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掌握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坊市制度的变化,理解政府对城市发展控制的逐渐松弛和城市经济职能的不断凸显;
3、掌握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的状况,理解对外贸易在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下逐渐萎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自主梳理课本知识脉络;
2、课堂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3、课后总结,升华课本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宋朝商业活动和城市发展出现哪些新气象这一问题的探究,明确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空前繁荣;
2、通过对商业、坊市制度、海外贸易的分析,明确在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的影响下,古代商业没有向近代转型。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掌握基本史实。
提前查找有关《清明上河图》等课上相关内容的知识,搜集资料。
教师:向学生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中国知网论文、图片、网站等,准备课件、教案、学案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四、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节古画鉴赏课。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也向我们展示了北宋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及其繁华的城市生活。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和清院版的《清明上河图》。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院版《清明上河图》局部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图像史学(从与历史相关的视觉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进行定向加工的理论方法)和史料分析(对史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自主学习,完成基础】
1、概述各个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始终未能占主导地位。
2、概述坊市制度的变化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提示“草市”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3、概述海外贸易的发展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成果,指出海外贸易始终在政府的控制之下。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宋朝商业活动和城市发展出现哪些新气象?
组图一: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城市发展打破坊市界限
住宅和商铺混居
组图二: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城市经济繁荣
东水门内的商业街道及网点分布
侵街现象(占道经营)十分普遍
东水门外沿汴河一带的榻房(货栈)区
东去沿城皆客店
组图三: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商业发展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早市繁华
灯箱
灯箱广告
材料: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组图四: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城市服务业发达,民间往来频繁
卖“馕”的小贩
饭店墙上的菜单
送外卖的小哥
组图五: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宋版·十字街头说书人明版·十字街头说书人
组图六: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打破城郭限制,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
沿汴河一带有非常多的草市,草市居民被视为坊郭户的一部分,城外人口的聚集使城墙不再是城乡的分界线,草市扩展了城市的空间。
虹桥边的草市
(宋真宗时期,将东京城内居民与城外草市居民一并分厢管辖,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置京新城外八厢,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颇多,旧例惟赤县尉主其事,至是特置厢吏,命京府统之”。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又将新城外八厢增为九厢。
)
组图七:预期效果:学生讨论后得出——相比明清两代,宋朝城市更加自由、开放,城市的商业性格更加突出。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上的城门
仇英《清明上河图》上的城门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城门
清院版《清明上河图》上的栅栏
(栅栏是宵禁政策的产物,而宵禁政策在宋朝已经松懈,并趋于瓦解。
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中没有栅栏)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的栅栏
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讨论成果,最后教师总结:
宋朝商业活动和城市发展出现以下新气象:
1、打破坊市界限
①从坊市制到街市制;②商人地位提升③瓦肆勾栏;④特色商业街和“侵街”现象;⑤服务业等等
2、打破时间限制
①夜市;②早市
3、打破城郭限制
4、城市开放度高
①不需要路引,人口自由流动;②交税即可进城;③没有栅栏;④城门没有看守;⑤大量外国商人的出现⑥政府不直接监管
合作探究二: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材料二: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过桥即投西大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
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
向西,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元大都)者,世界诸城无能与之比。
材料三: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
——《国语·晋语》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材料四: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五: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材料六:
洪武四年 (1371年)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明太宗实录》卷七十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
洪武三十年 (1397年) ,“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宗实录》卷二五二自我朝鼎革以来,沿海一带,俱有严禁。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六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讨论成果,最后教师总结: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如下:
1、兴起较早
2、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3、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4、市镇经济繁荣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6、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课堂总结,要点提炼】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商人地位
三大内容:
1、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2、城市发展逐渐开放
3、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四段历程:
1、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
2、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
3、宋元(商业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世界上最早纸币)
4、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商帮;“闭关锁国”)
【作业设计,延伸迁移】
我从《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看宋朝商业发展面貌。
要求:
1、独立完成
2、字数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