地写出了这个“风流容代人”的不幸遭用。

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深深怜悯和同情。

“笼鞋浅出鸦头袜”。

笼鞋,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袜子。

这句是说从笼鞋中微微地露出了鸦头袜。

“知是凌波缥缈身”。

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词里的女子穿了这样款式的鞋袜,步态轻盈,如宓妃洛神一般。

这仍是对“风流容代人”的赞美:她高洁,飘逸,和一般风尘女子迥然不同。

过片,暗示她的辛酸生活,并表达了对她不幸遭用的同情。

“红乍笑,绿长嚬”。

“红”,指她朱红的嘴唇,说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或说红指她笑时莲脸生春;总之是说她笑时的美丽。

“绿”,指青黛色的眉毛,说她双眉紧锁,隐含忧伤。

“乍”,表示时间短暂,
与“长”相对。

说明她笑时短,嚬时长。

仅用六个字,不仅使人的神态毕现,而且写出了人酸苦的内心世界。

这笑,看来是勉为欢笑,而嚬才是真情的流露。

“红乍笑,绿长嚬”六字用得高妙奇容。

“红”与“绿”对,色彩鲜明,让人顿觉佳人的仪态万方:“乍”与“长”对,以时间长短刻画佳人神态的流程:“笑”与“嚬”对,揭示出佳人复杂的心态。

意蕴本融,言简意赅。

描写女子情态的词句本也常见,如“修眉敛黛,遥山横翠,相对结春愁”(柳永《少年游》),十三个字只写出了人的“春愁”:“娇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细画弯弯月”(晏几道《菩萨蛮》),十四个字只写了人在梳妆打扮时而“愁春”。

它们都没有姜词这样高度浓缩,韵味悠远。

“与谁同度可怜春”。

春光无限美好,可是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与谁,即没有谁。

贺铸有“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句,与此境界极相似。

这深情的一问,不仅表现出词人对她的同情,惺惺相惜,而且写出了她的孤苦寂寞。

从整首词看,所写是一个歌妓之类的人物。

她在繁华的京城也许曾经有过“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美好时光,如今却沦落溪律,无人与度芳春。

对于她的不幸遭受,词人一个字也没有写,女主人公也始终未发一语,全从词人之“所见”方面着笔。

感慨都在虚处,这样词人的同情之感,表达得酣畅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见,特别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古人传说鸳鸯双宿双飞,常用来作为夫妻间爱情的象征。

“鸳鸯独宿”,深一用表明无人与之“同度”,只剩下孤苦一人了。

“何曾惯”,也深一用地流露出她的忆旧念往,直至此时仍怀着感情上的痛苦。

因此接着说:“化作西楼一缕云”。

宋玉《高唐赋》载巫山神女与楚王的故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说她化作西楼上空一缕飞云,如巫山神女,对过去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欢愉情景,不能忘怀,表现出她对爱情生活的无限回忆和执着追求。

白石词的基本风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种冲冷的胸怀,不让七情六欲无节制地发展,从而达到一种超逸空灵的境界。

对情词来说,就不能热情过度,因热情过度容易形成痴迷状态,要用冷笔处理。

此词就是冷笔写热情的作品。

此词用笔,有时从实处落墨,有时虚处着笔(如“笼鞋”以下四句),但它“无穷哀怨,都在虚处”(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评姜夔《点绛唇》结句语),虽有深情,里于用冷笔处理,故显得气体高妙,清远空灵。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创作背景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词人在创作这首词时已近七十高龄,这是他被一位妇女的的身世所感动而写下这首词。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2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短短的罗衫淡淡的妆饰,轻轻地挽起红袖登上了场。

罗扇轻掩面容歌声如串串珍珠婉转悦耳,言谈锋利如玉屑飞散融和着清香。

从汉魏开始又说到隋唐,是谁让你们总结历代的盛衰兴亡。

千年万代不过是用来逢场作戏,成为说书艺人拍板演唱的笑谈。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

