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6~9题。

(16分)
【甲】课内词语积累(4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 _______ (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 _______
(3)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集: _______ (4)伛偻提携
..(《醉翁亭记》)提携: _______
【乙】课外语段阅读(12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
左右以君残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侠,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食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初中语文工作室节选) 【注释】①冯谖:战国名士,设"狡免三窟”妙计协助孟尝君实现政治理想。

②孟尝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以知人善任著称。

③寄食:依附他人吃饭。

④铗:剑柄,这里指剑。

⑤客:以贵客之礼相待。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B.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C.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D.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居有顷,倚柱弹其剑。

(2分)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3分)
9. 冯谖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有什么目的?请简要概括。

(4分)
6. (4 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1 分。

(1)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 同“举”,推举
(3) 停息(4) (这里指)儿童、孩子、小孩
7. (3 分)C
8. (5 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

(1) 过了不久(1 分)冯谖靠着柱子敲着佩剑。

(1 分)(省略部分要补充出来)
(2) 孟尝君派人供给冯母(1 分)吃的用的,(1 分)不让她(用度)短缺。

(1 分)
9. (4 分)要点与评分:能分析到“引起关注”得2 分,能分析出“寻觅知音,得到重用”
得2 分。

只分析出“想提高自己的待遇”可得1 分。

(意思接近即可)
示例:冯谖三次高唱“长铗,归来乎”有考验孟尝君,引起孟尝君关注,寻觅知音,渴望得到孟尝君重用的意图。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就让人告诉孟尝君,想在他门下做食客。

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答道:“他没什么爱好。

”又问:“他有什么本领?”答道:“他没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了笑,答应收留他,说:“好吧。


那些手下人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就给他吃粗劣的食物。

过不多久,冯谖身靠庭柱敲敲佩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呀。

”底下人把这事报告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给他吃鱼,比照一般门客的膳食标准。

”过不多久,冯谖又敲弹他的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子乘呀。

”那些底下人都笑话他,把这情况报告上去。

孟尝君说:“给他各车,比照车客的待遇。

”于是冯谖坐上他的车子,举着他的剑,到他的朋友家里拜访,说:“孟尝君把我当上客看待。

”此后没多久,冯谖就又敲弹他的佩剑,唱道:“长剑呵,咱们回去吧!没什么可以拿来养家呀。

”底下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

孟尝君知道了,就问道:“冯公有亲人吗?”回答说:“有个老母亲。

"孟尝君派人供给冯母吃的用的,不让她用度短缺。

从这时起, 冯谖就不再唱了。

福建省莆田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①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②。

及次日临云,处决如流。

既莞③,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④,虽多忌克⑤,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①阖:关闭。

②竟日:整天。

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作“薨” ④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

⑤忌克:妒忌刻薄。

⑥龌龊循默:拘谨顾小节。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及]①及.为相()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发]①家人发.箧视之()②野旁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B,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C.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D,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分)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3 分)
9. 全文主要写了有关赵普的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4分)
6.(1)①等到②比得上(2)①开启.打开②开放(每空1分。

共4分)
7.A(3 分)
8.(1)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

(2分)
(2)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3分)
9.①发愤读书;②为国荐才。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妒忌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

赵普笫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举荐这人。

太祖生气了,把起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

过些日子(他)补修这些旧纸片,像当初一样重新拿去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福建省泉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东坡巾
明苏郡守胡可泉缵宗①,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

可泉召而问之,答曰生员②。

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

可泉曰:“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三人相顾,无以对.。

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可泉曰:“昔东坡被论坐③,囹圄中所戴首服,则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别,后人遂名.曰东坡巾。

”是乃东坡之囚巾耳。

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

(节选自[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之四》,有删节)【注】①缵宗:胡可泉的字。

②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

③论坐:连坐论罪。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名】①后人遂名.曰东坡巾()②有仙则名.()(《陋室铭》)
(2)【对】①无以对.()②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C.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D.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

(3分)
(2)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2分)
9.文段结尾“适为可笑”中所“笑”何事?作者写这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二)(16分)
6.(4分)(1)①取名②出名(2)①回答②面对面
7.(3分)A
8.(5分)
(1)(3分)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

