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议论文(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议论文2
说明:汇编2与汇编1衔接。

汇编1精选60份试卷,汇编2精选32份试卷。

天津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
....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7.下面不属于
...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6.B
7.C
8.C
辽宁省朝阳市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2—26题。

(14分)
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②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④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⑤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⑥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⑦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⑧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⑨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2010年第6期《文苑》)
2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失重感”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你是怎样理解“无用”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快速便捷的“网络阅读”和细嚼慢咽的“传统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种?简述理由。

(3分)
22.(3分)(1)阅读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2)阅读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

23.指感觉不到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2分)
24.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
25.(3分)举例论证。

以我的亲身体会为例论证了阅读时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26.(3分)略(言之有理即可)
山东省威海市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4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的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头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

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

“考”者,考试也。

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
万马挤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

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进士举人,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

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

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

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不完满的人生并不限于中国人,外国的名人也是如此。

……
⑨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有改动)19.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3分)
20.②~⑧段中,作者是采用由到、由到、由到的顺序来逐层论证的。

(3分)
21.选取《名人传》中三个名人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为第⑧段补充事实论据。

(5分)
22.“不完满才是人生”,那么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3分)
(二)(共14分)
19.(共3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样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创造和谐环境;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共3分)①由理论到事实②由海内到海外③由古及今④由地位高到地位低(每点1分,答对三点3分)
21.(共5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虽成功却饱受了双耳失聪的痛苦;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留下传世的杰作,但其一生却遭小人嫉妒与污蔑;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文学巨著,却被教会宣布为邪教者和反叛者。

(每个事例1分,修辞手法1分,语句通顺1分)
22.(共3分)虽然人生不完满,但我们要不怨天尤人,正确面对;要积极进取,努力上进;要享受过程,把不完满变得相对完满。

(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答两点即可)
贵州省遵义市
(二)话说风筝(16分)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

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

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

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
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

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

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

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

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

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

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

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

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

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

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

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

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

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14.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3分)
15.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由“木”到“”,到“”,到“”。

16.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分)
说明方法
作用
17.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8.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广东省梅州市
(二)(11分)
①泡一壶香茗,在这沁人心脾的清香中,我轻轻地翻开一本《客家之子》,犹如走进了客家的历史长卷。

我见到了一位位胸怀大志、正气凛然的客家先人;我听到了他们振聋发聩、铿锵有力的豪言;我感受到了他们心忧天下、万死不辞的爱国热情。

②他们的思想,犹如划破黑夜的闪电,照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他们的灵魂,犹如,点燃了梦想,点燃了希望!
③战火纷飞的宋朝末年,元兵入侵,宋王朝气数已尽。

许多人都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由,“弃暗投明”,归附元朝。

却有一人,一脸正气拒绝投降;却有一人,艰难困苦历尽
折磨;却有一人,从容不迫走上刑场;却有一人,宁死不屈引颈就义!他,便是《客家之子》中第一人的文天祥。

一首荡气回肠的《过零丁洋》,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一曲义薄云天的《正气歌》,使民族正气沛然于天地之间!
④我不禁要感叹,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好一副铮铮铁骨,好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客家忠魂!你可知道,在你之后,有多少忠烈之士前仆后继,在“多难兴邦”的血泪史上留下英名?是那孤城喋血的蔡蒙吉,是那骁勇善战的袁崇焕,是那捐躯赴国难的刘光第……他们身上都流动着客家人的血,他们体内都跳动着客家人的心!一身民族正气,一脉相承,贯通古今!
⑤是坚守四行仓库奋勇杀敌的谢晋元,教会了我做人应“临大节而不辱,处危难而自若”;是弃笔从戎、济世救国的丘逢甲教会了我,要为“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而努力学习;是壮志满怀、才高八斗的黄遵宪教会了我,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一部《客家之子》,让我认识了震惊文坛的“广东第一才子”——宋湘,让我了解了力挽汪澜的元帅——叶剑英,让我记住了弄潮商海的实业家——张弼士。

一本《客家之子》,将经久不衰的客家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跟那么多的客家先辈们“面对面”交流,怎能叫我不感到激动,不感到骄傲?他们在我心中,已不是一个个普通人,而是我要学习的榜样,是我发愤图强的的动力和源泉!
⑥轻轻地合上书本,任凭思绪在梅州的山水间徜徉。

