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内蒙古全部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9小题,每题3分,共计27分)
1.《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据下表可知当时
A.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商周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可知当时形成了敬
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C正确;
明末清初出现早期启蒙思想,A错误;
材料反映了敬天的思想,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已经形成,排除D.
2.有学者认为,古罗马雕刻在艺术创造性上弱于古希腊。

古希腊的作品多为“人化”的神女和英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而古罗马的雕刻作品多是歌功颂德的大型历史题材,当中加入了纯粹的功利性因素。

这表明( )
A. 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 民主氛围决定人文主义发展方向
C. 希腊文明的程度高于罗马文明
D. 罗马扩张促进了艺术风格的融合
【答案】A
【解析】B项表述绝对,民主氛围会影响人文主义发展的方向,但不是决定因素,且古罗马并未实行民主政治,排除(1)古希腊、罗马文明没有程度高低之分,排除C项(2)材料中没有罗马艺术风格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3)故选:A。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冯桂芬撰写了《采西学议》和《制洋器议》两篇论说,认为除了船舰枪炮外,西洋工农业生产机器等也应当仿行;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则没有引进的必要。

这表明
A. 传统经世理论影响较大
B. 洋货冲击国内市场
C. 维护小农经济目的明确
D. 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答案】D
【解析】没有涉及传统经世理论,故A项错误;
没有提到洋货冲击国内市场,故B项错误;
没有说到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则没有引进的必要”可知,冯桂芬认为,中国可以引进西方的船舰枪炮,包括农业生产机器,而日常生活用品则可以通过民族工业来满足,故D项正确。

故选D。

4.进入20世纪之后,俄国的农民为了吃饱肚子不得不进行各种斗争;俄国的工人也强烈要求建立新政府取代现有政府;在战场上,土兵们没有食物和装备,他们已经厌倦了战争。

这说明()
A.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源
B. 十月革命爆发是俄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C. 俄国自下而上的改革具有必然性
D. 罗曼洛夫王朝的残酷镇压遭到民众的反抗
【答案】B
【解析】
5.李大钊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判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趋势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李大钊认为中西文化各有特点,各有长短,这体现了李大钊对中西文化的理性认识,故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李大钊对封建制度的态度,故排除B项;
C、D两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A。

6.下图反映的是东汉王朝某一时期的现象,对其表述最合理的是()
A. 光武中兴
B. 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C. 皇帝昏庸
D. 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
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 )
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内阁首府张居正多次限制了神宗使用金钱,反映出当时内阁权力对皇权的一定程度的制约,能够体现出当时内阁权力比较大。

B.材料只是反映出在财政方面对皇帝的制约,并不能充分说明皇权受到严重的制约。

C.材料看不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D.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明神宗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8.“点﹣线﹣面”,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⑤上海浦东
A. ③②①⑤④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①③⑤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是1985年,②是1980年,③是1985年,④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⑤是1990年,故其顺序为②①③⑤④。

9.下图可以反映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诸多历史现象,其中不包括
A.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C. 黑人奴隶贸易盛行
D. 各地文明相互交融
【答案】A
【解析】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0.“宾阳中洞”
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

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

(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答案】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

“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

“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要为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写解说词,就必须把其来龙去脉说清楚。

因此在写解说词时,可以从建设的时间、原因、过程、体现的特点、产生的影响、包含的文化信息等角度进行概括整理。

其中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则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