(“因”、第一处“冠”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2分)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呢?(“若”1分,句意正确1分。


9.(4分)几位书生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

(2分)作者讽刺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习气。

(2分。

答出“讽刺”或“嘲讽”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明代苏郡太守胡可泉字缵宗,与客人攀登虎丘山,见三个戴着头巾的人来来往往,自由自在。

胡可泉叫过来询问他们,他们回答说自己是生员。

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

胡可泉问:“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三个人面面相觑,没法应答。

客人在旁边为他们开脱,打发他们离开。

客人也不明白,向胡可泉请教“东坡巾”的来历。

胡可泉说:“以前苏东坡被定罪下狱,在牢狱中所戴的头巾,日常的头巾不可以用,公人用的头巾也不可以用,于是做了这样的头巾来区别于他人,以后的人就叫它作‘东坡巾’了。

”这只是苏东坡的囚巾罢了。

当今的人只爱慕“东坡巾”的名却不查究“东坡巾”的含义,实在可笑。

福建省南平市2021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①必式②焉。

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③,为便坐,对案不食。

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④肉袒⑤固谢罪,改之,乃许。

子孙胜⑥冠者在侧,虽燕居⑦必冠,申申如也⑧。

僮仆诉诉如也⑨,唯谨。

上⑩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子孙遵教,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恭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史记·万石君传》节选)
【注】①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古人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

③谯让:呵责。

④长老:长辈。

⑤肉袒:脱掉上衣,表示认罪。

⑥胜(shēng)能够。

⑦燕居:闲居。

⑧申申如也:严肃整齐的样子。

⑨诉诉如也:谨慎恭敬的样子。

⑩上:皇帝。

6.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4分)
(1)【食】A. 对案不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冠】A.虽燕居必冠.() B.亦免冠.徒跣()(《唐睢不辱使命》)
()(3分)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B.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C.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D.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3分)
(2)子孙遵教,亦如之。

(2分)
9.文中万石君以“恭谨”闻名郡国,他的“恭谨”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4分)
6.(4分)(1)A.吃 B.伺养,喂养(2)戴上帽子 B.帽子
7.(3分)D
8.(5分)(1)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

(重点词“时”“稽首”各1分,句意1分)(3分)
9.(4分)(1)过宫门必下马扶轼急走。

(2)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

(3)小辈来看望,他一定要穿上朝服(或穿戴整齐)接见。

(4)子孙中有人犯错,他不呵责,要他们自己反思认识到错误。

(5)对皇帝的赏赐非常谦恭。

(答到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附:参考译文
景帝末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的体禄告老回家,在平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参加朝廷举行的盛大典礼。

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敬意。

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

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

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

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

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

他办理丧事时,非常悲哀伤悼。

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

万石君一家因谦恭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候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

福建省福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常然若神人;余则缰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③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①逮:及。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资:借。

④大学:大学问家。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1)腰白玉之环()(2)左佩刀,右备容臭()
( 3)主人怪.问衡()(4)遂.成大学()
7. 下列对文市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B.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C.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8.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9. 【甲】【乙】两文都写了为学之难。

结合选文,各举一例说说宋濂和匡衡是如何克服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请写出源自【乙】文故事的一个成语。

(5 分)
6.(4分)(1)在腰间佩戴(2)香气(3)比到在(以为怪)(4)于是,就
7.(3 分)A
8.(4分)(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匡衡于是就给他做雇工而不求得到报酬。

9.(5分)宋濂:不畏天寒地冻,跑远路拜师学习克服求师之难。

(或:以读书的快乐,内心的充实克服破衣粗食的生活之难。

)(2分)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邻家的烛光,来克服夜晚读书无烛之难(或:替人打工换取遍读主人之书的机会来克服学习的无书之难。

)(2分)凿壁借光(凿壁偷光)(1分)
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亮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就若映照在书上的光亮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

匡衡就给他做雇工而不求得到报酬。

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深感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①。

日不足,竟夜读忘寝。

举顺天乡试,为学官。

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

矩矱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

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③。

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④,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