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说:即说书。

高秀英:一位说书的女艺人。

罗袿(guī):音,古代妇女所穿的华丽的衣服。

当场:又叫作场,指开场说书。

珠成串:形容歌喉婉转如一串珠圆。

拍板:一种乐器,以木做成,唱歌时用来按拍,调节音律。

门锤:
锤同槌。

板:以木制成。

说唱时用以按拍,调节音律,警示听众。

创作背景
这作品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

作者听高秀英的说书后生出“百年总是逢场戏”的感慨,并借典故感叹高秀英作为艺人讲唱之不易,从而创作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这位女艺人的妆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一句“短短罗袿淡淡妆”,连用两个复合形容词“短短”、“淡淡”描写说书女打扮的素洁得体而又不俗。

接下去一句“拂开红袖便当场”,作者用了“拂”字,一个洒脱、利落的动作准确地刻画出说书女的风度,给人一种“席上生风”(《醉翁谈录》)之感。

这两句一静一动,把一个举止从容、神情沉着的艺人形象和盘托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两句,作者连用两个动词,两种比喻,极其生动传神。

词的下片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

“由汉魏,到隋唐”并非实指汉魏隋唐,只不过说说书的内容属于讲史而已,接下来作者有感而发,一反历来把说书看成是卑贱职业的观念,把说书人提到一个历史裁判者的地位。

“百年总是逢场戏”,语义双关:一是指百年兴亡,什么汉魏隋唐,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表达作者对人生兴亡的感慨;而是说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自有说书人一段辛酸在。

最后一句“拍板门锤未易”带有讥弹,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说书人可顷刻间说破,然而仅靠说书人的褒贬,能在芸芸众生领悟其中的虚幻。

上片从其外貌和说书技艺落笔,写其装束、神情,赞其歌喉的圆润和口齿的轻快,活画出一女艺人形象。

下片写说书内容,结拍两匀尤妙,既写其技艺超群,又暗寓人生的慨叹。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朝代:宋朝
作者: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

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

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注释
①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③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④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⑤红莲夜:指元夕。

红莲,指花灯。

赏析: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

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

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
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

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

全词情致深婉空灵。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原文: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朝代:宋朝
作者: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会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幕降临,倏忽间清风吹散了薄烟,在窗棂竹帘之外,渐渐升起了一轮明月。

因畏路途杳杳更忧人心未合,即使能结同心,恐不能同处一地。

情义绵绵,思绪翩翩。

剪不断,理还乱。

云儿啊,再回去只怕了无踪迹(认不得归路)。

这样的事、情思应该只有在前世里显现,总是喜欢将两地鸳鸯放一起。

注释
①情脉脉:《古诗十九首·摇摇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脉脉,情意绵绵,凝视不语得样子。

②忡忡:忧虑不安。

《诗经·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③“碧云”句:谓即使归去夜很难寻得旧欢。

碧云,碧空中得云,喻指远方或天边,多用来形容离愁别绪。

④“只应”二句:是说男女情事须有缘分,前世有缘今世才能相厮相守。

前生,佛教认为人有三声,即前生、今生、来世。

生,亦作“世”。

前生即前一辈子,对今生而言。

唐寒山《诗》之四十一:
“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赏析: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

可惜由于性格原因,他屡遭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5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代: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译文及注释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suǒ)秋千翦(jiǎn)翦风。

落索:冷落萧索。

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jiǎ)清尊莫放空。

鱼雁:指书信。

金陵子:歌女。

斝:古代酒器。

注释
落索:冷落萧索。

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

鱼雁:指书信。

金陵子:歌女。

斝(jiǎ):古代酒器。

赏析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

“迟迟月”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

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6
原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

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翻译/译文
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

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注释
①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

②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

③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④灵均:屈原的字。

⑤读杀:读完。

⑥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赏析/鉴赏
此词主旨是以酒遣愁。

上阕的前二句融化古语,说酒不能不饮。

次二句补叙饮酒妙处:可以远于浮华,可以抚平创伤。

“纷华”指纷浊的人世社会,其中甚至上演着山河陵替、故国丘墟这样让人深悲大恸的惨剧,“魂磊”即是由此产生的失国之悲。

词人要以酒浇愁,自我麻醉,摒除烦恼,忘却悲哀。

“三杯”、“一斗”谓数量之多,也见出词人痛切心髓,无法排解,唯有乞灵杜康的无奈心情。

下阕举出两位古人,一贬一褒。

屈原放逐沅湘,行吟泽畔,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忧心楚国,系心怀王,执着而不能超脱。

