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递质活动的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
省 绵 阳市第 三人 民医 院门诊就诊 及 心身疾 病科 首 日 住 院 尚未用药 者 。符合 《 中 国精 神 障碍 与诊 断 标 准 ( 第 3版 ) 》(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D i a g n o s t i c o f
项 目基金 : 绵 阳市科技局课题( 1 2 C 0 0 6一1 ) 。 作者单位 : 6 2 1 0 0 0 绵 阳,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 通信作者 : 赵 红, E—m a i l : z h—h o n g 5 1 7 @1 6 3 . c o m
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 ( 第3 版) 》 ( C C MD一3 ) 抑郁症诊 断标 准的 5 1 例 门诊及 住院抑郁症 患者 , 采用 E F G分析仪 检
测其中枢神经递质活动变化情况及其脑功能状态 , 与正常对照组进 行 比较 。结果 抑郁症患者 中枢神经递 质 一
氨基 丁酸( G A B A) 、 谷 氨酸 ( G l u ) 、 5一羟色胺 ( 5一H T ) 、 乙酰胆碱 ( A c h ) 、 去 甲肾上腺 素 ( N E) 及多 巴胺 ( D A) 等功率
均年 龄 ( 3 5 . 4 1±1 5 . 5 3 ) 岁 。受 教 育 年 限 ( 1 1 . 0 8±
系。脑电超慢涨落图( E F G ) 分析技术是从脑 电信号 中提取超慢涨落成分来反映 中枢神经递质活动 , 使 非创 伤性检 测 中枢神经 递质 活动 情况并 反映 大脑功
能状态 成 为可 能 J , 但 同种 中枢 神 经 递 质 活动 状 态在 有 关 抑 郁 症 患 者 的 不 同 研 究 中 不 完 全 一 致 J 。本 研究 采 用 E F G分 析 技 术 探 讨 抑 郁 症 患
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脑电波变化
[文章编号]1006-2440(2020)03-0283-02[引文格式]邱建成,胡亚兰.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脑电波变化[J].交通医学,2020,34(3):283-284.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以情绪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常伴注意力低下、思维迟钝、行为迟缓、认知功能减退及各种躯体化症状[1]。
临床治疗困难,80%以上患者症状反复发作,10%~15%患者存在自杀倾向。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近年投入临床使用的神经电生物技术,但关于不同频率rTMS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尚未取得统一定论[2]。
本研究择取我院门诊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7例,比较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对脑电波波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抑郁症患者57例,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
观察组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25~53岁,平均(40.8±8.7)岁。
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40.6±9.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DSM-5)抑郁症相关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3~24分;(3)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4)一般状况良好,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3~4分;(5)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存在rTMS禁忌证者;(2)合并精神病性障碍或伴精神病性症状者;(3)药物滥用或依赖者,精神发育迟缓、精神性厌食或贪食者;(4)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
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丹麦MagPro公司第二代重复经颅磁刺激器R30,8字型刺激线圈。
探讨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诊断血管性头痛的价值对比
探讨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诊断血管性头痛的价值对比目的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在血管性头痛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效果。
方法方便抽取该院2011年3月—2015年3月所接收的64例血管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32例与参照组32例,前者采取经颅多普勒检查,后者予以脑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90.6%)的诊断正确率比参照组患者(3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血管性头痛的诊断中,经颅多普勒的诊断效果优于脑电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与运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in diagnosis of vascular headache diseases. Methods 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vascular headach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2 cases in each,the research group were examin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the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by electroencephalogram,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ccuracy rat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0.6% vs 34.4%),and there was an obvious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diagnosis of vascular headach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lectroencephalogram,which is worth great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Key words] Vascular headache;Transcranial Doppler;Electroencephalogram血管性头痛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头痛类型,由于其头痛是血管引起的,因而将其叫做血管源性头痛[1]。
《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研究》范文
