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旅游活动变化趋势与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旅游活动变化趋势与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摘要]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旅游资源的变化将引起库区旅游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变化,出现旅游活动空间的双核化、空间布局的集聚化、圈层化和旅游产品的复合化等趋势。

要确立符合资源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分片布局、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策略,保证三峡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产品
一、三峡工程完工后的库区旅游资源变化
三峡大坝175m水位蓄水完成后,水位抬高10米~100米,对高达千米左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景观状貌影响不大,三峡峡谷依然雄奇、幽深、秀丽,但水位抬高对三峡旅游资源的整体影响却是巨大的。

首先是大量低水位景观将被淹没。

据统计,三峡工程完工后将有44处重要文物被淹。

一部分文物古迹、艺术作品和动人故事传说的载体景点也将被淹没。

其次是部分景观形态有所变化。

一些旅游资源被部分淹没后,其存在环境发生变化,其景观形态和观赏效果也随之发生改变。

一些旅游资源被迫搬迁。

还有些旅游资源进行工程技术处理。

另外,更多的旅游资源受水位升高的影响,观赏效果会发生变化。

第三是自然新景观数量大增。

三峡地区有为数不少的支流小河,这些小河大都流经崇山峻岭,高峡深谷,滩多水急,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过去因山水阻隔,交通闭塞,游人难入,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处女地。

蓄水在淹没库区少部分旅游景观的同时,也使三峡沿岸幽谷深涧中数以千计的旅游新景观浮出水面。

第四是人工景观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交相辉映,本身就堪称世界人文奇观;新建设的许多人工景点如三峡人文地理风情园、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珍稀植物园等展示了地区特有的文化与风情。

总的说来,三峡工程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淹没一些景观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大量高品位的自然和新人文景观,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量景观的涌现和库区建设大量资金的投入,必将为库区旅游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三峡库区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
三峡蓄水后旅游资源的景观特色和品质的变化,将对库区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旅游新产品开发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三峡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在空间、结构、种类、形式上的新格局。

1.三峡库区旅游地“一轴”空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空间模式
传统的“一轴”模式主要是依托长江水道,在重庆与宜昌之间形成“一轴”线性旅游空间。

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三峡旅游重要的结点城市宜昌拥有了一个世界
级旅游吸引物, 且旅游景观分布密集,将发展成为库区东侧新的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

重庆仍然依靠其作为西部中心特大城市的地位,以重庆都市区及其都市区周边环带为旅游地而形成库区西部另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库区旅游活动从而形成以重庆、宜昌为中心的“双核”分布模式。

随着三峡库区水面和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双核中心的客源集聚和扩散功能不断增强,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范围将进步拓展到库区腹地和周边的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

三峡旅游将呈现以双核为中心的空间分片旅游新模式。

在宜昌,将是以从奉节至夷陵的三峡峡谷和三峡大坝为核心的线性水上组织模式;在重庆则是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性陆上组织模式。

2.三峡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将呈现出集聚化、圈层分布的趋势
除资源密集分布的“双核”将形成旅游活动中心外,随着三峡腹地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库区其中数量庞大的原有景点和新增景点的营销和开发的和可行性,逐步形成以大城市和重要旅游吸引物为中心的集聚化、高密度旅游景点空间分布。

3.旅游产品将由单一游船观光转变为水陆并举的多功能复合产品系列
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主要是三峡峡谷和沿岸的游船观光旅游。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上升可使旅游者从水路直接抵达某些景点,也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区域旅游道路观赏大量新增的优质景观。

旅游产品将通过水陆结合的交通网络进行空间组织。

进出口岸和方式上,万州机场和达万铁路的开通,沿江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使三峡旅游多口进出的格局开始显现,国内游客可在重庆、涪陵、万州、宜昌等多个口岸进出、多方式游览三峡。

在游览方式和旅游功能上,三峡旅游将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等复合旅游形式转变。

三峡旅游将形成以游船环湖观光为主,专项旅游为辅,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会议商务、科考探险、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

三、三峡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面对三峡工程给库区旅游带来的资源变化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策略,是将三峡旅游打造成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实现新三峡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带动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搭建三峡旅游产品开发、营销平台
由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作出了新规划。

《纲要》中提出了“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针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对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整体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三峡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协调管理关系和利益冲突,克服管理体制交叉、部门行业利益重叠带来的矛盾,加强各省市、各县市的跨地区谅解与合作,积极
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必须强化行业协同,整合各辖区内的林业、水利、园林、建设、文化、民政、民族、宗教等行业的旅游资源。

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联合打造旅游产品,协同开发旅游新品,联合推出旅游精品。

打造协作开展产品开发、产品营销的互动共嬴平台,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2.实施旅游产品创新策略,打造“大三峡”旅游整体品牌
三峡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景观珍稀独特、人文景观品位不凡、区位优势不可替代等优势,但旅游产品除传统的三峡一线游外,旅游产品分布零散,开发低层次、营运低效益。

实施库区旅游产品创新,就是要对库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化,从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功能差异、形式差异等方面,有效地发掘、组合、凝聚库区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质,突出打造生态旅游、游艇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奇观旅游等创新旅游产品,整体打造“大三峡”、“新三峡”旅游整体品牌。

3.实施旅游产品分片布局策略,培育新三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三峡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区域核心景区为龙头,带动区域附属景区开发,制定区域开发营销策略是恰当的选择。

通过建设三峡地区特色各异的主题旅游区,使主题旅游区成为三峡旅游绿叶中点缀的几颗明珠,吸引客源地游客,变传统的三峡过境游为三峡区域的分段、分片、明珠串联似的观光游,或者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的分片主题度假游。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跨区域的资源组合,依靠市场选择和市场培育,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线路的串联,赋予三峡旅游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系统整合功能,实现三峡整体品牌内涵的再造。

4.实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化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从区域旅游的产业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确立和统一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是保证三峡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完成这些设计并以之统一政府部门、开发者、从业者和旅游者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发展生态旅游。

在发展三峡旅游经济的同时,保护三峡旅游资源,保证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证三峡旅游资源不被破坏,保护并提升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才能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的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增强三峡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落实生态旅游的观念,应重视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如合理开发科普教育系列产品、漂流旅游产品、探险旅游系列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系列产品以及包含地质地貌考察、珍稀动植物考察、“自然之谜”考察、人类文化考察在内的科学考察系列产品。

要特别关注对水域环境要求很高的库区游艇经济发展,逐步发展以游艇俱乐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港口建设、游艇修造、航线开设、配套服务和环境治理为产业链的生态友好型休闲运动旅游,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促进三峡旅游以良好生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带动库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明胡道华: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人文地理,2001(8)
[2]张立明赵黎明: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空间演变模式研究.——以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顺克骆永菊: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2)
[5]赵毅:新三峡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6]黄永红:三峡库区旅游产品创新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