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治理对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治理对策【摘要】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一种作用效应,混凝土结构裂缝是较难避免的。
针对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裂缝问题,从设计、施工、原材料等方面对产生裂缝的各种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结构裂缝;裂缝治理;混凝土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造了大量各类钢筋混凝士结构建筑物。
在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结构的裂缝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严重的已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和安全,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技术难题。
尽管裂缝问题引起了业界重视,但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本文通过对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预防及裂缝出现后相应治理措施,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
结构裂缝的成因复杂而繁多,比如:温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不均匀性,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水灰比过大,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模板变形,养护不及时等。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类:
1.1 施工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制作、拆模、运输、吊装等过程中,若施工不规范,工艺不合理,容易产生裂缝。
比较常见的有:
1.1.1 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踩塌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
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而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1.1.2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1.1.3 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塌落度过低,或加大水灰比,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1.1.4 混凝土初期养护不到位,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1.1.5 支架预压不够,或模板刚度不够,或拆模过早等使结构产生裂缝。
1.2 荷载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直接应力和次应力两种裂缝。
1.2.1 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
在设计方面,计算模型不合理;内力与配筋计算错误;设计断面或结构剐度不足等。
在施工方面,对设计意图理解不清,改变结构受力模式;预制构件起吊、运输、安装等不规范。
1.2.2 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由于结构物的实际工作状态与常规计算有出入,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结构开裂。
结构中的凿槽、开洞、设置牛腿等,在常规计算中难以用准确的图式进行模拟计算,一般根据经验设置受力钢筋。
研究表明,受
力构件挖孔后,力流将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大的应力集中。
在这些结构的转角处或构件形状突变处容易出现裂缝。
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是产生荷载裂缝的最常见原因。
1.3 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释放大量的水化热,在表面和内部先后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而引起拉应力;外部气温骤降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较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
1.4 冻胀引起的裂缝
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对,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1.5 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
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2 裂缝的预防措施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对设计、施工、原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包括:选择合理结构形式,加强构造配筋,减小水灰比、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选用适宜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措施等。
这样把预防工作提前,有效防止裂缝的出现。
2.1 施工过程工艺控制
严格按配合比要求计量称重和控制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均匀,从而保证混凝土质量;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对商品混凝土应逐车检查泵车泄料口混凝土坍落度;同时控制混凝土车运输和停留时间,避免因运输、停留时间过长,减少水分损失;对较大跨度的桥梁箱梁和高层建筑板面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泵出料口宜采用布料机施工作业,使作业面布料均匀,避免混凝土不均的离析现象;施工时应要求做到振捣密实,防止出现混凝土漏振和过振现象。
保证混凝土密实,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2 养护、保护
早期养护。
刚浇筑后的混凝土尚处于凝固硬化阶段,水化速度较快,须采取覆盖保湿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
因此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尤其在7 d内始终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是防止裂缝出现的重要环节;成品保护。
混凝土浇筑完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允许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施工作业;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后方可拆模,避免因拆模过早而产生裂缝。
3 裂缝处理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强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
综合我国现状,目前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措施主要有:
3.1 开槽法修补裂缝
该法适合于修补较宽裂缝大于0.5 mm,采用环氧树脂:10。
聚
硫橡胶:3,水泥:12.5,砂:28。
首先用人工将晒干筛后的砂、水泥按比例配好搅拌均匀后,将环氧树脂、聚硫橡胶也按配比拌匀。
然后掺入已拌好的砂、水泥当中,再用人工继续搅拌。
最后用少量的丙酮将已拌好的砂浆稀释到适中稠度(约0.4斤丙酮就可以了)。
及时将已拌好的改性环氧树脂砂浆用橡胶桶装到已凿好洗净吹干
后的混凝土凿槽内进行嵌入。
3.2 低压洼浆法修补裂缝
低压注浆法适用于裂缝宽度为0.2mm—0.3mm的混凝土裂缝进行修补。
修补工序如下:裂缝清理——试漏——配制注浆液——压力注浆——二次注浆——清理表面。
3.3 表面覆盖法修补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严格按规程、规范要求施工,严把质量关,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和杜绝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