《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研究》篇一一、引言抑郁症作为现代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通常依赖专业医师的诊断和心理测量表等手段,然而这些方法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局限性。
因此,基于现代技术的抑郁症识别研究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研究,为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多模态技术的发展,结合多种生物信号特征的抑郁症识别研究日益增多。
其中,脑电信号和语音信号因其易于获取且富含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研究中。
脑电信号反映了大脑的电生理活动,语音信号则体现了情感状态的变化。
通过融合这两种多模态特征,可以有效提高抑郁症识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脑电和语音数据,提取多模态特征。
在脑电数据中,主要关注各脑区的频带特征、事件相关电位等;在语音数据中,提取语调、音强等特征。
随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优化模型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四、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实验对象为患有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症的受试者以及健康对照组。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专业的脑电采集设备和录音设备获取受试者的脑电和语音数据。
同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和心理测量表得分等信息,对受试者进行分类。
五、特征提取与模型构建在特征提取阶段,对脑电数据进行频谱分析、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等处理,提取出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征;对语音数据进行声学特征分析、情感特征提取等处理。
随后,构建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分类模型。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采用多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卷积神经网络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我们得到了基于脑电和语音多模态特征的抑郁症多分类识别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抑郁症识别的准确率。
精神科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与诊断
精神科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与诊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疾病也越来越普遍。
精神科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情绪、心理状态等方法来诊断精神疾病。
然而,仅靠这些方法往往是不够准确的。
近年来,脑电图信号分析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脑电图(EEG)是一种监测脑电活动的方法,通过电极将脑部电信号进行记录。
人类大脑通常会发出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电信号,而脑电图信号则反映了脑部各个区域的电活动状况。
因此,脑电图信号分析可以有效地检测脑电活动异常,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精神疾病的脑电图信号分析主要包括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
频谱分析是将脑电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成分。
一般来说,人类大脑的电活动可以分为α波、β波、δ波、θ波和γ波等,而不同频率波的出现情况和特征可以反映脑部不同区域的电活动变化。
时频分析则是将脑电信号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和频率带,在时间和频率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检测出脑电活动的变化情况。
网络分析则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脑电信号中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以期发现脑电网络中的变化情况。
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脑电图信号分析可以提供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引起的脑电活动改变可以通过频谱分析和时频分析进行评估和判定。
如果脑电活动过度慢而频率太低,可能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处于一种较为沉闷的状态,不太容易产生兴奋;反之,如果脑电活动过度快而频率太高,则可能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大脑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的状态,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
当然,仅靠脑电图信号分析是不够的。
除了脑电图信号,诊断精神疾病还需要考虑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科医生需要综合分析不同数据,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
总之,脑电图信号分析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疾病的辅助手段,可以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信号噪声、信号干扰等问题。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怎么看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怎么看经颅多普勒检查(Transcranial Doppler,简称TCD)是一种无创检查脑血管的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对脑血管进行非侵入性检查。
TCD可以用于评估颅内动脉和静脉,检测血流动力学异常,帮助医生诊断脑血管疾病。
那么,如何正确的读懂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呢?首先,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一般由医生专门撰写,应该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
检查报告内容一般包括:检查时间、患者基本情况、检查指标及结果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指标及其意义:1. 脉搏波速度(Pulsatility Index,简称PI):PI是血管脉动情况的评估指标,它可以反映血管管壁张力的状态。
PI值越大,说明脉搏波越反射,管腔阻力越大,血管管壁状态不佳。
2. 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简称RI):RI是脑血管阻力的评价指标,它可以反映脑血管的管腔阻力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RI 值越大,说明血管阻力越大,血流速度下降,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增加。
