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咳嗽的四季分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咳嗽的四季分治
徐文卫;黄达荣
【摘要】[目的]浅论四季咳嗽的不同证候特征及辨治要点.[方法]结合历代中医文献的相关记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春夏秋冬四季咳嗽的不同证候特征进行辨析,并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及注意事项.[结果]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咳嗽发生:春季多感风温而
咳嗽,治以辛凉解表法为主,方当选银翘散合止嗽散加减;夏季易患风热而咳嗽,治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为主,方选桑菊饮加止嗽散加减;秋季多伤燥邪而咳嗽,且分凉燥和温燥,凉燥治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疏表为辅,多用杏苏散加减化裁,温燥治当清凉甘润、宣肺润燥,方以桑杏汤加止嗽散加减为主;冬季易感风寒而咳嗽,治当解表散寒、宣肺肃降,方选三拗汤加止嗽散化裁.[结论]咳嗽四季皆有,临证需以辨证论治为总则,因时制宜,依据不同证候特征远方用药,切实提高临证效果.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8)005
【总页数】2页(P553-554)
【关键词】咳嗽;因时制宜;风温;风热;燥邪;风寒;四季;中医治疗
【作者】徐文卫;黄达荣
【作者单位】金华市人民医院浙江,金华321000;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尽管是症状较轻和预后较好的小病,但是自古就有“良医难治咳嗽”之论。
历代医书对于咳嗽都有不同见解。
《素问·咳论》认为
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景岳全书》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大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河间六书》提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咳嗽发生,但时令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咳嗽的治疗也不尽相同。
春季多感风温而咳嗽,夏季易患风热而咳嗽,秋季多伤燥邪而咳嗽,冬季易感风寒而咳嗽。
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咳嗽多是温热之邪合风邪侵袭人体肺卫引起。
风为阳邪,风性主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温也是阳邪,其可灼热伤津,风温之邪相合伤肺,肺失清肃,故而咳嗽。
风温咳嗽多有传染性,起病较急,临床主症有身热、恶风、喉中不适,并伴有头痛、发汗、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浮数。
《黄帝内经》提出“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所以风温咳嗽当以辛凉解表法为主,方当选银翘散合止嗽散加减。
起初邪在肺卫,宜辛凉宣肺以驱邪外出,如邪传气分,则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又据五行规律,春季时令为木,所属为肝,所以临床所见咳嗽常伴两胁肋疼痛,此多因肝木之气生发太过,肝木制约肺金,肝火犯肺所致,当佐以疏肝理气之药。
同时,治疗亦要仔细权衡风邪与温邪孰轻孰重,若风邪重则当祛风为主,兼以辛凉治温,反之亦然;还应熟悉风温的传变规律,及时辨证施治,防止传变。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人体易感致病外邪亦不同。
夏季阳盛,风热之邪,易袭人体。
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上逆而咳。
风热咳嗽如若不及时治疗,常见变证即兼其他邪气而病,导致咳嗽迁延不愈。
风热咳嗽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或伴有发热,并有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口渴、尿少、便干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
数。
《素问》有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取味苦性凉的中药,上
焦风热得以疏散,同时药走肺络以达到清肺热止咳。
所以风热咳嗽当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为主,方选桑菊饮加止嗽散加减。
夏季气候炎热,时令主火,在脏属心,可有剧烈咳嗽伴有胸痛者,可加宽胸理气、清心降火药物,如川楝子、黄连、桅子。
发生在夏季的剧烈咳嗽,伴有热像明显者,加黄芩、知母。
痰液浓稠色黄者,加桑白皮、瓜蒌等苦寒之药。
风热夹暑湿者,在原方的基础上配六一散加减。
热伤肺金者可加天花粉等。
辨证如果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衰者,不应太早使用滋腻、镇咳、收涩之类的药物。
如若过早使用,则容易闭门留寇,从而使疾病发生传变。
根据五行学说燥为秋之主气,对应的脏腑为肺。
《内经》记载,“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木不及,燥乃大行”,说明燥的形成与时令密切相关。
燥咳依据时令分为凉燥和温燥。
“凉者,寒之浅也”,凉燥多因风寒之
邪与燥邪相合,好发于秋季。
凉燥袭肺,肺卫失和,肺气失宣,故而成咳。
凉燥症状与风寒咳嗽很像,但是凉燥的特征症状是干咳或咳而少痰,唇干咽燥,舌干、脉浮,治疗当以温润止咳为主、辛温疏表为辅,临床多用杏苏散加减化裁[1]。
温燥多发
生在秋末冬初,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空气干燥,肺喜润恶燥,肺司呼吸,燥热袭肺,失其清润而引发咳嗽。
症状多见咳嗽痰粘而少,声嘶咽痒而不适,面赤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唇干,舌红、苔黄燥,治当清凉甘润、宣肺润燥,慎用大剂量解表药,以免耗损津液和阳气。
因时令所属,此时人体肺阴最虚,治疗以桑杏汤加止嗽散加减为主,如痰中带血者可加白茅根等,如津伤太重者则适量加沙参、麦冬等滋阴药物,热重者可加石膏等生津之药[2]。
外感六淫,皆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风为六淫之首,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在初始起病时尤以风邪挟寒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风寒袭肺,肺卫失宣,肺气壅遏而发为咳嗽。
临床表现为头身酸痛、无汗、恶寒发热、咳嗽,伴痰液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浮紧,治当解表散寒、宣肺肃降,方选三拗汤加
止嗽散化裁。
若风寒咳嗽的表邪解除,则表症缓解或消失,症状仍以咳嗽为主,且痰多色白或咳吐不利、咽痒不适等,舌脉表现为舌淡色青、苔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有医家认为此时肺之寒气未完全去除,虽表邪症状不重,但在治疗咳痰时应着重清除肺寒痰湿。
此时虽有咳嗽反复发作,但不应过早敛肺止咳,勿用壅补之方,否则易引起肺气不宣、痰湿不去,咳嗽反复发作,而应仍以宣肺祛痰为主,采取祛痰方药和宣肺方药加减配伍。
冬季气候寒冷,咳嗽最易发作,此时时令主冬,在脏为肾,而肾主纳气、主水,所以临床可见一些患者咳嗽气逆的同时伴有腰背疼痛,此时应加用乌药、附子、桑寄生等滋补肾气、温阳散寒,而使气机通畅则咳止。
在用药方面,在遵循辨证论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咳嗽的个性特点。
肺为华盖,脏位最高,古代医家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论述,所以在治疗咳嗽选用药物的时候,若选用药性相近的药物则用花叶类而不用根茎类,尽量选用辛寒类而少选用苦寒之品。
中医中药对于四季咳嗽的治疗有其独特和成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咳嗽中,要考虑到因为时令的变迁,而引起外感邪气和内因邪气对脏腑的不同影响,并根据不同脏腑和时令而改变用药的配伍和剂量。
治疗之道,贵在求通,通则气机调和,升降自如,百脉流畅,气顺咳止[3]。
【相关文献】
[1]孟凡吉.李延教授治疗外感咳嗽经验[J].中医研究,2008,21 (5):42-43.
[2]张艳霞.止嗽散加味治感冒后久咳48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6):38.
[3] 曹鸿云.咳嗽辨治体会[J].吉林中医药,2010,30(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