”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注释] ①埒: 等同,杯等,②矱:尺度,标准.③凛凛:严肃敬畏的样子。

④朴;同“扑”打人的器具。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总,(4分)
(1) [竟]①竟.夜读忘寝()②何故竟.自去()《三顾茅庐》
(2) [遗] ①且遗.一朴()②路不挤遗.()(成语)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 分)
A. 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B. 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C. 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D. 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
8.把文中间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话。

(4 分)
(1) 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2)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9.赵准是怎么“为学官”的?请简要概括。

(5分)
6.(4分)(1)①从始至终,整,全②竟然,居然(2)①给予②遗失的东西
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意思答对即可。

7.(3 分)C
8.(4 分)
(1)(2分)赵先生以不如他(少年)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

评分说明:句意正确给1分,“耻”翻译正确1分。

(2)(2分)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评分说明:句意正确给1分,“如之何”翻译正确1分。

9.(5 分)
讲课详尽恳切;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勤恳
评分说明:每点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

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

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的书,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

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

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

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

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五个孩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五个孩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

”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记樊山
苏轼
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①于樊山,为樊口,或.曰“燔山”,岁旱燔②之,起龙致雨;或曰樊氏居之,不知孰是。

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③请所之,其仆谷利以刀拟④柂师,使泊樊口。

遂自樊口凿山通路归武昌,今犹谓之“吴王岘”。

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

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

西山寺泉水白而甘,名菩萨泉,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山下有陶母庙,陶公⑤治.武昌,既病登舟,而死于樊口。

寻绎故迹,使人凄然。

仲谋猎于樊口,得一豹,见老母曰:“何不逮其尾?”忽然不见。

今山中有圣母庙,予十五年前过之,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泊:泊船。

②燔(fán):烧。

③柂(duò)师:船上掌舵的人。

④拟:比画。

此处指威胁。

⑤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浔阳人。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或】①或.曰“燔山”()②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治】①陶公治.武昌()②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B.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C.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D.其上为庐洲孙仲谋/泛江遇大风/柂师请所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5分)
(1)泉所出石,如人垂手也。

(2分)
(2)见彼板仿佛有“得一豹”三字,今亡矣。

(3分)
9.选文所记樊山突出的两个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二)(16分)
6.(4分)(1)①有人②或许(2)①治理②惩治
7.(3分)B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8.(5分)
(1)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

(2分)
(2)见到那有块板子上仿佛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3分)
9.(4分)①名字来源说法不一,山间流传着神话传说,充满神秘传奇色彩。

②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如“吴王岘”、“陶母庙”等,与孙仲谋和陶公等历史名人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从我居住的临皋亭顺流而下,顺着河水往西流,直到停泊在樊山的地方,是樊口。

有人说樊山应该称为“燔山”。

大旱之年在此烧山,那些烟雾如飞龙般升天而降雨;也有人说樊山是因有樊氏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不知哪种说法是对的。

自樊山逆流而上便是庐洲。

昔日孙权在涨潮渡江时遇大风浪,舵手向孙权询问目的地,孙权本想到庐洲,然而孙权之仆谷利以刀胁迫舵手,使船停泊在樊口。

之后,孙权从樊口开凿山路回到武昌,所经便是现在称为“吴王岘”的群峦。

岘上有洞穴,泥土呈紫色,可以用来磨镜。

顺着山道向南可以来到寒溪寺,再往上是曲山,曲山顶上便是即位坛、九曲亭,都是孙权的遗迹。

西山寺的泉水清冽甘甜,名为菩萨泉,流出泉水的那块石头,(形状)像人手垂下的样子。

山下有陶母庙(纪念陶公之母湛氏)。

陶公昔时治理武昌,后患病乘船返乡,最后死在樊口。

现在追索陶公遗迹,使人不由感到凄凉悲伤。

孙权曾在樊口狩猎,猎得一只豹,忽见一老妇问他:“为何不捉那豹子的尾巴?”问完便消失了。

现在山中有圣母庙,我十五年前曾到过那里,记得那时好像见到有块板子上写着“得一豹”三字,现在却消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