3. 峰值收缩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简称PSV)和舒张期末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简称EDV):PSV和EDV可以反映血管内血流速度和流量,PSV和EDV值越大,说明血液流量越大,与血管病变的程度有关。
在读取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上几个指标的数值变化。
一些异常指标的变化可能会提示存在一些疾病,例如:脑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动脉瘤等等。
如果报告中存在高风险的因素,我们必须及时去医院就诊。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只是一种参考,不能代替临床诊断。
如果发现异常指标,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偏头痛的临床对比分析
10中 药 5 ■医 舛誓C I E IIE N H R A Y HN M DCN DP A M C A A
2 年 8 第 1 第 1 期 01 1 月 卷 5
立 ;以阵 发性 0波 、8波为 主 的中度 异常 4例 , 表现 为 0波
血 流速度 的增高 、 降低 和不稳定及 不对称 , 以流速增 高为 主 , 但
p ro ma c o h n r a e l o o e o i r d c n n t b l y a d a y e f r n e f rt e i c e s d b o d f w v l c t l y, e u e a d i s a ii n s mme r ,t e f w ae i c e s d man y EEG c n b t ty h l r t n r a e i l o a e r l d o t h i g o i i u e u p l p y h a a h ,e c u h EG b o ma i a e t a u e u ,t e d a n ss s r l d o t ie s e d c e t ,b tt e E e a n r l y r t h n TCD t si g,c i i a o i a i n o t e tn l c lc mb n t f n o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诊断血管性头痛的价值比较
因剧 烈头 痛来 我 院就 诊 。两 组患 者性 别 、年 龄 、病程 及 就诊 原 因 等一 般 资料 比较 差异无 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具 有可 比性 。 1 . 2 诊 断方 法 :所 有 患者 均 由我 院 专业 医 师进 行检 测 ,并 由2 名 以上经 验 丰 富的 临床 医师 根 据检 测结 果做 出诊断 ,以降低 检 测和
查 结果 做 出诊 断 。 1 . 2 . 2 脑 电图 组操 作 :脑 电图 组 患 者根 据 脑 电图 检查 结果 进 行
我院对 临床 常用经颅多普勒与脑 电图诊断在血管性头痛诊
断 中的准 确性 进行 比较分 析 ,对两 种检 查方 式 的诊 断准 确性 及价 值 进行 研 究 ,为临 床诊 断提 供 最佳 的方 法 。研 究 结果 显 示 ,经颅 多 普勒 检查 在血 管 性头 痛诊 断 中的 准确率 较脑 电图检 查具 有显 著 的优 势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义 ( P<O . 0 5)。经 颅 多普 勒 检查 具 有 操 作 简单 、无创 伤 、无 辐射 等优 点 ,而且 经颅 多 普勒 检查 能够 对 脑 部血 液动 力学 进行 动态 的追 踪 性观 察 ,根据 检查 获 取 的颅 内动
仪 。操作方法 :①将脉冲探头设置为2 MH z ,由颞窗对双侧大脑
前 动 脉 、大 脑 中动脉 、大脑 后动 脉进 行 检测 。② 由枕窗 对双 侧椎 动脉 和基 底 动 脉 进 行 检 测 。 ③ 收集 患者 血 流 频 谱 、舒 张期 末 流 速 、收缩 期 流速 、平 均 血流 速 、血管 搏 动指 数等 数据 ,并根 据检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经颅磁刺激治疗法目前常用于抑郁症治疗之中,通过此种治疗方法能够使得患者的脑部神经去极化。
此种治疗方法的主要作用机制就是在患者头皮放置具有震荡规律的磁场,进而诱导大脑内电流,也就是说通过电流刺激来改变患者脑周围的电磁场,在患者脑部形成电刺激,通过完成脑内代谢及电活动等方式来治疗抑郁症。
本文主要分析了经颅磁刺激治疗机制以及现状,并简述其使用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抑郁症;研究进展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是一项新型无创治疗方式,即通过诱发电场来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刺激患者的脑部组织,使其兴奋。
在传统的治疗中,经颅磁刺激装置一般只能释放出单脉冲电流,单一的脉冲只能刺激患者大脑皮层2~3厘米,整体治疗效果有限。
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装置可以释放出连续的脉冲,装置释放出的脉冲可以刺激患者大脑皮层更深位置,目前此种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并获得了相应批准。
一、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机制经颅磁刺激治疗法会受到不同脑部区域以及不同参数的影响,进而产生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因此很难根据预期作用机制来分析其实际功能。
也就是说如果对运动皮层进行大方面的刺激,通过强有力的磁场能够使得电流通过皮层的神经元,进而使得神经元去极化。
而程度较低的磁刺激难以使得神经元去极化,但是也会改变大脑的活动情况,影响各个神经元静息膜电位。
另外通过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引发患者运动抽搐,但目前没有发现使用此种治疗方法会干扰患者记忆等情况[1]。
经颅磁刺激能够使得部分脑区的行为被短暂破坏,尤其是在将磁线圈放置在指定位置时,患者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短暂性失忆的情况。
而很多医学研究者更关注经颅磁刺激是否会改变突触的可塑性。
通过与影像学的结合,可以发现经过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刺激脑区会出现改变凹。
而通过对分子水平的研究可以得知此种治疗方式能够使得患者的脑部生长因子形成,并刺激患者的下丘脑,使得其整体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促进单胺类元素的转换。
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引言: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卒中康复过程中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及社会负担。
目前,神经康复治疗是卒中后抑郁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其中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被广泛用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然而,单一tDCS治疗的效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
因此,针灸也被认为可能是一种有效附加治疗手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tDCS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名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A组(头电针联合tDCS治疗组)、B组(单纯tDCS治疗组)和C组(对照组,无治疗),每组70人。
A组患者每天接受头电针联合tDCS治疗,B组患者每天接受单纯tDCS治疗,C组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
