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语言艺术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小平文选》语言艺术论
作者:王发平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邓小平文选》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特色。

开首往往开门见山,语言平易近人,这与邓小平同志具有高瞻的目光、宽大的胸怀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邓小平文选》文体风格语篇分析
《邓选》第3卷共收邓小平同志讲话、谈话等119篇。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国内外许多重大问题的方方面面,是邓小平同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思想精髓的书面再现。

它的内容包括:经济建设、外交政策、两个文明建设、社会治安、党的建设、香港问题、政治体制、革命传统教育等。

通览三卷,我感到有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一.开首开门见山。

浏览三卷,不难发现,这些篇章的开头,大都是直接点题,单刀直入,紧扣问题要害,给人以干净利落的感觉。

例如,《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开始就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又如,《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开篇第一句就是:“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

”《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和《中央要有权威》则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

”“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

”这样的开头举不胜举,都以开门见山见长,毫无拐弯抹角之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大多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这样的开头与作者身份、文选的文体特征及其内容有很大关系。

笔者统计,第三卷收文选119篇,其中谈话97篇,讲话17篇,题词2篇,会议发言、悼词、书信各1篇。

97篇的谈话中,大都是邓小平同志作为国家党政首脑,跟中央部门负责同志、外国元首及学术、政治团体的谈话,谈话内容涉及国内外许多重大问题。

因此,由于交谈双方身份及交谈内容的特殊性,谈话伊始,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本人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态度,显然是情理中的事。

这样的开头,我们不仅仅从文章的结构去理解,而要站在对内阐明大政方针、对外表明外交态度的背景下去观照。

如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总统布什时谈话的开头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1987年6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劈头一句,表明中国政府关于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中国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岐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

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跟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经济发展时,针对不同的思想认识,他以“为什么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作为开头,就十分直截了当。

第二,这样的开头与邓小平同志的文风也有很
大的关系。

在17篇的讲话中,也不难发现这个特点。

《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句话就是:“中央顾问委员会是个新东西,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建立的,是解决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的一种组织形式。

目的是使中央委员会年轻化,同时让一些老同志在退出第一线之后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用两句话就说清了中顾委是什么组织以及它的作用。

就军队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开口就说明了意图:“在这么一个重要会议上,我想先就裁减军队这件事情,讲几句话。

”即便是在三卷唯一的一封书信《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我们也能体察出邓小平同志关心中华族命运的眷眷之心,开头便指明书函中心内容:“我向中央请求辞去现在担任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而并没有饶舌之句,诸如“由于身体、年龄、健康、精力等原因,我现在不适宜担任军委主席一职。


二.语言平易近人。

语言的表达,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分。

语言风格,却因个人学识、言语习惯、交际对象、交际环境诸因素影响,常有典雅、平易、幽默、简洁、质朴等风格的区分。

开首开门见山,如果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体特征及内容,那么占97篇之多的谈话,开首语言的平易近人确是邓小平同志个人品质、工作态度的最直接的体现。

例如,《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和《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中,小平同志这样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我提出来的,但是如何搞开放,一些细节,一些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我就懂的不多了。

”“对于科学我是外行,但我还是热心科学的。

”则完全是促膝谈心式和虚怀若谷式的,而在《一心一意搞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中,小平同志又调整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我们刚刚召开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二大以后,我国政治形势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一心一意搞建设了。

”“今天主要是商量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

”完全是与对方在以商量的口气在讨论,在征询。

读着这些来自大量生活化、口语化的谈话式的开首语言,我们就像感觉到是位学识渊博、可敬可亲的长者在跟自己使谈心。

他谦逊和蔼的风度、明快晓畅的言语风格,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开首语言风格的平易近人同样取决于文体风格。

占篇幅之最的谈话属于口语训练中的会话体说话。

会话体说话是指两个人或者更多人之间进行的对话,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形式之一。

谈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书面语作凭借,更没有书面语那样需要较长时间的仔细推敲,因而它往往是随想随说,显得随意自然,质朴实在。

即便是谈话记录,虽然是把口语内容书面化,但它仍就显示出口语的特点和色彩。

如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他说:“最近,我专门到广东、福建,跑了三个经济特区,还到上海,看了看宝钢,有了点感性认识。

今天找你们来谈谈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请大家讨论一下。

”这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24日在视察粤闽沪等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

这段开首的语言完全是生活化、口语化的。

既朴实自然,又开门见山,让人感受到邓小平同志平易谦下的个人品质和直接入题的言语风格。

三.结尾照应主题。

第三卷收编的谈话最多,有97篇。

而谈话是口语表达最常见的一种言语形式,谈话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口语化、生活化,还有多主题,即在交谈过程中往往会转移交谈的主题等特点。

但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谈话,由于交谈对象和交谈内容的特定性,可以说谈话内容很集中、单一,是就一个重大问题进行深度、确定和指向性的交谈,同时又具备书面语表达很重视文章章法结构完整的特点。

在此,我们不妨把其中的几篇谈话的标题和结尾作一比较:1989年
2月26日邓小平跟美国总统布什谈话的一部分内容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开始一段的第一句话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接着分三个段落、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说明,最后一段的末一句话是“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

”对谈话主题进行了很好的照应。

又如,他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副首相格拉时谈话的一部分内容的主题是: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他从近现代历史、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几个时段总结阐述,说明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曾受过“左”“右”倾思潮的干扰影响,最后一段的末一句话这样照应,“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

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

”再如,1984年11月1日在中央军委座谈会的主题为“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在陈述理由之后,谈话末一段的最后一话是“我们军队一定要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


总之,《邓选》3卷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开首开门见山、结尾照应主题的文选章法以及平易近人的言语风格,更值得我们学习。

王发平,男,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从事语言教学及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化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