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_百戏_的诞生及其发展_兼谈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百戏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戏剧、舞蹈等相关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其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百戏优秀的表演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民间音乐、戏剧杂技、舞蹈等艺术发展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百戏 散乐 角抵戏 戏曲
一 百戏的诞生
《楚辞》决定了楚文化的浪漫,与楚文化一脉相承的汉文化也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汉风不仅雄浑而且博大兼容,汉代兴起的百戏就足以证明。

汉承秦制,是指政治,但在艺术上,强秦武力优势基奠下的优势文化,同样影响到接之而起的西汉王朝。

自秦统一六国,多姿多彩的六国乐舞及其它艺术形式融合交汇。

到了汉代,我国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政治外交的宽松,为百戏这种极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

说到汉代百戏,“乐府”便不容忽视,它是西汉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因为统治阶级的喜爱与支持,“乐府”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的任务是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改编曲调;进行演唱或演奏等。

尽管伴随着西汉经济政治的衰落,乐府在汉代历史中仅存活了106年就被撤除了[1],但它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化遗存却永远的存活下来,并随着历史的绵延而愈显珍贵。

没有乐府的建立到衰落,就没有百戏的诞生到兴盛。

百戏是在乐府在残垣里诞生并以其为养料而发展起来的。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也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文化养料与历史机缘。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没有完成结盟的目的,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正所谓历经磨难出西域,汉夷文化大交融!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西域之旅使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形成了历史上各族艺术的大汇合,出现了“百戏”繁盛的局面。

二 百戏发展盛况
“百戏”是汉代包括各种技艺歌舞等艺术形式的一种总称。

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多种表演技艺,成为了包含杂技、武术、滑稽戏、幻术、舞蹈、器乐演奏、歌唱表演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艺术形式。

大量查阅相关研究,人们对“百戏”
与“散乐”两个概念的界定与描述总是趋
于疏忽而不甚模糊。

汉代百戏因为散在民
间各个地区,故又名“散乐”。

而“散
乐”的另一意义是和宫廷“雅乐”对称,
散乐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宗伯》卷
第二十四。

指郊野人民之乐舞,由旄人掌
教。

除此之外还另有力士和特技表演等类
型,而角抵戏也是散乐中十分古老的体
裁,其源于黄帝与蚩尤的斗争。

角抵戏是
一种观赏,娱乐性较强的体裁,其地位常
与郑卫之音相提并论。

百戏一词出现远远
晚于散乐,初出于汉代,它随着张骞出使
西域打开了丝绸之路,西域的外来文化逐
渐传入中原后才展开。

由于百戏与散乐在
娱乐性及表演形态上的相似性,引起了两
个概念的混用,这一现象出现于隋唐。

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
称,称为“角抵百戏”。

其时统治者一方
面把民间乐曲搜罗到乐府里来,用一些音
乐家,文学家们把它们加以提高;另一方
面又把盛行于当时民间的角抵戏和民间多
种技艺集合在宫廷前的广场同时演出。


在汉武帝时期,就称为“角抵百戏”。


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有关汉代的“角
抵百戏”:杂技方面,有扛鼎、寻橦、冲
狭、燕跃、跳丸、走索、吞刀、吐火;幻
术方面:有画地成川、漱口成雾、吞刀吐
火、易貌分形等;有大车(山车、仙车、
戏车等);还有人带假面。

除此之外,
《西京赋》上还记载了当时歌舞表演的热
闹场面。

张衡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
古代“百戏”演出情况的人,《西京赋》
中提到的形式有歌舞、杂技、幻术等,这
是研究我国汉代“百戏”的规模及其形式
的宝贵文字资料。

如下图是我国出土的汉
代百戏图:
张衡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西京
赋》作为文学作品,也许有其独特的艺术
文饰之处,然而作为重要的艺术史料,它
充分说明了宫廷演出排场之盛大与华丽,
同时也将“百戏”艺术定格为永恒。

三 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
统,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不断吸收
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
姊妹艺术的成分,终于形成了以表演艺术
为主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艺术。

追溯
其发展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乐舞。

而真正具备了基本戏曲元素被认为是戏曲
艺术之雏形的则是汉代百戏。

如我们所知,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
的戏曲剧目是《东海黄公》,而这正是西
汉角抵戏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剧目。

东晋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说:“有东海
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
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嬴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
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
刀往厌之。

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
人假以为戏,汉帝亦取以角抵戏焉”[4]。

这出角抵戏,取材于民间故事,主要部
分是表演人与虎的搏斗,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而且加入了幻术成分。

演员也都有特
定的服饰和化妆。

可见《东海黄公》实
际已突破了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
刺。

至此戏剧才真正进入“扮演人物,上
演故事”的新的艺术领域。

《东海黄公》
以其历史的雄辩性向世人揭示了百戏与戏
剧艺术的亲缘关系。

汉代百戏绵延向前,终于进入了唐
代,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
目的篇章,在艺术上更是群星灿烂犹如星
系般辉煌,后世称颂“盛唐之音”。

百戏
在如此欣欣向荣的时代迅速发展,演变成
后来的“歌舞戏”与“参军戏”。

无论是
歌舞戏还是参军戏,它们都继承了汉代以
来百戏表演艺术,不仅有故事情节和人物
扮演角色,而且有歌唱,有说白,不仅有
面部化妆还有简单的舞台装置与布景;不
仅有音乐伴奏,而且还有人声“帮腔”等
等。

这些演出形式至今仍保留在戏曲舞台
上。

如著名的唐代歌舞戏《踏谣娘》等。

从其内容及其表演上看,除上面提到的歌
唱,舞蹈等要素外,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
刻画,而且演出效果极为感人。

这说明百
戏经过大唐雄风的浸染,又向中国戏曲艺
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 结语
像百戏这样纷纭庞杂,一应俱全的
艺术形式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是值得称奇
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博大宽
宏的文化精神。

汉代百戏是无数劳动人民
智慧和心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展现了一
个文明古国的心灵的历史片段和丰神情韵
的吟唱,华夏艺术史上又凝聚出了一次高峰
性的构建.探究其发展的渊源及其对后世
艺术的影响,是每个华夏人义不容辞的责
任与义务,更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荣幸与骄
傲。

浅谈汉代“百戏”的诞生及其发展
——兼谈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文/申 娟 李天义
申 娟:兰州大学艺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李天义: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442010年 第 12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