治疗周期为4周。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并对三组患者的HAMD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B组和C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不明显。
A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
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和皮肤过敏,但均能耐受,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tDCS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的疗效。
头电针的针刺能够通过激活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和调节神经系统等作用来缓解抑郁症状。
tDCS通过直接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极化状态来调节神经传导、改善认知功能。
两种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促进了彼此的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
结论:不同频率头电针联合tDCS治疗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
抑郁症静息态EEG前后部脑电活动
信号不 对称性的变化 , 并在正 常组 、 抑郁症未用药组和抑郁症用药 组三组被 试 中进行 了分析 。分 析过程首 先将静息 态E E G进行快 速傅 里叶变换 ( F F T ) , 将时域的 E E G信号转换为频域的相关信息 。将频域划分频带 , 导 出各个频带各 个通道的电压密度后 , 用电压密度值 计算 比较 脑前后部神 经 电活动 的相对强 弱 。结果 发现 正常人脑 前部神 经 电活 动强于脑后部 , 抑郁症 未用药病人脑前部神经 电活动 弱于脑后 部。用药 的抑郁 症病人 脑前后 部神经 电活 动的相 对 强弱有所改善 。该结论有助 于基 于生 物标 记的抑郁症 自动诊断和和治疗效果预测 。
Ab s t r a c t :De c r e a s e d a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b r a i n i n t h e l e t f h e mi s p he r e r e l a t e s t o t h e r i g h t p a r t i n d e pr e s s i o n. we c o mpa r e d t he c ha n g e s o f r e s t i n g EEG s i g n a l s i n t he a nt e io r r a n d po s t e io r r po r t i o n s o f t he b r a i n i n de p r e s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s t o f u 卜 t h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EG b a s e d b i o ma r k e r o f d e p r e s s i o n.Re s t i n g EEG wa s r e c o r d e d i n t h r e e g r o u p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的对比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2例患者均应用脑电图检查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异常率。
结果:脑电图检查出轻度异常36例,中度异常8例,重度异常1例,检查异常率达62.5%;经颅多普勒检查出血流速度增快20例,血管狭窄13例,血流速度降低13例,血管流速降低并血管狭窄11例,检查异常率达79.2%;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异常率高于脑电图检查,而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短暫性脑缺血发作属于脑血管急性期,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一般1 d内患者情况会有所恢复,但是短暂性脑缺血会反复发作,而且每次发作都比较突然,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患者在5年内容易引发脑梗死[1]。
应用头部影像学检查并不容易发现异常改变,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评估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应用脑电图检查是评估患者脑细胞缺血性损伤后的机能改变情况[2]。
本研究选择扥院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脑电图检查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诊断标准,排除了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患者。
72例患者均应用脑电图检查与经颅多普勒检查,男50例,女22例,年龄50~70岁,平均(56.9±10.1)岁。
1.2 方法脑电图检查选择脑电图仪(美国生产),患者取坐或卧位,于清醒状态下闭目检查,根据国际标准为患者安置头皮电极,将走纸速度控制在3 cm/s,时间常数选择0.3 s,调节滤波频率为35 Hz,电压10 μv/mm。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压力的增加,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心理障碍。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然而并非所有患者对这些方法都能产生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身上。
本文将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一、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经颅磁刺激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电流从而产生强大的恒定或交替变化的磁场,从而改变脑区活动。
这种刺激可以调节脑神经元网络中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以促进神经信号传递和运转。
在抑郁症治疗中,通常会选择前额叶皮层为刺激靶点,以调节该区域的神经活动。
二、临床研究结果许多临床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其中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假治疗相比,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抑郁症患者的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评分。
同时,还有其他几项类似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取得了相似的结果。
这些试验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并提高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在一些长期随访和纵向观察中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不仅在治愈率上呈现良好效果,在预防复发方面也显示出优势。
这些证据进一步证明了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可行的长期治疗方法。
三、适应证和安全性经颅磁刺激治疗目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
