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

元素周期律的说课设计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高二第一学期《初识元素周期律》的开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从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由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巩固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扎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卤族元素、硫元素、氮元素等)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碱金属元素、铝元素、铁元素等),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物质结构的内容,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有一定阅读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具备一定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知道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发现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概括归纳元素周期律,学习提炼一般规律由样本至全体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过程,体验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涵。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归纳元素周期律2、难点: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PowerPoint2、实验试剂和仪器:钠块、镁条、铝条、稀盐酸、蒸馏水、酚酞、试管、烧杯、小刀、镊子、滤纸、砂纸。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预期目标一、引入【情境】文字解读“元素周期律”。

生活中有哪些“周期”的现象?根据生活经验,体会“周期”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2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说课稿

高中化学必修2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

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1、学法引导(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1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鲁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2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1》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在第1节初步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元素周期表。

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比如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周期律。

通过对周期律的初探,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图表处理数据,提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史知识周期表对周期律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随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与化学史相结合,会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重大价值。

将体现出化学科学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合作精神、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3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律。

2.教学过程3.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最终得到元素周期律。

本文是把化学史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一次尝试,探讨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在《化学教学》发表过论文“浅谈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对周期表有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所以这一堂课就运用了其中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尝试。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的优点,所以本堂课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希望因此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问题是这是对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第一次尝试,所以对教学效果还需要教育专家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元素周期律》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学生在学习了《必修1》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性质的基础上,并在第1节初步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元素周期表。

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此部分知识的知识储备,教师只要将需要的知识重新的提出即可,降低了新知识学习的难度,增加新的教学手段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架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更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掌握。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为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作图法、数据分析法。

加深对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认识,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模型,基于“位置-结构-性质-用途”认识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利用“数据分析—预测规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构建模型—学以致用”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形成过程。

②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解题模型的延伸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模型认知。

通过对不同周期原子的真实数据,进行归纳和“大数据”分析,通过证据推理,进行规律预测,得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基于实验数据论证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完善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从微观原子结构角度分析解释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命题调研(2014~2018五年大数据)径大小的比较、金属性强弱的判断、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及非金属元素单质氧化性的比较等知识点。

主要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要求考生对“位-构-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将周期表、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

只有推断出相关元素的名称并熟悉它们所形成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节是选取了命题角度3--元素周期律及物质性质综合推断2.教学目标①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②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③以ⅠA、ⅦA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④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基于元素周期律(表)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基于化学键概念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实质与应对高考题的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了解,并且对元素内在的递变规律有了些感性认识,也能较好地理解“位一构一性”三者的联系。

但鉴于遗忘的自然规律,学生在概念的细节把握上存在漏洞,对概念的有效运用存在不足。

学生对这块内容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通过这节复习课,要让学生对该块知识形成系统化认识,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方法,能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该知识块理论性较强,与生活联系较少;记忆性内容较多,趣味性内容较少。

而这块内容对无化合物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却又至关重要,所以学生不能单纯记忆,需要深刻理解。

以高考题为例,用“需求度”保证“关注度”。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元素周期律》篇1一、说教材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二、说教法、说学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4、比较原子、离子半径 5、分析化学键类别 6、结合水解 7、写出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
2、难度 全国卷要难一些。元素的推导有较 多的条件。
谢谢大家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的省份:河南、宁夏、海 南、新疆、黑龙江、吉林、 陕西、山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 江西、陕西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 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辽宁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对比: 1、内容 广东
全国
1、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 1、由元素相对位置等推导
知道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
元素
化合价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而呈周期性变化。
2、根据性质推导元素 3、比较元素性质 4、比较原子半径 5、能够判断常见的离子化合
物和共价化合物
6、知道同主族元素的序数差
2、由结构、用途等推导元 素
3、比较沸点高低,酸性强 弱
(2)注重学习的过程化,促使学生主动 建构知识
在本章中,能体现知识获得的过 程化的形成是设计实验与设计图表。 实验设计是钠、镁、铝金属性强弱的 比较。图表设计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等随原子序数及电子层数的变化情况。
(3)注意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的相互结合
案例二:课本P7卤族元素的教学 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元素的金属
教学建议
6、教学中要避免的误区 (1)不要考什么,就教什么。 (2)不要随意拓展难度,拓宽广度 。 (3)不要以为学生都应该懂,而讲得太
快,要让学生多动手做(做实验与做 练习)和多动手写(默写元素周期表、 写化学式和实验方案等)。
请老师们关注:
2012年高考大纲卷全国卷的省份:河北、广西、 云南、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贵州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11篇元素周期律的教案【篇1】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放映钟表,时间的周期性变化,的flash.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语,都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周期性,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来研究元素性质的变化特点,总结其规律。

为了更方便的研究元素的性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按照核电荷数有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写得对不对。

今天要讲的是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问什么要大家写原子结构是意图呢?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所以要研究性质必须先研究结构。