秀美壮丽的梅州河山,养育了多少青史高歌的优秀儿女。

“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边”,巍巍青山,记录了叶剑英元帅叱咤风云的一生。

长潭的碧水中遗留着一块“血斑石”,据说是抗清志士林丹九用鲜血浸染的,那“负崖倚险系苍生,心与寒潭一样清;任是史官编不到,山灵知道此孤贞”的诗句仍存留于天地间。

沿周溪而上,便是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客家之子的赤胆忠心感天动地!……
⑦人说,“读史明理”。

读《客家之子》,我不仅“明理”,连心灵都受到了震撼与洗礼。

(“客都书香节”优秀征文,有删改。

作者:杨婷婷)
15.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沁.人心脾思绪.
16.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全文举例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的事迹。

(4分)
17.在第②自然段空格处填上一个带有修饰成分的喻体。

(3分)
18.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①、③自然段中都运用了排比修辞方法。

B.文中多处引用了相关诗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第⑥自然段列举事例,使用的是时间先后顺序。

D.文中第⑦自然段是对全文的升华,感情色彩强烈。

广东省佛山市
交往的质量
周国平
(1)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2)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

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
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3)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

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

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4)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我相信,前—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

(5)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6)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

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

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

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7)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7.第(7)段说“最好有一位称心的旅伴”,请阅读全文,概括出“称心的旅伴”的特征。

(3分)
18.除了道理论证,第(3)段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9.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3分)
20.请你具体说明第(6)段的论证思路。

(4分)
(二)
17.3分相互欣赏和尊重;乐于奉献(慷慨大方);心灵相通(充满爱,新生孤独);诚实守信。

(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
18.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9.3分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均可(1分)。

能结合“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不是刻意求得的”这一观点对自己所举论据进行恰当的分析(2分)。

20.4分先提出“从一个人与人如何交往,尤能看出他的做人”的观点(1分);接着举出孔子做人最强调一个“信”字的例子正面阐述(1分),再从做人不诚信的危害进行反而论证(1分)。

语言表达通顺(1分)。

(没涉及具体内容只给1分)。

黑龙江省绥化市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4-27题。

(共8分)
不必等到盛春再开花
刘诚龙
①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往南方,在果树上什么时候采摘吗?你知道既要灭菌又要保持香味,葡萄酒要加温到多少度吗?
②那年我到山东烟台一处苹果园,看到果农将没成熟的青苹果摘下来,我好奇地问,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摘了?果农说,熟透的苹果不可远途运输,没到南方就会腐烂,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③葡萄酒酿成后很容易变酸,因为有细菌在捣鬼。

如何消灭细菌呢?
④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

他给葡萄酒加温开始加到100摄氏度,细菌是消灭了,但葡萄酒的香味却没有了,后来,他加到55摄氏度,酒味非常醇厚。

⑤巴斯德由此得出结论: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

比尔·盖茨跟他的同学说,我们辍学吧,一起研究计算机。

他的同学十分惊讶:你疯了吗?哈佛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最后呢,修成学业的同学给人打工,老板就是提前创业的比尔·盖茨。

⑥如果迎春花要等到阳光明媚时才开放,就会误了占尽春天的天时;如果创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动身,就会误了站住制高点的先机;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很有可能耽误了青春的激情;你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很有可能耽误了快乐的天伦。

⑦不必等到风平浪静,我们就可以乘风破浪去赶海。

不必等到阳光明媚,春寒料峭就播种。

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我们恰逢东风即出征。

不必等到老态龙钟,我们可以一腔热血搏人生。

⑧如果知识尚未完全储备,你不要心虚,激情是一把刀,虽然未经磨砺,但它本身就富有锋芒;如果经验尚未获取,你不必自卑,机遇就是一把刀,虽然促狭隐秘,但它本身就富有热情。

⑨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可以趁早打包出发;葡萄酒不必等到沸腾,所以我们可以提前新鲜出炉;迎春花不必等到盛春再开放,所以我们可以趁着年轻早日扬帆起航。

(摘自《知音·海外版》)
24、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2分)
25、文章①——④段写苹果和葡萄酒起什么作用?(2分)
26、文中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

(2分)
27、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观点,请谈一谈。

(2分)
山东省威海市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4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桩。

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