适应证主要包括抵抗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以及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对于这些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选择。
众多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在安全性方面也表现良好。
通常情况下,该方法只会引起轻度和暂时性的头皮刺激感和头痛等不适反应,并且这些不适反应通常会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减轻或消失。
四、预测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尽管临床试验结果已显示出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抑郁症中具有显著效果,但预测个体治疗反应仍然是一个挑战。
经颅超声技术在抑郁症及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中的应用
经颅超声技术在抑郁症及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中的应用田亚云,樊文峰,顾平*(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31*通信作者:顾平,E-mail:gpwh2000@)【摘要】本文目的是对经颅超声技术(TCS)在抑郁症及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及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方向。
TCS在抑郁症患者可表现中缝低回声,在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患者中也出现了特异性表现。
本文对TCS在抑郁症及神经变性疾病伴抑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颅超声成像;抑郁;神经变性疾病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86/scjsws20200327002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sonography in depression and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depressionTian Yayun,Fan Wenfeng,Gu Ping*(The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Brain Ageing and Gognitive Neuroscience Laboratory,Shijiazhuang05003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Gu Ping,E-mail:gpwh2000@)【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in depression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depression,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lated clinical diagnosis.TCS revealed reduced brainstem raphe echogenicity in the depression patients,and it also had be found specif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depression.This articl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TCS in depression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 depression.【Keywords】TCS;Depression;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经颅超声技术(Transcranial Sonography,TCS)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超声成像技术。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的价值分析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以及脑电图检查。
结果:经颅多普勒检查36例正常,44例异常。
其中轻度抑郁20例(25.0%)、中度抑郁36例(45.0%)、重度抑郁24例(30.0%)。
而随患者抑郁程度加重,患者PCA、ACA、MCA的血流速度不断增大(详情见表1)。
脑电图检查32例正常,48例异常,而随抑郁程度加重,患者α指数不断降低、波幅低、慢α节律;β活动显著增多,波幅不断增大(45-85μV);出现低-中幅不规则θ波。
结论: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结果无特异性,但能将患者的抑郁程度间接反映出来,并为抑郁症的临床分型以及选择治疗药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脑电图;抑郁症;诊断;价值在情绪性疾病中,抑郁症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上针对其病因尚未弄清,但可能与多方面因素,如心理、生物等共同作用有关【1】。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患者高达三千万,而其中约有90%的患者对该病症缺乏足够的意识,因而针对抑郁症患者,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目前在临床诊断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经颅多普勒以及脑电图是常用的检查仪器,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还能将患者的脑电波以及脑血流变化等准确的反映出来【3】。
因此本文对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应用于抑郁症诊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16-67岁,平均年龄为(34.5±10.5)岁,病程为2-35w,平均病程为(15.8±4.3)w。
所有采用HAMD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为8-25分,平均为(21.5±4.5)分。
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
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
折叠编辑本段功能简介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
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ICA:颈内动脉颅内段CS:颈内动脉虹吸部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ACOA:前交通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OA:眼动脉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优点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 MRI、 DSA、PET、SPECT等影像技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
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目前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2.7%~5%。
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