词人认为,孰醒孰醉,并无恒定的标准,或醒者乃是真醉,而醉者方是清
醒。

意谓屈原过于拘执,苦痛绝望,自沉汨罗,只是太可怜了。

自超世达观者观之,可以不必如此。

阮籍但闻有酒,便求为步兵校尉,以求一醉,方为达者。

“好个”两字极力称美。

但这种褒贬,只是愤激之词,正话反说,将哀痛家国、感念世乱的心情,用拗折之笔写出。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7
原文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翻译
从古到今人间都是“腐臭场”,只有酒是香的。

自从隐居在云烟畔,每天都过的闲适潇洒。

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享美丽秋色,只这菊花竟还未开放。

看来要想菊花开的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注释
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借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

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

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嫉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

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掩鼻”二字,本于《孟子。

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

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

“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

“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

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

“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

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

下片“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

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

“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

“共秋光”,共享秋光。

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

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

”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

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

“黄花”,即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

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8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翻译
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

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

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
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但是好梦又难寻成。

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注释
鹧(zhè)鸪(gū)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等。

玉惨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脸。

凤城:指北宋都城汴京。

莲花楼:饯饮之处。

阳关:即《阳关曲》,古人送别时唱此曲。

人人:那个人,指所爱的人。

程:里程,古人称一站为一程。

赏析
这是一首根据在离别时的所感所受而做的词。

《青泥莲花记》载:“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

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

李将行,胜琼送别,饯钦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饮别。

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李云云,盖寓调《鹧鸪天》也。

之问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

因问之,具以实告。

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夫取归。

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

”这一段记载,叙述了聂胜琼创作这首词的全过程。

聂胜琼虽然是京师名妓,见到人非常多,但感
情却非常真诚和专一。

词的上阕写离别,下阕既写临别之情,又写别后思念之情,实与虚写结合,现实与想象融合为一。

起句以送别入题,“玉惨花愁出凤城”,“玉”与“花”喻作者自己,“惨”与“愁”表现送别的愁苦,显示她凄凉的内心世界。

凤城指京都,她送别李之问时,情意绵绵,愁思满怀,显示了她不忍分别的真挚情感。

莲花楼是送别的地方,楼下青青的柳色,正与离别宴会上回荡的《阳关》曲相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眼前的青青柳色与悲哀的离别之曲一起颤动着离人的心弦。

何况“一唱《阳关》后”,心中的人儿马上就要起程了。

“别个人人”意谓送别那个人,“人人”指李之问,“第五程”极言路程之远。

在唱完一曲《阳关》之后,就一程又一程地远远离开了她。

离别是痛苦的,但别后更苦;词的下阕,叙写别后思念的心情。

相见时难,别也难,但作者别后希望在梦里依稀可见自己的心上人,更令人悲哀的,是难以成梦。

“寻好梦,梦难成”句,写相恋之深,思念之切。

词人把客观环境和主观感情相结合,以大自然的夜雨寄托了离人凄苦,“况谁知我此时情”一句,道出了词人在雨夜之中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与痛苦的相思之情。

接下去,“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两句,画面感人而意境凄静深沉,显示了词人独特的个性,也突现了词的独特的美。

“帘前雨”与“枕前泪”相衬,以无情的雨声烘染相思的泪滴,窗内窗外,共同滴到天明。

好像大自然也被她的感情所感动,温庭筠《更漏子》一词的下阕,曾这样描写过雨声:“梧桐树,三更下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也写到:“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跟温庭筠词相类似,都写雨声对内心情感的触动。

然相比之下,聂胜琼这首词对夜雨中情景交融的描绘,更显得深刻细腻。

它把人的主体活动与雨夜的客体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相联相叠,而“隔个窗儿”更见新颖,突出了词人的独特之处,也更深化了离别之苦,因为这里所刻画的“滴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