很好,说得全面。

就构决定性质!那么,现在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元素的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手中的原子结构够示意图,总结其变化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每隔一定数目就增加一层,最外层电子数则呈周期性变化。

【指导阅读】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递增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表5-3关于原子半径的数据,参考书上130页底端的小字注解,归纳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为什么呈周期性变化呢?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讲,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大家说的三种因素都起作用,但有主次关系。

通常,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在后两种影响结果相反的因素当中,核吸引电子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半径减小。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元素周期律教案-【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原创《元素周期律及应用》说课稿,多次

原创《元素周期律及应用》说课稿,多次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各位专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应用》,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节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材安排本授课内容旨在要求学生能运用周期表和周期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由碱金属、卤族、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进行推广和延伸,力求突出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构、位、性”的关系。

(2)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3)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决定了理论,理论的深入认识又加深了对客观实在性的认识。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难点:“位、构、性”的推导二、说教法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的,故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主要采用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运用元素的“结构—位置—性质”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教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本章内容的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化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理解。

同时,也作为理论指导,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基础。

1.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化学1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元素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并对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使学生学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的学习。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3.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整套中学化学教材中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

必修一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选修三打下基础。

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本章节线条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节:纵向结构为线索。

在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后,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横向结构为线索。

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然后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1、人教版和山东版教材编写的区别注:山东版《化学键》和《化学反应与能量》列为一章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材的编写各有精彩。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

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5篇)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

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总结]C 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我们从元素周期表 中可以知道钠、镁、铝都是同一周期元素,也就是 说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 性逐渐弱,贝陀们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提问]我们刚才探究了同一周期金属性的强弱,下 过渡 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非金属性的强弱看看它们的非金属性是否也有一样的周期性呢?[探究活动二]阅读PPT 探究活动二并分析表格根据 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最 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探究硅、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我们同样从元素周期 表中可以发现这几种元素是同一周期的,也就是说[讲述]从上面的反应现象你们得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呢?请C 同学根据信息提醒中的内容和实验现象说 说钠、镁、铝三种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C 同学]金属性 钠 > 镁 > 铝[思考,倾听][倾听、思考]环节 四、非通过上表分析,能得出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 非金属性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从左到 用元素的最高 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的酸 性逐渐增强, 硅、磷、硫、氯 非金属性逐渐 增强。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一中分校高一化学组樊竞修(一)目标分解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确定关键词。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学业水平》:认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二步:分析中心词,构建概念图(分析图)1、依教材文本构建概念图、确定教学重点(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 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认识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认知的基础、关键点、障碍点、发展点分析)。

在上两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从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并把第一节的知识加以应用。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概念体系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程度课标分解总表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律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前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成周期性变化准确完整认识元素周期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观察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和18列纵行组成准确完整(二)目标陈述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一、元素周期律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

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遵循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原子序数与原子或离子内其他粒子的数目关系①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②阳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③阴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活动·探究”解答问题1答案: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H 氢 1 1 1He 氦 2 1 2Li 锂 3 2 1Be 铍 4 2 2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B 硼 5 2 32 3C 碳 6 2 42 4N 氮7 2 52 5O 氧8 2 62 6F 氟9 2 72 7Ne 氖10 2 82 8Na 钠1112 83 1Mg 镁1222 83 2Al 铝1332 83 3Si 硅1442 83 4P 磷1552 83 5S 硫1662 83 6Cl 氯1772 83 7Ar 氩1882 83 8问题2答案:(1)(2)(3)3.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1)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电子数最少(1个)逐渐到稳定结构(2个或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逐渐到小(稀有气体除外),呈现周期性变化。

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的一般规律:①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r(Na)>r(Mg)>r(Al)。

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

如r(Ar)>r(Cl)。

1~18号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前三个元素的原子半径大。

如r (Ne)>r(N)>r(O)>r(F);但r(C)>r(Ne)。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1章第2节 元素周期律(化学人教版必修2)

【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第1章第2节 元素周期律(化学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节元素周期律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建议(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不能作为已知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表格中提供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限于对1-18号元素,特别是不要拓展到副族元素。

(2)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时,一要回顾第一节中关于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理论依据;二要做好教材中两组对比试验,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前几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发现元素周期表除了能够给我们提供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外,元素的排列方式还可以展现出元素之间的联系。