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折叠编辑本段效果评价折叠(1)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反映脑动脉管腔大小及血流量。
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度与管腔大小成反比例,当管腔严重狭窄(90%)或完全梗阻时,血流速度下降,个体间各值可有很大变异,但个体内差异很小,且左右基本对称,如两侧相差很大可认为异常。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与脑电图(EEG)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异同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与脑电图(EEG)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异同一、检测原理及检查意义的区别:TCD:检测原理:超声多普勒原理(多普勒原理阐述了声波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B超对比:同样利用超声原理,区别为检查对象不同,常规B超检查的对象是固定脏器,而TCD检查的对象是动态血流。
检查意义:TCD为脑血管病临床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辅助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并监测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EEG:检测原理:脑电波的记录。
与心电图(ECG)对比:同样记录机体的电生理学变化,区别为记录机体的部位不同,ECG记录心肌的电活动,反映心肌的功能状态;而EEG记录脑组织的电活动,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
检查意义:EEG分辨脑功能有无异常,辅助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并监测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适应证的异同:TCD的临床适应证:(一)诊断方面:1 脑血管狭窄、闭塞,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痉挛,锁骨下动脉盗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高压,脑死亡等。
2头痛、头晕、眩晕的病因学诊断。
(二)机能评价:评价Willis环侧支循环功能及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为实施脑血管架桥术和进行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术前有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客观依据。
(三)危重病人和手术病人的脑血流检测:对原发性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长时间脑血流检测,观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评价痉挛的程度。
监测颅内压升高、脑血流供应异常及脑循环停止—脑死亡的血流动态变化特征。
在脑、颈部血管手术以及心脏手术、心脏及颈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进行监测,以发现脑血流的低灌注或过度灌注现象;检测出空气或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等。
(四)病理生理的研究:观察和研究不同生理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了解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压、神经兴奋性等生理性改变对脑血流的影响;观察各种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血液流体的异常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各种脑血管药物的疗效;同时,利用TCD技术进行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作为脑血管病人长期随访的无创性检测手段。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怎么看
经颅多普勒检查报告怎么看经颅多普勒检查,简称TCD,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可用于观察脑血管的流速和血流方向。
TCD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脑血管阻塞或血管狭窄等疾病,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TCD检查报告包含丰富的信息,但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很难读懂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介绍如何看懂TCD检查报告,并阐述一些常见的诊断结论。
一、TCD检查报告的组成部分TCD检查报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基础信息、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和诊断结论。
基础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检查日期和医院名称等。
检查方法:介绍了检查过程所采用的技术和仪器。
检查结果:是TCD检查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包含了多项指标的测量结果,如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颅内大、中、小动脉、脑干、大脑后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大脑旁路循环等方面的血流速度和流量等。
诊断结论: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做出相应的诊断结论,并附上建议和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照顾。
二、如何看懂TCD检查报告1.理解测量指标TCD检查报告中,涉及到了多个指标的测量结果,如速度、阻力指数、脉搏指数等。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这些指标很难读懂和理解。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指标。
①速度:血流通过某个部位时的速度。
②阻力指数:与血管阻力大小相关的指标,常用于评估颈部或脑动脉狭窄程度。
③脉搏指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指标,可用于评估脑室的脉络丛功能状态。
2.了解异常结果在TCD检查报告的检查结果部分,如果某个指标超出了正常范围,就会被标注为“异常”。
这时候,需要识别每个指标的正常范围,以帮助理解异常结果所代表的含义。
在实际情况中,医生通常会对异常结果给出具体的诊断解释或建议治疗。
3.注意极值结果在TCD检查报告中,有些结果可能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达到了“极值”的程度。
这种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极值”结果的信息含义,可能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患者的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5-08-18T09:18:48.157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徐从恩杨红孟祥生[导读] 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医院EEG与TCD相比,EEG检查更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徐从恩杨红孟祥生(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医院河北衡水053800)【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50-01【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抑郁症发病率正逐渐上升轻者备受折磨,重者导致轻生,这已成为医学界攻关的一个严峻课题。
对抑郁症进行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鲜有报道,我们应用上述方法检查了78名抑郁症患者,得出
结论EEG、TCD检测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用药选择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对抑郁证的诊断分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关键词】抑郁症;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抑郁症患者78名,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符合下列标准:(1)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2)符合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标准;(3)排除器质性疾病造成的精神障碍。
78名患者中男31例,女47例,年龄21~55岁,平均为41岁。
1.2EEG检查采用日本光电EEG.7209型脑电图仪,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置头皮电极,采用平均参考电极,时间常数0.3s,滤波30Hz,走纸速度3cm/s,标准电压100μV/cm,常规作平均参考导联,双极导联描记,记录时间至少20min,所有患者均作睁闭眼反应、过度换气并加做闪光刺激。
患者取舒适坐位,清醒安静闭目状态下描记。
1.3TCD检查采用德国DWL公司的Multi.DopL2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2MHz脉冲探头探测,经双颞窗探测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记录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声频等。
2结果2.1EEG检查结果EEG诊断标准参考黄远桂专著。
78名患者中正常11例,异常67例,异常率为86%,异常者主要表现为β活动增多,波幅一般为40~80μV(占异常总数68%);其次为慢α节律,α指数下降,波幅较低;再次为低.中幅散发性不规则θ波出现。
个别呈段阵发,部分可见14c/s、6c/s正相棘波,对光刺激可无反应或反应不稳定,过度换气时α指数可稍高。
2.2TCD检查结果TCD诊断标准参考顾慎为专著,78例患者中正常19例,异常59例,异常率76%,异常者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占异常总数43%),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为主;其次为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流速不稳定即在同一探测深度,探头方向不变,流速时快时慢)(占异常总数35%);再次为血流速度减慢、供血不足;部分患者可见脑动脉硬化频谱、搏动指数增高等表现。
3讨论抑郁症是大脑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情感性疾病,它由生物、社会和心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
人类的情绪多与脑内单胺物质的代谢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是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减少、功能下降所致,但少数学者却认为中枢神经递质功能的下降和增强均能引起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或增强)学说和5.羟色胺功能下降(或增强)学说;还有些学者认为部分抑郁症是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的失衡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本研究所涉及的样本中EEG、TCD检测结果证实了文献的观点,患者中EEG呈现出40μV以上β活动增多现象的占68%,部分可见14c/s、6c/s正相棘波,对光刺激可无反应或反应不稳定,过度换气时α指数可稍高。
TCD检测中血流速度加快者明显多于血流速度减慢者,部分患者出现两侧血流速度不对称、流速不稳定,从而可推测在本样本中中枢递质功能增强者多于下降者,也存在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及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者。
我们认为由于抑郁症患者的EEG、TCD检测结果无特异性,因此EEG、TCD检测对抑郁症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临床分型、选用不同结构和特性的抗抑郁药却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以往医生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诊断并分为抑郁、迟缓、呆滞型,焦虑或(和)激越型,从而选用不同的抗抑郁药。
但从我们对临床诊断为抑郁、迟缓、呆滞型患者的EEG、TCD检测结果分析,有较多患者却呈现出β活动增多、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的现象,按焦虑或(和)激越型抑郁症治疗有明显疗效,部分患者可见14c/s、6c/s正相棘波,血流速度不对称,流速不稳定,临床使用谷维素、安定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药物治疗,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让其安定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疗效较好。
因此,临床上有必要结合EEG、TCD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抗抑郁药的种类,然后对症下药,提高疗效。
用药1个月后应再次进行EEG、TCD检测,以便观察疗效并明确诊断抑郁类型。
综上所述,在当前对抑郁症很少有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无创伤、简便、快速、费用低廉、可重复检查的手段,EEG、TCD检测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用药选择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对抑郁证的诊断分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EEG与TCD相比,EEG检查更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患抑郁症而自杀者急剧增多,甚至青少年中也屡有发生,作为医务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样本较少,仅作为一种探索,有待大家继续研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60[3]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4~152;329~330[4]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84~87[5]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0~141[6]张习远.精神病防治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