例如,同一主族元素结构、性质上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而导致性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除此之外,元素周期表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导入二<设置情景>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和总结对于化学学科的发 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使化学家建立起元素间 的联系,为未知元素的认 识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预 测参照指标,为普通化学 在现代的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工 具。
章节结构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元素周期律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的编排结 构,其中人教版教材共分三节八个部分,与元素周期律密切相关的为前 两节,共六部分;苏教版教材共分三个单元八个部分,与元素周期律密 切相关的为第一个单元,共三个部分构成;鲁科版教材这一章全部讲 “元素周期律”,共三节六个部分。相比之下,鲁科版的结构更清晰、 条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可以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教师教学可不拘 泥于一种版本的教材,参考几本教材的知 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建议按照“微观-宏观-应用”的逻辑线索呈 现本单元知识内容,从原子结构入手,更 接近于微观本质。呈现方式上应更加灵活 多样,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引发学生兴趣的 资料与图片,侧重于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 实践中的应用,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 在习题设置上,可侧重于动手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鼓励学生自主 建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标主要主要是化学 学科领域的认识,希 课 望学生建立的认识角 标 度为:构成物质的原 作用 子结构,构成物质微 粒间的相互作用,原 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 关系,元素性质的递 变性规律以及元素周 作用: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原子 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 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 础上,学习本章内容帮助学生 呈现。 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结构,并为后续模块<<物质的 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的学习打下基础。
类型
教学实践 考察研究 发现史研 教材编写 其他研究 研究 究 研究 109 60 16 53 39 总数 21.7% 5.8% 19.1% 14.1% 所占比例 39.3%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集中于教学 实践研究、考察研究和教材编写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七、不足与展望
研究的不足:①由于时间有限,本次研究所参考的文献数目 有限,综述时仅对主题和摘要进行分析。 ②研究思路较为清晰但仍有许多方面可以进行对比,比如新 旧版本教材的对比以及中国教材与国外教材的对比,以及元 素周期律部分内容在选修方面的编排深广度的对比。 ③在结论的得出方面仅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未深入分析。 ④在习题设置的对比中,三个版本知识点分类并未统一,导 致得出结论较为初步。 研究的展望:①基于本次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教材 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教材研究的自己独有的模式,对每一核 心概念都可以进行类似研究。 ②本次对于习题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可以针对如下问题进行 研究:比如教材设置的习题部分的实施问题,教材中的习题 应当课后完成还是课堂上完成;鲁科版和人教版在习题中设 置的活动题目的实施情况如何;课后的活动题目与课堂的活 动栏目的比较分析等等。
八、参考文献
[1]于丽红. 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 学,2014. [2]卢艳,. 把握化学新课程理念 设计有效课堂教学[J]. 赤子(上中旬),2015,(18). [3]张振奎,李斌全,潘庆权,谈翠莲,肖玉富. 怎样分析中学化学教材[J]. 广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Z1). [4]于丽红. 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元素周期律”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 学,2014. [5]石华军. 基于化学史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6]张怀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分析研究[D]. 西南大学,2011. [7]王秀忠. 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8]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6. [9]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6. [10]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8.
①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 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 的应用。 ②实验:几种金属盐的焰色反应。 ③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④讨论或实验探究:碱金属、卤族元素的 性质递变规律。 ⑤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 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⑥交流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 区别。 ⑦制作简单有机分子的结构模型。
谢谢
知识点呈现顺序
相同点:都设置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 知识点。 不同点:人教版首先给出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学习原子结 构与元素性质,既是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化,又是推导元素周期律的依据。 相比之下,苏教版和鲁科版首先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的递变性规 律,从而得出元素周期律。
关于“元素周期律”的三个版本教材分析比较
摘要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撰写教材分析研究报告的一 般性思路,运用比较法对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的章节结 构、知识点呈现顺序、栏目呈现方式和习题设置上进行了对 比分析。从章节结构上看,鲁科版的结构更清晰、条理,减 轻了学生的负担,可以有效增强学习的效果。从知识点呈பைடு நூலகம் 顺序上看,人教版首先给出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以此为基 础,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而苏教版和鲁科版首先通过 探究使学生体会原子结构的递变性规律,从而得出元素周期 律。从栏目呈现方式上看,鲁科版较人教版、苏教版设置更 为丰富;从习题设置上看,鲁教版教材相对于苏教版与人教 版教材侧重于活动习题的设置。
一、问题提出
•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理论,也是 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而教材 是知识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媒介。怎样更好地完成 元素周期律部分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需要我们对不同 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 学。
二、文献综述
本研究以“元素周期律”为篇名,在“CNKI中国知网 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对2011年 到2015年五年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在《课程教材教法》 、《教育教学研 究》 、《中国教育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等发表的与元素周期律 相关的文献277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五、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课标分析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 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 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 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 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 中元素周期律的编排,对其内容进行对比整合,以期为优化教科 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实现教材内容与 教学内容和谐的统一。 2.研究意义:(1)为优化教科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新课标鲁教版 新课标苏教版 新课标人教版 本研究主要研究以上三个版本高中教材的元素周期律部分的内容 选取、组织和呈现的比较。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比较研究法
栏目呈现方式
相同点:三种教材均将活动性栏目设置数量最多,都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活动,强调学生主体性。 不同点:鲁科版在栏目种类和数量更多样化,强调化学史的重要性和元素 周期表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
习题设置
相同点:三本教材都着重考察了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原子半径递变 规律等元素周期律应用方面,可见依据元素周期表对元素性质进行推断 部分是学生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 不同点:在活动题设置上,鲁教版教材相对于苏教版与人教版教材侧重 于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 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人教版与苏教版更侧重于课下交流与查阅资 料,培养学生自学与合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